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谈人生意义


人活着为了什么?这是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了。假如说只有一个问题值得人去思考,这个问题一定是关于人生意义的,其它问题都不过是对它的阐释和注解。可是,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人,由生到死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首先,这是因为理性并非人类的第一天性。人不是经过一番缜密思考,得出了人生的种种好处,才生而为人的。人的出生不是自己决定的,生长环境不是自己选择的。人的生存欲望是先天的本能,要饮食,要呼吸,要繁衍,和动物没什么两样。直到理性觉醒,对自身以及宇宙万物有了好奇心,有了思考的原动力,人才体现出高于动物的一面。人先是活着,其后才为活着找理由。然而,一个成年的、受过教育的文明人,绝不至于没有思考的能力,为什么仍有些人对人生问题漠不关心呢?因为人是群居生物,社会这个有机体已经为人做好了种种决定,使人陷入随波逐流的状态。社会人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品味喜好,无不受社会潮流的影响,极少有人能特立独行。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人彻底变成庞大机器中的微小零件,只要按着既定规划做机械运动就好了。在这种环境下,思考是不必要的,甚至是不被鼓励的。我不愿轻易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活着,我不希望在晚年时为虚度人生而悔恨,所以我一定要想清楚人生的意义,弄明白自己到底要怎样活着。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这个问题有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确答案?也就是说,无论何时何地何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解答。我试着从宗教、道德、哲学和科学这四种最主流的途径来寻找答案。这四项彼此交织重叠,并不是互相独立的。我在这里是试图推己及人,覆盖所有的人群。放眼世界,八成以上的人是宗教信徒,宗教在信徒人生中占据主导地位。无宗教信仰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东亚文化圈,道德礼法取代了宗教信仰的作用。彻底的无神论者,则是以哲学与科学作为思想武器。

宗教为人生的所有问题提供了一劳永逸的解答。如果宗教是可信的,那么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就可以到此为止了,已经抵达了终点。宗教种类繁多,无法一一详加探讨。粗略地概括一下,宗教都持有一种有神论的观点,相信有一个或多个超自然的存在,也即是神。神是完美无缺的,神是一切的原因。神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人生的意义就是按照神的意旨来生活,得到神的恩宠。宗教对人的生活方式有一套具体的说法,有的宗教是简单的几个戒条,有的则对生活的诸多细节面面俱到,吃喝拉撒都要管。问题在于,宗教并不可信。我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不相信神的存在。宗教里关于神的说法都是无凭无据的,而且多与确定的科学事实相违背,我没有理由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身上。宗教以神为理由,武断地为人生下结论。一旦有了对神的质疑,把这个凭空宣称绝对正确的前提搁置一旁,就会发现宗教对于人生的说法虽有可取之处,却并不十分高明。一套只许相信不许质疑、诉诸权威而非理性思考的说法,必然缺乏逻辑,难以服人。

道德是衡量行为正确与否的一套准则。如果说人要「正确地」活着,那么人生意义就是做一个符合道德的人。首要的问题就是,这个意义太弱了。人的行为,有一部分可以区分对错,更多的是无对无错。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选择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这些选择都难以从道德角度来评判。在明确的对与明确的错之外,人又要怎样生活呢?再有,道德像是交通守则,开车时要遵守,确实有重要的作用;可是开车时为了抵达目的地,不是为了遵守交通法则。返回到一开始思考问题的初衷,我是要寻找人生意义的绝对解答,可道德是绝对的吗?抛除掉以宗教为借口的道德,单独审视道德本身,我认为道德是一种人造的、意在维护人类族群整体利益的社会契约。作为群居生物,为了集体的利益,就要在族群内部互助互利,避免互相伤害。道德这一社会契约是所有人都默认遵守的,虽然对个体的约束力有强弱之分,但在影响力和持续力上,可以说是超过任何法律的,而且不需要额外的监管、执行成本。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一套强而有力的工具。通过理性思考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应该是针对当前社会的最优解。社会是多样的,持续变化的,道德必然也要随之演变。通过比较古代与现代,不同文明之间的道德观,很显然能够看出道德是相对的。而一个相对的东西,必然不能导出绝对的答案。

