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通俗版范式理论:读理查德·德威特的《世界观》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不过不要误以为这是本四平八稳的通识读物。如果纯粹为了学习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基础知识,读者很可能会感到失望。这本书一共二十九章,前八章写科学哲学,后二十一章写科学史。不妨把这本书的前八章与牛津通识读本系列的《科学哲学》做个比较:《科学哲学》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清楚地介绍了科学哲学的研究范畴和主要课题;《世界观》的前八章则仅仅选择性地介绍了一些科学哲学概念,目的只是为接下来的科学史作铺垫。事实上,作者在探讨哲学时总是点到即止,每当我觉得内容开始有趣起来,他就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很微妙,然后就停笔了。老实讲这有时让我有些恼火。至于科学史的部分,只要看看目录就会发现这本书只写到了少数几位代表性的科学家,而且集中于物理学,只在最后部分涉及到生物学,写完二十世纪的量子力学后突兀地跳回去讲十九世纪的达尔文进化论。如果读者想要了解科学是如何诞生的、各门科学是如何发展的,无疑又要失望了。

这本书相当厚,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所以并不是受篇幅限制才在内容上做了省略,而是作者另有所图。这本书的重点是科学观念(世界观)的转变,明显受到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库恩那本书的通俗版本。《世界观》写到的科学史分为两部分: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科学及世界观的新近发展。这两部分恰好对应库恩所说的科学范式转移。

依照现在的科学观点,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几乎完全错误。其中的一些核心观点,如地心说、五种基本元素、以月亮分界的月上区和月下区等等,现在看起来十分荒谬。然而如果耐心研究一下,会发现这些观点彼此互恰,构成一套自圆其说的完整体系,像拼图一样环环相扣。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能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作为西方世界的主流观念,这绝非偶然。

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开始,亚里士多德世界观逐渐动摇了。基督教也扮演起反面角色,成了科学的敌人。这场科学与宗教的斗争,并非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简单。作者指出,哥白尼、开普勒提出新的天文学观点,并非完全出于理性,其背后动机是相当复杂、甚至古怪的,比如对太阳的崇拜。基督教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反对日心说,哥白尼的学说曾长期作为实用工具(而非客观事实)被教授。直到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发现越来越多的天文证据,证明日心说更符合客观事实,基督教才将其划为异端。

之后牛顿建立起了新的物理学体系,我们在中学时都学过,就无须细说了。以此为基础,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科学家一度认为我们已经发现了世界的奥秘,只剩下一些边边角角的小问题。未料到这些小问题揭示出牛顿世界观的错误,随后发展出来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形成了一套全新的世界观。这里提一句,这本书试图不用任何数学公式,只用平常语言来解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种尝试完全是费力不讨好,只会让读者更糊涂(或者更糟糕:读者明明不懂却误以为自己搞懂了)。

这本书的一个重大缺陷,同时也是我对库恩范式理论的最大不满,就是没有阐明现代科学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的本质区别。这种科学史观似乎在暗示科学发展是非理性的、偶然的,我们现在这套世界观并不比古代观点更高明,只是另外一套范式罢了。果真如此,那为什么古代科学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停滞不前,而现代科学却能把人送上太空呢?

现代科学观念最大的革新就是实验与定量分析。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更快,这一观点本身是具有科学价值的假说。亚里士多德的错误不在于提出这一观点,而是没有想到要通过实践来验证。一个未经验证的观点,就只是一种猜测罢了,为什么不抛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试一试,看看哪个先落地呢?重视理论,轻视经验,这才是亚里士多德思维方式中的硬伤。

而且他也没有想过,如果重的物体下落得更快,那么到底快多少呢?没有定量分析,就无法做出精确的科学解释与预言,科学也就无法进步。就像亚里士多德的五元素说,如果不能测量一个物体到底包含哪些元素,每种元素占多少份量,那这套理论对我们认识世界又有多少帮助呢?

伽利略将实验和数学引入到科学研究中,这是科学观念上的伟大创新,所以他被尊为现代科学之父。我反复察看了书中写伽利略这一章,居然完全没有写到这一点。仅凭这个缺陷,这本书就算不上合格的科学史。

把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对牛顿世界观的革新,等同于牛顿世界观对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的革新,这是一种夸大其词。我不是要低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伟大,而是要指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依然处于现代科学的框架内。在大学物理中学过一点相对论就会知道,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情况下的近似。可以说牛顿力学被一套更基本的理论所包含了,而不是被推翻了。所以,现在已经没有哪一个学生要在物理课上学亚里士多德那套物理学了,却依然要学习牛顿力学。不理解这一点,也就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是如何发展的。

至于书中最后写进化论那一章,可以说是个奇怪的大杂烩,以进化论为引子写了一堆宗教、伦理学、博弈论的内容。这些当然都是很重要的课题,可是摆放在一本科学史的结尾却有些不合时宜。把这么多东西都塞在一章里,结果就是什么都没说清楚,还破坏了全书的结构。

总之这本书存在不少问题,或许能给从未接触过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初学者带来一些启发,但同时也会造成不少困惑和误解。对科学有兴趣的读者,还是去找找更靠谱的书来读吧。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