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19的博文

谈人生意义

人活着为了什么?这是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了。假如说只有一个问题值得人去思考,这个问题一定是关于人生意义的,其它问题都不过是对它的阐释和注解。可是,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人,由生到死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首先,这是因为理性并非人类的第一天性。人不是经过一番缜密思考,得出了人生的种种好处,才生而为人的。人的出生不是自己决定的,生长环境不是自己选择的。人的生存欲望是先天的本能,要饮食,要呼吸,要繁衍,和动物没什么两样。直到理性觉醒,对自身以及宇宙万物有了好奇心,有了思考的原动力,人才体现出高于动物的一面。人先是活着,其后才为活着找理由。然而,一个成年的、受过教育的文明人,绝不至于没有思考的能力,为什么仍有些人对人生问题漠不关心呢?因为人是群居生物,社会这个有机体已经为人做好了种种决定,使人陷入随波逐流的状态。社会人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品味喜好,无不受社会潮流的影响,极少有人能特立独行。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人彻底变成庞大机器中的微小零件,只要按着既定规划做机械运动就好了。在这种环境下,思考是不必要的,甚至是不被鼓励的。我不愿轻易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活着,我不希望在晚年时为虚度人生而悔恨,所以我一定要想清楚人生的意义,弄明白自己到底要怎样活着。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这个问题有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确答案?也就是说,无论何时何地何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解答。我试着从宗教、道德、哲学和科学这四种最主流的途径来寻找答案。这四项彼此交织重叠,并不是互相独立的。我在这里是试图推己及人,覆盖所有的人群。放眼世界,八成以上的人是宗教信徒,宗教在信徒人生中占据主导地位。无宗教信仰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东亚文化圈,道德礼法取代了宗教信仰的作用。彻底的无神论者,则是以哲学与科学作为思想武器。 宗教为人生的所有问题提供了一劳永逸的解答。如果宗教是可信的,那么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就可以到此为止了,已经抵达了终点。宗教种类繁多,无法一一详加探讨。粗略地概括一下,宗教都持有一种有神论的观点,相信有一个或多个超自然的存在,也即是神。神是完美无缺的,神是一切的原因。神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人生的意义就是按照神的意旨来生活,得到神的恩宠。宗教对人的生活方式有一套具体的说法,有的宗教是简单的几个戒条,有的则对生活的诸多细节面面俱到,吃喝拉撒都要管。问题在于,宗教并不可信。我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不相信神

谈科学与实用主义

我们生活在科学时代。无论你对科学持有怎样的态度,都无法否认科学的威力。不用去想太深奥复杂的科学知识、太遥远的人造卫星和原子弹,就观察一下你的身边吧:化纤衣物、牙膏、防晒霜、止痛片、隐形眼镜、自来水、塑料袋、电视、计算机、智能手机、无线网络、冰箱、洗衣机、空调、汽车……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事物,在一百多年前、甚至短短几十年前都并不存在。甚至看似非人造的自然事物,比如说一颗水果,能送到你的手上也要靠农药、化肥、灌溉机器、冷藏、海陆空运等多方面的科学技术。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受列强轮番入侵、殖民。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最严酷、最重大的转折点。与蛮族战斗时,即使败了总还保有文明的自尊,而这次连自信心都丢失了,经过漫长的岁月才重新崛起。科技发展决定了国家实力,「落后就要挨打」,经历过百年屈辱,中国人对此有着深刻认识。 科学的是非功过太难评说,在这篇文章里我无意探讨太宏大的命题。我感兴趣的是:科学与其它学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威力呢?科学方法是不是比其它学问的研究方法更正确呢? 看一看科学研究的步骤吧。首先是提出问题,这自不用多说;然后是观察现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接下来测试假说,根据测试结果来确认、修改或否定假说;如此循环,直到假说通过检验,成为一种科学理论。 科学方法的核心在于观测和检验。对于受过教育的现代人,这方法似乎是不言自明的。而实际上,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直到十六世纪才由伽利略引入到自然科学中。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前,无论东西方,理论先行才是主流。 有一个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典故:他认为女人的牙齿比男人少。尽管他结了两次婚,却从没有想过去数一数自己的老婆到底有几颗牙。因为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学家认为,真理是从理性思考中得来的,理论大于经验事实,不屑于去观察世界。基于同样的道理,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更快,却没想过要扔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试一试倒底哪个快。 王阳明曾经对着竹子冥思苦想七天七夜,不但没领悟出什么道理,反而着凉生了场病。经过这场失败,他开创了心学,强调「心即是理」,只要思考内心就能发现至高真理了。他没想过,是不是自己「格竹」的方法错了。要研究竹子,可以从很多方向着手:竹子如何生长?如何繁衍?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有多长的寿命?能长多高?有多少种类?什么颜色?有多硬?有多厚?有什么用途?一个种竹子的农民,论「学问」肯定比不上王阳明;