哲学是纯粹的理性思考,爱思考的人一定会喜欢哲学。哲学中的每一个有价值的观点都经受过无数人长久的思索辨析、维护与攻讦,即便是最细枝末节之处也要讨论的清清楚楚。依照哲学自身以理服人的本质,它所提供的答案应该是最能被我接受的了。哲学中关于人生意义的答案,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分辨。众说纷纭,谁的说法才是正确的呢?一个令人失望的事实是,经过了无数智者两千多年来的思考探索,哲学中居然没有什么观点是被公认为真理的。世界的本源是精神还是物质?共相是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知识来自于理性还是经验?在这些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上,哲学家们都不能达成一致,甚至持有完全对立的观点。这些哲学家是人类中的最精英,有着伟大的智慧,我实在无法说谁对谁错。到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所持有的哲学观点(没有明显逻辑错误的、有意义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她的性格、气质所决定的。在纯粹思维的层面上,那些争辩千年的对立观点,并没有哪一个优于对方。哲学著作往往是洋洋洒洒的鸿篇巨著,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哲学家的癖好就是破坏前人的思想,创造自己的一套无所不包、关于世间万物的哲学体系。在基础理论不牢靠的情况下,要我如何相信那些构筑在空洞地基上的宏大体系呢?越是雄伟堂皇的形而上学,越有可能一钱不值。而且,根据我个人的性格气质,我倾向于经验主义的观点,我越来越认同因果关系、归纳法可能只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哲学问题可能只是语言问题,非经验的理性思考或许根本得不出关于外部世界的真理。我说「可能」「或许」,因为具体到理论细节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一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漏洞,我的认同只是我的一种偏好。依循这种哲学观点,人生只是发生了,没有一个先天的原因。寻找意义是人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并没有说一定要有个目的才能使得一样东西存在,人生没有意义。我想通过哲学寻找人生意义,得出的结论则是否定了人生意义。

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再来谈一下科学。宗教、道德和哲学都有不确定的、令人狐疑的地方,而科学却是最靠得住的。科学最大的好处不是正确,而是对正确的追求。科学包括了理论和实践,不仅是给出一套观点,而且主动地用事实来考验。一套能被接受的科学观点,一定符合已知的客观事实。一旦发现错误,科学是不惮于自我修正的,这修正恰巧促成了科学的进步。这种明确的可验证性,使得科学成为了人类最实用、最具威力的工具。可惜的是,科学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对比一下,最靠不住的宗教,反而能应用到几乎所有方面,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能用科学来解决的问题,一定是能精确描述,能客观验证的,人生意义并不符合这一范畴。

通过种种思考,我无法找出一个确定无误的人生意义。如果把意义理解为目的,我更是否定了人生意义的存在。就像一开始所提到的,人并不是带着一个目的降生在世上的。退一步说,假设人生存在一个绝对的意义,只是因为我个人的局限和偏见无法找到。即使这样,我也要拒绝这个先天的意义,因为这否定了我的自由意志。比方说,茶壶是用来泡茶的,人类发明茶壶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这就是茶壶的存在意义。可我偏偏要用茶壶养花,又有什么不妥呢?再假如说,人类是天神或是高次元生物这类超自然存在基于高深莫测的理由创造出来的,我是否一定要去揣摩这理由呢?比起这预先设定好的理由,我更愿意按自己的想法活着。没有目的,反而给了人生最大的自由。除了目的,意义还可以被理解为价值。如果说人生意义不是指达成某个预定的目的,而是实现自我认同的某种价值,那么我相信人生意义是存在的。和绝对的通解相比,这是相对的特殊解,每个人可以依照价值观去追求不同的价值实现,每个人也就拥有各自不同的人生意义。因为缺乏普遍性,缺乏评判标准,这种人生意义是没有正确答案的。我认同一种人生意义,不是陈述一个事实,只是抒发一种意见。我辨析自己的人生意义,同时也就是去理解自己的思想与心理。

于是,问题由「人活着为了什么」,变成了「我活着为了什么」。我从自身角度出发,重新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

我活着,本质来说,是出于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欲望。对死的恐惧,除去无条件的生物本能,很大程度上是害怕痛苦,以及未知的死后世界。这些恐惧都是可以克服的,所以世上从来不缺不怕死的人。对死的恐惧是消极的,构不成什么意义。再来看对生的欲望,排除掉求生本能,我想要活着是因为人生中有许多快乐,让我眷恋人世。人生中快乐多于痛苦,活着的好处多于坏处,所以我要活着。反过来说,如果不幸陷入万难之境,比如病魔缠身回天乏术,日日夜夜处在痛苦之中,死亡就成了最好的救赎。各国文明中的地狱冥府,最可怕的都是永世折磨,真正死了倒一了百了。死亡,只要不是来的太早,其实是人生的一件礼物。总之,只要一件事是可以评判好坏的,合理的选择就是趋利避害,选择好的拒绝坏的。所以,活着就是为了快乐。将快乐与痛苦的差距拉到最大,就是最大化发挥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快乐有好多种,肉体的精神的,内在的外部的,不一而同。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下美味的食物,感受美丽的自然,自由地奔跑,欣赏艺术,全都是做人的乐趣。这些快乐很多时候都被忽视了,因为人偏要去关注痛苦。有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却认为,人生如意十之八九,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人生病了,才知道健康的好处;衰老了,才明白出青春的宝贵;被限制了,才懂得自由的重要。而一个健康、年轻、自由的人,却要抱怨人生痛苦无聊,这不是暴殄天物吗。要享受快乐,首先就是要珍惜体会自己已有的种种好处。快乐与痛苦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快乐。可以说,没有痛苦,就是快乐。

