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 2020的博文

读劳伦斯·布洛克的《八百万种死法》

  劳伦斯·布洛克是冷硬派侦探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近些年来在国内被大规模引进,浩浩荡荡好几十本。受到出版社宣传攻势的影响,我不由得对他产生了好奇,挑了一本名字颇为奇特的《八百万种死法》来读。读完很有些失望,感慨全书最大的优点就是起了个吸引人的标题。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个颓废的中年男人马修。马修过去是个警察,因为办案过程中误杀了一个小女孩而引咎离职,成了没牌照的私家侦探。他离异单身,有酗酒的毛病,侦探生意也不怎么样,生活一团糟。小说开始时,一个妓女想要结束卖淫生涯,但是不敢跟皮条客直说,于是就拜托马修帮她跟皮条客交涉。马修找皮条客谈话,皮条客答应让妓女离开。马修以为事情办好了,没想到随后这个妓女就在旅馆被乱刀砍死。心怀负罪感的马修对此展开了调查,故事中途又出现更多的受害者,最终马修发现了真凶。 这是一本典型的冷硬派小说,推理的成分非常少,悬疑性也稀缺。马修办案的方法就是四处走访,没完没了地谈话。他好像是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案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直到快要结尾了,马修没头没脑地突然就发现真相了,原来真凶是一个从未登场的路人甲。这个路人甲在书中只出现了一页,转眼间就被马修开枪打死了。 尽管我从一开始就没抱太大期望,读到最后还是为结局的粗糙感到震惊。既然是侦探小说,读者多多少少都会期待结尾揭穿真相的一刹那,享受解密的快感。然而这本书的结尾显然做不到这一点。给我的感觉是,似乎作者觉得差不多该收尾了,就随便安排了一个凶手,纯粹是在糊弄。如果你读侦探小说是为了追求悬疑刺激和脑力激荡,想要看到逻辑缜密的推理,那你千万不要在这本书上浪费时间。 喜欢冷硬派小说的读者或许会说,这类小说本来就不追求悬疑推理,看点是黑暗的氛围和对孤独绝望的刻画。即使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也觉得这是一本坏书。《八百万种死法》中对孤独的描写空洞肤浅,带着一股矫情。主人公马修身上贴满了标签:误杀女孩造成的心理创伤和负罪感,离异,酗酒。这些标签让读者迅速了解这个角色,可之后就是不断地重复,始终停留在标签的层面上,没有哪怕一点点的发展变化。这本书绝对是我读过的最罗嗦重复的小说之一,全书三分之一都可以直接删掉。书中无数次地描写马修渴望喝酒,无数次地描写马修喝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啡(有一次居然加了糖和奶精,让昏昏欲睡的我稍微清醒了一点,原来是因为咖啡机太糟糕了),无数次地描写马修参加匿名戒酒会。马修将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献给教

读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在读《大师和玛格丽特》之前,基于我对俄国小说的一贯印象,以及这本书「魔幻现实主义」的名声,我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小说。读完后发现恰好相反,这是一本风趣幽默的小说,内容也相当直白,只是套了一层魔幻的幌子罢了。 要读懂这本书,需要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一些了解。布尔加科夫从1928年开始写这本小说,直到1940年临去世前还在修改。当时在苏联,文艺创作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创作者写错了一句话就可能被判刑。同时政治局势风云变幻,曾经在官方授意下的创作,没准过了几年就成了罪证。想要成为职业作家,就要加入作家协会,写些歌功颂德的宣传文学。协会里的作家几乎等同于公务员,衣食住行都由官方负责。布尔加科夫是位有文学良心的作家,不愿意委曲求全,作品风格又十分先锋,自然不受待见。到了三十年代,他被禁止发表任何作品。他曾因此悲愤交加,将《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手稿塞进了火炉销毁,好在后来在他妻子的鼓励和帮助下重新完成了这部小说,可是无法出版。直到1966年,也就是作者去世二十多年后,经过审查机构大量删改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才得以出版,而完整的版本更要等到1973年才在苏联面世。 用十余年去创作一本无法发表的小说,布尔加科夫的创作动力是什么呢?我想这首先是出于艺术家的本能,即使不能发表,也无法阻挡他手中的笔。另一个原因大概是不平则鸣,他需要用文学创作来宣泄情绪。《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真实与虚构交织,以现实的人物、事件为基础展开了超现实的情节,像是作者布尔加科夫做的一场梦,很适合用弗洛伊德解析梦的那套手法来分析。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满足,书中所有荒谬之处都可以按照这一观点来理解。《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有三条故事线,对应着作者三方面的感受。 首先,他仇恨、鄙视那些对他造成直接伤害的人。他遭受过作家协会的刁难,无数批评家对他攻讦谩骂,他的作品又被禁,所以他要在小说里复仇。《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第一条故事线讲述魔鬼造访莫斯科,要搞一场盛大的魔术表演,魔鬼和他的随从们把作家协会、剧院、政府文艺部门搅得天翻地覆。小说中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僚们,有的掉了脑袋,有的被警察抓走,有的进了精神病院。女主角玛格丽特得到魔鬼赠予的超能力后,把曾经批评过大师的文艺批评家的公寓砸了个稀巴烂,这段就是更明显的报复了。 第二,他热爱、感激自己的妻子。小说中的第二条故事线是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大师」是一位小说家,作品受到攻讦,曾将

