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读关大眠的《佛学概论》

 

《佛学概论》是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中的一本。牛津通识读本这套书深入浅出,用短小的篇幅精炼简洁地介绍一个主题,我一直很感兴趣,这次挑了本佛学来读。

全书一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的标题为《佛教与象》,引用盲人摸象的故事,指出佛学广泛复杂,要避免作出片面的论断。佛教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播过程复杂,派系千差万别,没有多少人敢说自己对佛教有综合全面的认识。这章还将佛教与西方宗教做了比较。佛教几乎是无神论的,否认造物主的存在,与基督教、犹太教大相径庭,甚至使人提出「佛教是不是宗教」的疑问。作者引用尼尼安·斯马特(Ninian Smart)的观点,从实用性、经验性、伦理性、组织性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探讨为什么佛教是一种宗教。这段宗教比较论完全是从西方视角出发,对国人来说恐怕要反过来分析才更有意义。

第二章是《佛陀》,讲述释迦牟尼的生平。关于释迦牟尼的历史资料零星琐碎,没办法写出一部传记,只在出生、离家出走、得道、传教、去世这几个关键点上存在一定共识。我读完这章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区分关于释迦牟尼的虚构传说与历史事实。对于这种宗教人物的人生经历,还是当成故事就好,姑且听之。

第三章是《业与轮回》。通过此书我才知道轮回不是佛教的发明,印度文化中早就有投胎转世的观念。我一直觉得轮回与佛教的理论不协调。这本书里有个比方,说轮回转世就像一台升降机,做好事就往上升,做坏事就往下降,这套理论跟基督教里的天堂地狱差不多。可是佛教的目标并不是让人向上发展,而是脱离轮回。这好像是基督教讲了一堆理论,告诉人怎么上天堂,可是最后反倒说天堂地狱不重要,真正的目标是脱离这套死后上升下降的系统,这难道不奇怪吗?现在我知道轮回的概念另有出处,一下子就说得通了。另外,人们常说「六道轮回」,原来六道中的「天道」还分成二十六层,所以又有三十一天的说法。

第四章是《四圣谛》,我以为这一部分才是佛教思想的精华。佛教里有许许多多的专门术语,搞得很复杂,其实用白话讲清楚并没那么难懂。所谓「四圣谛」,就是佛教中的四个基本理念:

第一个是「苦谛」,说苦是人生的本质,没有人能逃避。佛教中列举了各种苦,除了生老病死,还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些名词没必要细说,总之就是人生中的各种负面感受。

第二个是「集谛」,解释苦从何而来。按照佛教的说法,苦来自欲望,包括感官愉悦,求生欲,毁灭欲等等。具体来说又有三毒、十结、五盖等说法,解释各种欲望如何带来烦恼、蒙蔽心灵。

第三个是「灭谛」,讲苦难的解脱。佛教宣称,一旦清除了欲望,苦难和轮回转世就会终结。这种终结的状态就是「涅槃」。但是佛教并没有解释、也不主张探求涅槃的本质。

第四个是「道谛」,讲解抵达涅槃的方法,就是所谓「八正道」。八正道是戒、定、慧「三学」的展开。通俗地说,「戒」就是不做坏事,提高道德修养;「定」是对内心的控制和锻炼,保持心态积极、内心平静;「慧」就是发展智慧,学习佛理。只要坚持修炼,追求知识与道德,最后就能清除欲望,告别苦难。

读这章的时候感觉佛教专有名词实在太多了,动不动就是「三什么」「四什么」,「五某某」「六某某」,让刚接触的人头大。

释迦牟尼大约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就提出这样复杂深刻的理论,绝对是不世出的伟人。可是文明不断发展,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作为现代人不可能教条化地接受他所有的观点。这四圣谛,我有赞同的地方,也有反对的地方,下面逐条分析一下。

苦谛:人生中有痛苦,而且是无法避免的痛苦,这一点也不假。可是人生中也有许多快乐啊!把生老病死说的那么可怕,我就无法赞同。「生」是生命的开始,明明是件乐事啊,佛教偏說是苦,因为所有苦都是「生」带来的。衰老与疾病确实不好,但不要忘了这两样是与青春和健康相对应的。享受过青春才会衰老;正因为我们有健康,才把不健康定义为疾病。只说老病,不说青春健康,就像只能看见影子,反倒看不见光。死亡是生命的结束,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如果寿终正寝,自然消亡,也谈不上什么苦。而且就像动植物残体被细菌分解,重新变成养分,死亡中也孕育着生命。佛教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消极的,只说自己是实事求是。可是人间有苦也有乐,如果只看到苦,只强调苦,这种态度显然就是消极的。

集谛:我以为人世间的苦分成主观和客观。有些苦是主观的,是自作自受,比如嫉妒,贪心,爱攀比。这些苦都来源于自身的欲望,我完全赞同佛教的解释。于此同时,也有很多痛苦是客观的,比如饥饿和伤痛,说这些苦也是来自欲望,编出一些欲望的名词来,纯属无稽之谈。对于非洲饥荒儿童,集中营里的犹太人,佛教这套说法又有什么意义呢?

灭谛:对于那些主观欲望造成的痛苦,消除欲望也就切断了痛苦的根源。而对于实实在在客观的痛苦,宗教顶多充当精神鸦片。但一个人生病了,他是需要看医生还是信佛呢?这不是一目了然嘛。再稍微探讨一下涅槃。到底什么是涅槃?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总之清除一切欲望就会实现涅槃。想象一下,一个人什么欲望都没有了,感受不到任何痛苦了,这个人处在什么状态?怕不是植物人吧!为了逃避痛苦,把自己从人变成一块木头,这真是因噎废食的极致。

道谛:最后的道谛我十分认同。不管信不信佛,提高道德修养、发展智慧、锻炼心灵都对人有益。佛教里培养正念的方法很有实用性,比如冥想的临床效果早已得到实验证实。

这本书的第五章到第七章写释迦牟尼去世后佛教在亚洲的传播发展。佛教的流派发展极其复杂,我就不在这里复述了。我觉得佛教传播的过程,大体上就是大众化、通俗化的过程。

我一直视释迦牟尼为伟大的智者、思想家,把佛教理论当成一套哲学。按照这本书所写,他本人并不想当什么教主,也对超自然能力什么的不屑一顾。可是在去世后,他的地位越来越至高无上,几乎被尊为上帝了。道理很简单,普罗大众缺少耐心和智慧去钻研佛学,对宗教的理解就是偶像崇拜。甭管是如来佛还是上帝,甚至关二爷、张天师,只要能保佑信徒就好了。无论佛经里有多少智慧,都比不上灌顶这类神秘仪式吸引人。书中提到日本的水子供养,是日本佛教为那些流产、死产或人工流产的人举行的仪式。失去孩子的父母供奉一尊小型的地藏菩萨像来纪念胎儿。这个菩萨像会带上婴儿围嘴,两侧放上玩具。假使释迦牟尼能穿越时空看到这一幕,不知会做何感想。我不禁联想到马克思曾说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第八章写佛教伦理,作者提到人工流产、人权这些现代问题时过于牵强附会。第九章写佛教在西方的传播,介绍了一些历史知识。全书到此结束。

真正理解了一门课题,才能够为初学者作深入浅出的解释。这本书用有限的篇幅介绍了佛教的诸多方面,写的清楚明白,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对佛教有兴趣的人都不妨读一读。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