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读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在读《大师和玛格丽特》之前,基于我对俄国小说的一贯印象,以及这本书「魔幻现实主义」的名声,我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小说。读完后发现恰好相反,这是一本风趣幽默的小说,内容也相当直白,只是套了一层魔幻的幌子罢了。

要读懂这本书,需要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一些了解。布尔加科夫从1928年开始写这本小说,直到1940年临去世前还在修改。当时在苏联,文艺创作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创作者写错了一句话就可能被判刑。同时政治局势风云变幻,曾经在官方授意下的创作,没准过了几年就成了罪证。想要成为职业作家,就要加入作家协会,写些歌功颂德的宣传文学。协会里的作家几乎等同于公务员,衣食住行都由官方负责。布尔加科夫是位有文学良心的作家,不愿意委曲求全,作品风格又十分先锋,自然不受待见。到了三十年代,他被禁止发表任何作品。他曾因此悲愤交加,将《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手稿塞进了火炉销毁,好在后来在他妻子的鼓励和帮助下重新完成了这部小说,可是无法出版。直到1966年,也就是作者去世二十多年后,经过审查机构大量删改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才得以出版,而完整的版本更要等到1973年才在苏联面世。

用十余年去创作一本无法发表的小说,布尔加科夫的创作动力是什么呢?我想这首先是出于艺术家的本能,即使不能发表,也无法阻挡他手中的笔。另一个原因大概是不平则鸣,他需要用文学创作来宣泄情绪。《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真实与虚构交织,以现实的人物、事件为基础展开了超现实的情节,像是作者布尔加科夫做的一场梦,很适合用弗洛伊德解析梦的那套手法来分析。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满足,书中所有荒谬之处都可以按照这一观点来理解。《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有三条故事线,对应着作者三方面的感受。

首先,他仇恨、鄙视那些对他造成直接伤害的人。他遭受过作家协会的刁难,无数批评家对他攻讦谩骂,他的作品又被禁,所以他要在小说里复仇。《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第一条故事线讲述魔鬼造访莫斯科,要搞一场盛大的魔术表演,魔鬼和他的随从们把作家协会、剧院、政府文艺部门搅得天翻地覆。小说中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僚们,有的掉了脑袋,有的被警察抓走,有的进了精神病院。女主角玛格丽特得到魔鬼赠予的超能力后,把曾经批评过大师的文艺批评家的公寓砸了个稀巴烂,这段就是更明显的报复了。

第二,他热爱、感激自己的妻子。小说中的第二条故事线是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大师」是一位小说家,作品受到攻讦,曾将手稿在火炉中销毁,这个角色无疑是作者本人的化身。玛格丽特是大师的爱人,对大师不离不弃,这个角色自然就是作者妻子的化身。两人相识相爱的过程描写的十分动人,浪漫感伤的风格与其它章节截然不同,带有自传色彩。

第三,对于苏联的统治者,作者表现出复杂暧昧的态度。小说中的第三条故事线讲述罗马总督判处耶稣钉十字架。这个掌握生杀大权的总督象征着官方权威,甚至不妨说相当于斯大林。他明知道耶稣是无罪的,还是给他判刑,事后又一直良心不安。他试图用各种方式减除自己的罪恶感,比如暗杀犹大、帮助马太等等。在小说结尾,总督得到了大师的宽恕。总督伤害耶稣,为什么要大师这样一个作家来宽恕呢?大师是作者的化身,耶稣的无辜形象同样也是作者自况,结尾等同于作者原谅了统治者。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真的对斯大林抱有幻想,还是不得不这么写。要知道,他一直受到政府的关注,连不能发表的手稿都可能会被查收,即便是虚构创作也不能直接攻击斯大林。

此外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小细节,比如作者喜欢细致地描写人物的饮食和住房条件,让魔鬼住进作协主席的豪华公寓大吃大喝。而作者自己正处于饥寒交迫的环境,可以看出他对物质条件的不满。

当然,这始终是一本文学著作,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政治寓言,不能把小说内容与现实严格对应,否则在苏联解体将近三十年后的今天也就没必要读这本书了。《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本优秀的讽刺小说,继承了果戈里的传统。即便跳脱出当时的环境,小说中对官僚、庸俗、拜金的讽刺依然是有力的,而且文字幽默,妙趣横生。作者有着惊人的想象力,从玛格丽特变成女巫、裸体在莫斯科上空飞行,到后来魔鬼举办盛大的宴会,这段情节天马行空,而且有着一气呵成的气势,是想象力的狂欢。书中魔鬼的几个侍从都写的很有意思,尤其是那个直立行走、脾气暴躁的大黑猫,让我联想到莎士比亚戏剧里常出现的弄臣形象。

更有意思的是叙事手法。这部小说有三条故事线,彼此是如何产生联系的呢?前两条线的交织比较简单,魔鬼选中了玛格丽塔作为晚宴的女主人,小说恰好以此分成上下两部,第一部是魔鬼大闹莫斯科,第二部是魔鬼的晚宴。至于第三条故事线,安排的就更有意思了。总督与耶稣的故事最早是魔鬼向两位作协成员讲述的,仿佛是魔鬼在讲述两千年前亲眼目睹的事实。之后讲到大师的小说写的就是总督与耶稣的故事,当情节继续发展时,这一段又成了作中作。最后马太、总督都直接登场了,大师还宽恕了总督。这些叙事上的花样让《大师和玛格丽特》有了元小说的色彩。

另外,书中的场景描写十分视觉化,对话很多而心理描写较少,读起来很像戏剧,可以原封不动地改成剧本。我看了俄国2005年翻拍的电视剧,在完全听不懂任何一句俄语台词的情况下,居然能清楚地弄明白每段场景对应书中哪一页。大概是布尔加科夫多年的戏剧创作影响了他的写作风格吧。

总之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厚厚几百页我只用了三四天就读完了,非常值得一读。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