读果戈里的《死魂灵》

  中国的诗歌和散文都是世界一流,几千年历史中积累了无数瑰宝,而中国小说就要逊色不少。古典小说中虽然有几部出类拔萃的名著,其余就都质量平平;现当代小说过于模仿外国文学,学生做的再好终归也比不上老师。所谓术业有专攻,这也没什么大不了。说到小说,最厉害的还要属俄国和法国。在一长串的俄国小说名著中,《死魂灵》是最早的一部(此前有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一些中短篇名作,不过体量偏小,技法上也欠成熟),是后世作家学习的典范。这是我第一次读《死魂灵》,读起来却觉得很熟悉,因为其中的人物塑造、叙事手法都已成为传统,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的作品中重现。 所谓「死魂灵」,就是已经死去但还没有注销户口的农奴。主人公乞乞科夫是一个善于弄虚作假的投机分子,他打算收购死农奴,利用法律上的漏洞,再把他们当成活农奴抵押出去骗钱。就这样,乞乞科夫在俄罗斯四处游历收购死魂灵,展开了一段「俄罗斯历险记」。这个荒唐的收购死魂灵的故事只是一个引子,全书的重点在于通过乞乞科夫的游历,让他接触各式各样的官僚、地主、农奴,进而反映广泛的社会事实。 果戈里原本计划写三部,分别与《神曲》中的《地狱》《炼狱》和《天堂》相对应。他完成了前两部,生前发表了第一部,临终前将第二部的手稿销毁了,现在第二部只剩下数章残篇。 这是一部主题严肃、雄心勃勃的书,作者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写一本流传后世的名著。不过请放心,这本书一点都不难读,几乎可以说是我今年读过的最好玩的一本。果戈里是一位幽默讽刺大师,他把严厉的抨击、深沉的苦痛都用喜剧包装起来了。他用最辛辣的手法来刻画人物,书中没有一个人躲得过他的嘲笑。最突出的当然就是第一部中的五个地主。 最早登场的是玛尼洛夫,他是一个头脑简单、甜腻腻、内心空虚、庸俗无知的老好人。引用书中的话,「在跟他谈话的头一分钟里,你不禁要说:一个多么令人愉快的善良的人啊!在下一分钟里,你就一句话都不想说了,再过一分钟,你就要说:鬼知道他是个什么玩意儿!」。与后面的几位相比,他至少是相对无害的,只是坐拥财产、无所事事的社会寄生虫。 接下来出场的是女地主科罗博奇卡,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蠢货,冷漠、贪婪、固执,没有任何精神生活,是一块木头疙瘩。当乞乞科夫向她收购死农奴时,她一直担心在价格上吃了亏,还没完没了地跟乞乞科夫推销农产品。 第三位诺兹德廖夫是一个厚颜无耻、满嘴跑火车的无赖。他过着放荡的生活,四处寻欢作乐,惹是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