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21的博文

理智的诚实:读《奥威尔书评全集》

  现在的读者认识奥威尔,大多是因为《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不过在奥威尔生前,他主要被当成写评论和随笔的专栏作家。从一九二九年到一九四九年(几乎是他的整个写作生涯),他写了三百多篇书评。现如今中国读者能读到这套书评全集,真的是翻译出版界的功德一件。 首先我得承认,我并没有通读全书。这套书包含上中下三册,加起来足有上百万字,实在太长了。里面涉及到的很多书都是三流小说和时事评论,早已是过眼云烟,恐怕在伦敦旧书店里都找不到了。一本读不到的书,读它的书评又有多大意义呢? 奥威尔写过一篇《书评家的自白》,里面写到职业书评家的日常工作是非常沉闷无聊的:「长期在没得选择的情况下撰写书评是特别吃力不讨好、既烦人又累人的工作,不仅要说一些阿谀奉承的废话——确实需要这么做,稍后我会讲述——还要不停地捏造对这些书的反应,而他根本没有任何感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书籍唯一客观中肯的评价就是:这本书毫无价值。而书评家本人真实的反应或许是:我对这本书根本没有兴趣。要我给它写书评除非给钱。」在这套书评全集里,奥威尔频繁地吐嘈战争期间英国小说质量太差,根本不值一评。不过为了养家糊口,他又不得不去读一本又一本烂书,挤出几百字的书评。 所以,除非你是研究奥威尔的专家,或是超级硬核粉丝,我不建议你通读所有书评,最好是挑感兴趣的内容来读。得益于这套书的庞大篇幅,哪怕忽略掉一半内容,依然是套份量十足的评论集(强烈建议出版社编辑筛选出一套精华本来,绝对更有购买价值)。 在我看来,书中最有价值的文章都是关于欧美经典文学的,从莎士比亚到亨利·米勒,评点了众多重要作家。奥威尔是位非常犀利的评论家,他的文学批评读起来非常痛快。他本身就是杰出的文学家,具有高超的审美能力,这自然不用多说。他最大的特色就是诚实到不留情面,无论夸赞还是批评都直截了当,毫不拐弯抹角,我能想象被他评论到的同时代作家有多忐忑甚至恼火。《正午的黑暗》的作者阿瑟·库斯勒曾说奥威尔「毫不妥协的理智的诚实使他有时显得几乎没有人性」。考虑到两人的好友关系,阿瑟·库斯勒这句话称得上相当中肯。 接下来介绍几篇我最喜欢的文章: 上册,《查尔斯·狄更斯》:这是我读过的关于狄更斯的最透彻的文章,把狄更斯的局限性全都指出来了:对社会的批评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建设性;保守的中产阶级态度,内心中无法与无产阶级平等相待;对世上所发生的事知之甚少,写到贸易、金融、工业、政

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读莫泊桑的《一生》

  人终有一死,在命运面前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可我们并不会将其时时挂在心上。这种选择性遗忘是健康的生活态度;如果总惦记着生老病死,人活着得多累啊。可是有一类艺术作品,在一本小说、一部电影这样短短的篇幅里描写漫长的一生,把人生的苦难加速、放大给你看,把你从遗忘中唤醒。莫泊桑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我用一个下午读完了这本书,在几个小时里经历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 《一生》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主人公约娜出身于富裕的贵族家庭,是位善良纯洁、充满活力的少女。她的父亲希望她能保持天真无邪,于是她在十二岁时就被送进了修道院,直到十七岁才回家。修道院死板的生活并没有压抑住约娜的天性,反而使她对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家后很快她就爱上了门当户对、英俊潇洒的贵族青年于连,两人相识没多久就结婚了。婚后约娜才发现与于连性格不合,于连对金钱斤斤计较、残忍地对待下人。后来约娜发现于连与家里的使女罗莎莉通奸,于连不但毫不知耻,而且冷酷无情地坚持赶走使女和私生子。约娜本想离婚,但是被神父和父母劝阻。这之后约娜对婚姻丧失了希望,转而全身心去关爱儿子保尔。于连勾搭上了一位伯爵夫人,伯爵得知真相后愤怒地将这对情人杀死。又过了许多年,保尔长大了,被宠坏了的他成了典型的纨绔子弟,赌博嫖娼无恶不做。保尔欠下一屁股债,跟妓女私奔了。约娜一次次为儿子还债,耗尽了财产,所幸被罗莎莉收留。最后保尔的妻子死了,两人的女儿送给约娜抚养。结尾最后一句话:「人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坏。」 莫泊桑描写能力高超,无论景色还是人物,都能用寥寥数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小说开场时约娜冒着大雨赶回家、约娜和于连在科西嘉度蜜月,这些场景都极其生动。约娜肥胖的母亲、慈祥的父亲、被无视的丽松姨妈、精通世故的胖神父、压迫人性的瘦神父……所有这些配角都栩栩如生。莫泊桑擅长抓住一个微小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比如丽松姨妈,听到于连关心约娜的脚冷不冷,突然痛哭流涕。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在丽松姨妈的一生中,从没有人对她说过这样的话。人心都是肉长的,这样一个毫不起眼、胆小怯懦、总是被人嘲笑的老处女,内心何尝又没有柔嫩的一面呢?就是这样一个细节,让一个小配角一下子立体起来了。 书中的人物设置构成对比,很巧妙可又有点刻意,比如态度、身材完全相反的两位神父。每当有人物发出一种观点,就会有对立的人物发出相反的观点,作者大

