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概论》是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中的一本。牛津通识读本这套书深入浅出,用短小的篇幅精炼简洁地介绍一个主题,我一直很感兴趣,这次挑了本佛学来读。 全书一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的标题为《佛教与象》,引用盲人摸象的故事,指出佛学广泛复杂,要避免作出片面的论断。佛教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播过程复杂,派系千差万别,没有多少人敢说自己对佛教有综合全面的认识。这章还将佛教与西方宗教做了比较。佛教几乎是无神论的,否认造物主的存在,与基督教、犹太教大相径庭,甚至使人提出「佛教是不是宗教」的疑问。作者引用尼尼安·斯马特(Ninian Smart)的观点,从实用性、经验性、伦理性、组织性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探讨为什么佛教是一种宗教。这段宗教比较论完全是从西方视角出发,对国人来说恐怕要反过来分析才更有意义。 第二章是《佛陀》,讲述释迦牟尼的生平。关于释迦牟尼的历史资料零星琐碎,没办法写出一部传记,只在出生、离家出走、得道、传教、去世这几个关键点上存在一定共识。我读完这章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区分关于释迦牟尼的虚构传说与历史事实。对于这种宗教人物的人生经历,还是当成故事就好,姑且听之。 第三章是《业与轮回》。通过此书我才知道轮回不是佛教的发明,印度文化中早就有投胎转世的观念。我一直觉得轮回与佛教的理论不协调。这本书里有个比方,说轮回转世就像一台升降机,做好事就往上升,做坏事就往下降,这套理论跟基督教里的天堂地狱差不多。可是佛教的目标并不是让人向上发展,而是脱离轮回。这好像是基督教讲了一堆理论,告诉人怎么上天堂,可是最后反倒说天堂地狱不重要,真正的目标是脱离这套死后上升下降的系统,这难道不奇怪吗?现在我知道轮回的概念另有出处,一下子就说得通了。另外,人们常说「六道轮回」,原来六道中的「天道」还分成二十六层,所以又有三十一天的说法。 第四章是《四圣谛》,我以为这一部分才是佛教思想的精华。佛教里有许许多多的专门术语,搞得很复杂,其实用白话讲清楚并没那么难懂。所谓「四圣谛」,就是佛教中的四个基本理念: 第一个是「苦谛」,说苦是人生的本质,没有人能逃避。佛教中列举了各种苦,除了生老病死,还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些名词没必要细说,总之就是人生中的各种负面感受。 第二个是「集谛」,解释苦从何而来。按照佛教的说法,苦来自欲望,包括感官愉悦,求生欲,毁灭欲等等。具体来说又有三毒、十结、五盖等说法,解释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