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不过不要误以为这是本四平八稳的通识读物。如果纯粹为了学习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基础知识,读者很可能会感到失望。这本书一共二十九章,前八章写科学哲学,后二十一章写科学史。不妨把这本书的前八章与牛津通识读本系列的《科学哲学》做个比较:《科学哲学》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清楚地介绍了科学哲学的研究范畴和主要课题;《世界观》的前八章则仅仅选择性地介绍了一些科学哲学概念,目的只是为接下来的科学史作铺垫。事实上,作者在探讨哲学时总是点到即止,每当我觉得内容开始有趣起来,他就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很微妙,然后就停笔了。老实讲这有时让我有些恼火。至于科学史的部分,只要看看目录就会发现这本书只写到了少数几位代表性的科学家,而且集中于物理学,只在最后部分涉及到生物学,写完二十世纪的量子力学后突兀地跳回去讲十九世纪的达尔文进化论。如果读者想要了解科学是如何诞生的、各门科学是如何发展的,无疑又要失望了。 这本书相当厚,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所以并不是受篇幅限制才在内容上做了省略,而是作者另有所图。这本书的重点是科学观念(世界观)的转变,明显受到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库恩那本书的通俗版本。《世界观》写到的科学史分为两部分: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科学及世界观的新近发展。这两部分恰好对应库恩所说的科学范式转移。 依照现在的科学观点,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几乎完全错误。其中的一些核心观点,如地心说、五种基本元素、以月亮分界的月上区和月下区等等,现在看起来十分荒谬。然而如果耐心研究一下,会发现这些观点彼此互恰,构成一套自圆其说的完整体系,像拼图一样环环相扣。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能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作为西方世界的主流观念,这绝非偶然。 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开始,亚里士多德世界观逐渐动摇了。基督教也扮演起反面角色,成了科学的敌人。这场科学与宗教的斗争,并非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简单。作者指出,哥白尼、开普勒提出新的天文学观点,并非完全出于理性,其背后动机是相当复杂、甚至古怪的,比如对太阳的崇拜。基督教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反对日心说,哥白尼的学说曾长期作为实用工具(而非客观事实)被教授。直到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发现越来越多的天文证据,证明日心说更符合客观事实,基督教才将其划为异端。 之后牛顿建立起了新的物理学体系,我们在中学时都学过,就无须细说了。以此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