昭和时代的人间喜剧:读《松本清张杰作选》

  我在大学时代读过松本清张的《点与线》和《砂器》,两本书都不太喜欢。《点与线》核心内容是最令我头疼的时刻表诡计,这种诡计本身就很繁琐,不熟悉日本火车线路的外国读者读起来就更糊涂了。《砂器》开头不错,可是后半部每况愈下,不尽人意。今年心血来潮读了他的《黑色皮革手册》,虽然小说本身有不少缺陷,娱乐性倒是很足。以此为契机,我重新对松本清张起了兴趣,最后读完了三大本《松本清张杰作选》。这套选集是由宫部美雪主编,收录了二十多篇中短篇小说以及数篇纪实文学。一次性大量阅读松本清张各类题材的作品,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松本清张的文字平实,毫不张扬,很难圈点处精彩之处来。他那些客观冷静的文字可以引人深思,可是却很难激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写到故事高潮处,总让人觉得有些力量不足。一旦到了真刀真枪的戏剧性转折,要么虚写,要么干脆烂尾。就拿这套选集里的《真假森林》来说吧。这篇小说写一位美术专家遭到学阀打压,生活落魄,一身本领无用武之地。为了报复学界,他培养画手绘制赝品古画,打算在赝品大获成功、得到学阀认同后再揭露真相,曝光学阀的不学无术。这篇小说选题独特,情节生动,又有社会意义,本是篇不可多得的好小说。主人公遭到的不公平待遇、画手模仿古画的过程都写得非常详细,叙事不急不缓,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可是正当情节推向高潮时,突然草草收尾,在最后一页仅用两三句话简单说明事情意外败露,然后小说就结束了。这种烂尾实在太莫名其妙了,临门一脚突然偃旗息鼓,令人无法理解。还有一篇《卡尔内亚德斯的船板》,写历史教授在政治上钻营投机,前面一直写得不错,深刻描绘了投机分子的丑恶嘴脸,结尾突然搞出蹩脚的凶杀情节,把之前的人物塑造都破坏了。就连著名的《西乡纸币》,结尾也是含糊地一笔带过。不得不说,这套选集里超过半数都有虎头蛇尾之嫌,雷声大雨点小。 另外一个明显的毛病是情节拖沓冗长,这套选集里篇幅越长的小说,节奏感就越差。《书法老师》这篇就是典例,故事绕来绕去,迟迟写不到重点,让人纳闷作者到底想说什么。我之前读的长篇《黑色皮革手册》更明显,反复写同样的内容,感觉好像每隔几页就冒出一份前情提要。松本清张四十年笔耕不缀,日复一日地在报刊杂志上写连载,这样长期高强度的创作,恐怕有时难免要硬凑字数吧。不管什么缘故,总之不够精炼。 尽管有这些毛病,松本清张依然无愧为一位大作家。他最大的优点是旺盛的创作力。或许任何单独一篇作品都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