跳至主要内容

当我谈论读书时,我谈些什么 (一)

人无癖不可与交,这句话我深以为然。倘若一个人真的毫无癖好,多半是对生活缺少热情,和这样的人交往是乏味的。有癖好,却深藏起来,这样的人戒心强,难以拉近距离。通过一个人的喜好,可以深入了解这个人。一个人的读书清单、音乐列表、旅行足迹有时比一席长谈更能显露心迹。
我是个不爱出门的人,对社交的兴趣也有限。我最主要的兴趣爱好几乎都是室内的、一个人做的事情。年轻人的心性容易朝三暮四,好多沉迷一时的事物转而就抛掷一旁了。仔细想想,我从小到大一直都喜欢的,就是读书。
五六岁识字之后,我开始看一些童话故事和少儿科普读物。《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都是早教的必读书了。上小学后我订了一些以童话为主的少儿杂志,里面的一些小故事现在还有印象。记得有一篇讲的是一头鲸鱼喜欢上了一艘轮船,误以为这轮船是自己的同类,可是不管怎么表达情感都得不到回应。就像这个小故事一样,不知怎的,美好的过了头的童话总会给我一种寂寞悲伤的感觉。与此相比还是科普书更能满足我的求知欲,这类书里的科学乐观主义总是鼓舞人心。从老家旧物堆里翻出来的《十万个为什么·地质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我的最爱,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科学常识。童年学到的东西印象深,过了好多年还记得住。初中上化学补习班的时候,有一次我答出老师没有教过的内容,大概是黄铁矿是用来提取硫而不是炼铁,还让补习老师吃了一惊。这种知识就是从这本书里得来的。
读《十万个为什么》这些书,主要是满足了少儿的好奇心。第一本让我真正体会到文学趣味的书是《西游记》,初读时大概八九岁。《西游记》是幻想小说,情节生动有趣;加之我之前看过电视剧版,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年纪尚小的我能啃下这样一本大部头。
说到《西游记》,这确实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随着年龄增长,小时喜欢的东西可能长大后就不以为然了,而《西游记》却是名副其实常读常新的经典著作。小时候读的是其中的妖魔鬼怪魔法神奇,长大后读的是其中辛辣的讽刺,乃至自我的修养。孙悟空的形象更是影响了我的性格。现在好多外国人对于中国人都有着保守内向的刻板印象,鲁迅更批评中国人有奴性,而实际上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有着不畏权威、自由潇洒的一面,齐天大圣就是典例。
回归正题,我对读书的热情日渐增高,父母带我去书店购书成了最让我高兴的事。现在网购盛行,书店生意凋零,半数都停业了。可是实体书店有一个好处是网购比不上的,那就是对书籍的展示。那些五花八门的封面、漂亮的装帧很能激起我的好奇心,我每每靠着封面和标题来设想书中的故事,买回来一读才发现差了十万八千里。那时我最喜欢的是幻想、冒险题材,最早买的几本书我现在还记得起来: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儒勒·凡尔纳的《十五岁的船长》,斯蒂文森的《诱拐》,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和《莫若博士岛》……现在想想似乎有点奇怪,读的几乎都是外国作品。这其实是有客观原因的。由于之前社会的动荡,中国当代的通俗小说发展非常孱弱,像样的青少年文学更是几乎没有,这就使得我从小习惯了读外国小说。
小时零用钱有限,感觉书价颇贵,我每次只买一本,购书的速度远比不上读书的速度。我总是俭省着读,生怕太快读完了。记得曾读过一本名为《魔鬼出租车》的小说选集,其中收录了二十篇左右的科幻短篇,我原本每次只舍得读一篇,因为某次心情实在难过,就狠下心来把后半本书一口气读完了。对于童年的我来说,这已经是件奢侈的不得了的事了。
因为买书贵,我会想其它的办法来找书看。按说最容易想到的是借书,可惜我身边几乎没有爱读书的人。小地方文化建设也差,没有太像样的图书馆。这样一来,旧书就成了很好的选择。
爷爷家仓库里有些旧书,很快被我搜刮一空。这些旧书不知多少年没人碰过了,纸张焦黄,装订开裂,缺篇少页,还有股特殊的味道,习惯了之后居然觉得挺好闻。其中大多数是繁体竖排,我会认繁体字就是这时学的。此外标点符号特别多,有些像是专名号之类的,现在基本已经消失不见。这些书中有几本是旧小说,《西游记》《水浒传》《呼家将》等等,更多的是革命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矿工》《风云岛》之类的。我曾经很喜欢《小矿工》这本书,里面一些十来岁的孩子们搞革命的故事冒险色彩很浓,意外地和我的口味,可惜结尾处书页残缺,不知道结局如何,成了我童年的遗憾。这类政治味道浓厚的革命小说是特殊时期的产物,文学价值不高,现在很少有人读了。除了最有名的几本,多数早已绝版,想购买都困难。尽管是小时候饥不择食才读的,作为童年回忆,还是有些感情的,有时偶然想起,挺想找来看看的。
这点稀少残缺的旧书只能作为点缀,真正的满足我读书瘾的是旧书摊。我家附近有个旧书摊,小时候觉得有点远,现在想想其实也就是步行一刻钟的距离吧。一开始是父亲领着去,后来路走熟了就自己去;随身携带个小板凳,一看就是一天。因为我是小孩子,虽然一直光看不买,书摊老板也没说过什么。书摊不大,也就几百本书吧。这书摊的生意应该不是太好,每次去里面的书都差不多,没见卖出去过几本。里面的书五花八门,既有小说漫画杂志,还有辞典、工具手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一个「旧」字。一开始我看了不少漫画,《龙珠》《拳皇》之类的。后来发现小说太长还是得买来看,好在都不贵,我平常积攒的零花钱都用在这上面了。我买过的旧书包括大侦探波罗系列的《鸽群中的猫》《高尔夫球场的疑云》,梅格雷探案的《她是谁杀的》《梅格雷与疯子》,还有《基督山伯爵》。
在旧书之外,盗版书也是迫不得已的一种选择。我当时买的一些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卫斯理系列,还有《福尔摩斯探案集》都是盗版。这类广泛流行的通俗读物最容易盗版横行。盗版书纸张差,印刷差,看完一本书手指都染上了墨黑,更恼人的是排版错误,错字错到语句不通。除了最初贪图便宜买了几本,很快就下定决心这辈子都不要碰盗版书了。
说到金庸,我读的第一本是《射雕英雄传》。我有次和大姨一起租影碟来看,看的是《午夜凶铃》。大姨一边看一边织毛衣,看的哈欠连连,看完什么反应都没有。我则是吓得不行,连着一个星期睡不好觉。后来买了这套《射雕英雄传》,读到废寝忘食,很快就把贞子这个女鬼忘到九霄云外了,再提起也是当成笑话。要不是有射雕,搞不好我会多一个童年阴影。这也正证明了《射雕英雄传》有多么好看。
流水账似的写了这么多,把书目都列出来,是想强调下小时读书的影响。与成人后把读书作消遣、读完转眼就忘不同,小时读的书过了十几、二十年后依然留有印象,而且影响了审美趣味。因为从小读的熟,即便现在眼界不同了,还是对通俗小说别有一番感情。通俗小说有低级无聊、追求刺激的一面,同时也有对小说的源头、最本质的传统——也就是故事——的深刻挖掘。所以后来读到张爱玲对通俗小说的喜爱和借鉴,我是很能感同身受的。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