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快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人的内心容易受到歪曲,很难对事物进行客观评判。一个无财富的人,中彩票得了几百万,觉得自己是个富豪; 一个亿万富翁,生意失败只剩下几百万,倒会觉得自己穷困潦倒。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越攀越高。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长此以往,总有一天会把自己所拥有的美好事物都看得一文不值。穷奢极欲是快乐人生最大的敌人。要悬崖勒马,就要懂得节制,控制自己感受快乐的心理阈值。知足者常乐,学会知足不是件容易的事。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节制自己的欲念,维持自己的敏锐度,不要让自己对快乐麻木不仁。

放纵欲望,会享受到猛烈却短暂的快乐;自我节制,则会享受到徐缓却长久的快乐。对于人生中的快乐,我追求的是最大化总和,而不是若干个极端的峰值。要我去形容理想中的人生,我的答案不会是气势恢宏、跌宕起伏,而是平淡幸福、漫长平稳。

人生充满未知,怎样才能取得稳定持久的快乐呢?追求来自自身的快乐,追求精神的快乐。

来自外界的快乐是可变的,来自自身的快乐则是持久的。外界是不可控的,人不能强求外界时时符合自己的心意,却能调整自己的内心。一个人追求虚荣,希望自己是人群中的焦点,受到外界的颂扬和喜爱,这种来自外界的快乐必然是难以持久的。能得到显赫名声的总是极少数人,世上无数伟大的学者、艺术家生前默默无名,甚至度过卑贱的一生。而且世人总是喜新厌旧,注意力不持久的,那些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明星,也会随即被人遗忘。对名声的贪心、求之不得的沮丧、从高峰跌入低谷的强烈反差,都只会给人带来痛苦。与之相对,来自自身的快乐是我自己可以掌控的,别人可以不爱我,却没有人能阻止我爱自己。爱自己,接受自己,这几乎是所有心理问题的解药。任凭外界沧海桑田,人的内心是最坚不可摧的堡垒。来自外界的快乐始终是无根浮萍,来自自身的快乐才是扎根于心灵土壤中的树木。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就是让自己内心长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物质的快乐是有限的,精神的快乐是持久的。首先,肉体享受的快乐,金钱购买来的快乐,会使人陷入欲望的泥沼。人的体力和金钱是有限的,欲望却永无止境越演越烈,沉溺其中早晚会给身心带来损害。与之相对,人的精神世界是无穷无尽的。思考问题,学习知识,欣赏艺术,发明创造,这些都是没有极限的。再有,人的肉体会衰老,迟早有一天美酒佳人都成了无用之物,也不能再依靠挥霍精力得到快乐。人的智力却是越用越强,智慧会随着年龄积累。最后,追求精神世界,提高智慧,还会提高人对快乐的感受力。比起丰富的精神世界,肉体的快乐是种类稀少单调重复的。有了思想与智慧,人才能懂得天地万物演化的道理,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只懂得肉体快乐的人,无异于睁眼的盲人,面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都会无动于衷,精神干瘪与昆虫无异。

种种快乐是相辅相成的,我推崇其中一种,并不是否定另外一种。我追求自我与精神,却不赞同遗世独立或是苦行僧式的生活。完全剥离外界与物质,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有害于身心。生活的基础需求是排在第一位的。面对饥寒交迫的人,再高深的思想、再美好的艺术也无能无力。我喜欢现代科技文明、城市建设所带来的便利,我庆幸自己有稳定的收入、不用为了生存而苦命挣扎。外界与物质构成的基础,可以使我更好地追求自我与精神。重要之处是掌握分寸尺度,达到内与外、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平衡。

人生的意义是享受快乐。为了实现快乐的最大化,要以外界与物质的快乐为基础,追求自我与精神的快乐。单就结论而言,很有些陈词滥调,不是吗?在文章开头,我提到很多人没有思考过人生意义的问题;而那些思考过人生意义的人,得出的结论总可以归类为某种已有的流行观点。说人生是为神,为道德,为爱,为自我实现,为生命繁衍,为贡献社会,为人类进化,都不是什么新颖的意见。探索人生的意义,是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具体的答案反倒不是最重要的。思考自己活着为了什么,以此规划自己的人生。时光一去不复返,人生不能重来,越早认清目标,就越少走弯路。人不能停止思考,对人生的理解也是不断变化的,明天的自己也许会否定今天的观点。到了中年、晚年,我的想法或许截然相反。就像对真理、对完美境界的追求一样,即便求之不得,也要努力向其靠近。人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自我修正。无论最终如何,尽力而为,就可以说是最好的结果。人生意义有千百种不同的答案,唯一不变的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评论

  1. 我一向對探索人生意義很有興趣,但最近卻慢慢覺得,人生意義只是人高等思維的一個副產品-- 因為高等思維賦予的自覺性,令人不自禁的要在本來沒有意義的人生中找尋意義,就像人有尋找因果的傾向,最後卻演變為對宗教/起源的追尋一樣。

    當然,正因為這種自覺性,令追尋人生意義也變成了人的一種需求,就像口渴要飲水一樣;而且這種需求也如喝水一樣永不休止-- 我們永遠不會停止對於人生意義的思索和追尋,至死方休。

    回复删除

发表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