谈哲学问题

哲学向来是与普罗大众有距离的。即便是受过当今高等教育的人士,若非个人喜好或是工作学习中有相关需求,对哲学的了解恐怕也相当有限。我出于对知识的好奇,从小就对哲学有些兴趣,曾读过一些经典著作,大学时选修过哲学课程,算是有过一番肤浅的接触。可实事求是地讲,我从哲学中所得的困惑远多于解答,不敢说有多深的理解。 哲学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一个人如何解释哲学的内涵取决于他的哲学观点。翻翻哲学史,物理、逻辑、政治、伦理都包含在内。古时的哲人贤者几乎都是十项全能,研究内容无所不包。我以为纯粹意义上的哲学就是研究(除去数学之外)仅凭理性思考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但凡是研究外物、需要用事实验证的,都另外自成一套学科。在这篇文章里我打算整理下自己的想法,讨论几个在我看来最为重要的哲学问题。 第一个问题:物质的存在 物质存在吗?乍看起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物质当然存在。当我们观察一个物体,看到它的颜色、形状,触摸到它的表面,我们由此确定它是存在的,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可是仔细想想,这看得见摸得着指的都是我们的主观感受。我们有了一些感官体验,而不是直接体会到一个物体的存在。事实上,我们默认了这些感官体验是由某个物体的存在而造成的:因为桌子存在,所以我们看见了桌子。这个默认的想法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就像在科幻电影和思想实验中那样,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自身的所有感官体验都是虚假的模拟信号,自己其实生活在虚构的世界里。除了自我以外,其它所有一切可能都不真的存在。 围绕这个问题产生了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有极端地肯定或否定物质存在的,有认为物质存在但精神才是本原、精神先于物质的,当然也有认为物质先于精神的。我认为物质存在,而且反对精神物质的二元论,在我看来精神也是一种物质。 我无法找到确信无疑的理由去证明物质的存在,同时也没有办法证明物质不存在。物质的存在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信仰。一个简单的理由是,外部世界不以我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我不能操纵太阳升降、不能让河水倒流。无论以何种形式,必然有我之外的存在。物质的存在为这一切提供了简单合理的解释,比充满假设非物质世界更加可信,所以我愿意接受物质的存在。 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先后,我能想象不包含精神的物质,却无法想象没有物质载体的精神(即使是纯粹抽象的概念,总要存在于人的脑海中或是记录于书本中。否则就如同一首没有被写出来的绝世好诗,说它存在有什

谈道德

群居动物为了集体的利益,需要约束个体的行为。动物是依靠本能来控制个体,比如激素、分泌物等生物信号;人类则是以宗教、道德、法律来制定行为的标准。 当今世界中多数人口是信奉宗教的,每种宗教都有一套行为规范。有的只提供了大致的原则,有的则对生活起居的细枝末节都有具体规定。我是无神论者,在我看来宗教并不是生活的可靠依据,这里就不多论述了。 道德同样提供了一套行为的准则,比宗教更贴近现实,更加尊重情理。道德是自然产生的,能在社会中广泛推行的道德必然符合了社会的需求。举例来讲,个体间不相互损害是集体稳定存在的前提。无论何种文明,最基本的道德戒条往往是相似的,比如不能伤人、不能盗窃、遵守信用等等。这些基本的原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道德戒条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有客观基础的。 但是并非所有道德准则都是合理的。比如今时今日仍广泛存在的对女性的压迫,在很多地区女性得不到教育,在家相夫教子才是她们的义务,追求个人自由反而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稍微涉猎人类学和民俗学后,我认为现存的道德至少在初始阶段是符合某一时期的社会现实的,比如男女间的不平等是由于男性在体力劳动上的生理优势。相对于社会的进步,道德的发展太缓慢了。甚至于,一旦某种道德观念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无论对错从此就再也难以根除。这样一来,必然会产生脱离现实的道德观。 即便是处于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中,道德能够持续地自我修正,道德作为行为准则仍有严重的缺点。这缺点就是并不存在一种普世的道德观。在一种道德体系下被判断为正确的行为,换到另外一种道德体系可能就被判定为错误,比如迄今仍有广泛争议的同性恋婚姻和堕胎。读一读伦理学的著作就会发现,哪怕是在实事求是、严谨求证的学者之间,很多重要的道德问题也无法达成共识。我越来越坚信,道德是一种主观意见,没有绝对正确一说。道德是达成某种社会效果的实践,要追求什么样的效果、要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这些问题不仅复杂而且包含了众多的利益冲突。许多著名道德悖论,比如电车难题(要不要牺牲一个人来拯救五个人),根本没有正确答案,只有基于不同立场、原则的个人观点。 拿一把不准的尺子去测量,结果必然也不准。事实上,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道德已经让位给法律了,法律才是评判行为正误的公认标准。法律是纯粹人为制定的,力求公平公正、精准具体。与定义模糊的道德不同,法律的制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