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20的博文

读毛姆的《木麻黄树》

  毛姆对我影响很大。在十六七岁的时候,我读了他的《月亮与六便士》和《人性的枷锁》,这两本书启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从那时到现在这么多年里,我总共读了他的五本长篇小说,四本随笔集,一本自传,一本游记,还有一本旁人为他写的传记。自己喜欢的作家,读的越多就越觉得亲切,越觉得亲切就读的越多,我想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吧。不过有些特别的是,我虽然偏爱毛姆,他在我心中的文学地位却逐渐下降。毛姆说自己位于二流作家的前列,我曾以为这是自谦,现在却觉得是精准的定位。 这次读的《木麻黄树》是毛姆自己编选的短篇集,收录了六个以二十世纪初远东殖民地为背景的故事,称得上是他的短篇代表作。在这本短篇集里,他的优点和缺点都显露无疑。 毛姆最大的优点就是擅长讲故事。小说发展到了二十世纪,讲故事不再是天经地义的事,严肃作家大都不屑于摆弄故事情节。与那些充斥着意识流、暗喻、解构的现代主义小说相比,毛姆的小说过于老派了。可我喜欢的就是这份老派,我从来不觉得那些晦涩枯燥、高深莫测的学者式小说比十九世纪的传统小说好。毛姆的小说娓娓道来,有精巧的起承转合,始终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就拿这本书来说,《赴宴之前》中大女儿的老公离奇病死,突然传出流言说他其实是自杀,真相到底如何?《铁行轮船公司》中在马来工作半生的爱尔兰人终于要回国了,在旅行途中生了怪病,是不是因为受了被他抛弃的马来情人的诅咒?毛姆从不吝惜狗血要素,这本书的故事里集齐了酗酒、谋杀、背叛、偷情,而且将「异域风情」贯穿始终。暂且不论文学水准高低,这些故事至少足够好看。 明晰、简洁、生动悦耳是毛姆文字风格最突出的三个特点。他的小说没有冗长的环境描写和心理分析,文字直白到位,读起来没有门槛。当我拿起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是福克纳的小说时,心里难免忐忑一番,然而读毛姆时从来没有任何压力。能让所有人轻松阅读,我想这正是毛姆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每个短篇我都是用了半小时左右的时间一气读完。 毛姆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客观理性,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在他笔下所有人都是不完美的,他无情地撕掉角色光鲜的外衣,露出肮脏阴暗的内在。就像这本《木麻黄树》里的角色,热情活泼的青年是始乱终弃的混蛋,道貌岸然的绅士是无情无义的势利眼,外表高雅的妇女藏着疯狂的激情。读到故事结尾,几乎每个角色形象都要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如果问我这本书好不好看,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如果问我

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梁实秋是著作等身的文学大家,他以一己之力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编写《英国文学史》和《远东大字典》,还著有数量众多的散文集。他有这样的丰功伟绩,在大陆的声望却很一般。原因是他和鲁迅打过笔战,之后又受到官方的批评,著作在国内几乎销声匿迹,直到八十年代才陆续重新出版。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散文代表作,先后出版过四集。标题中的“雅舍”,是指抗战时期梁实秋在四川的住所;“小品”则是指小品文,也就是篇幅短小的幽默文章。我读的这本是选集,并且从《雅舍散文》中截取了几篇。 书中文章题材广泛,有《女人》《男人》《孩子》,有《下棋》《麻将》《写字》,有《排队》《理发》《洗澡》,有《山》《雪》《鸟》《狗》,无所不包。不管是什么样的题目,梁实秋都能写出一篇精致的短文来。 这些文章有三个好处: 一是文字漂亮。梁实秋称得上是位文体家,笔力深厚。他的文字轻巧自然,随便挑出几句来都读着舒服。他的文章粗看上去似乎浅显,实际上是高手的举重若轻,仔细品品就能体会出其中下了深功夫。除去时代因素造成偶尔的文白夹杂,这些文章都是学习写作绝好的范文。 二是幽默感。梁实秋的幽默感是文人的雅趣,不至于让人开怀大笑,只是读的时候觉得俏皮好玩。比方说,他写到女人爱说谎,说是「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小小的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比方说电影院里坐在旁边的人抖脚,他描写到「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撑上,绷足了劲,利用腿筋的弹性,很悠游的在那里发抖」;再比如写到讲价的诀窍,他说「要不动声色、要无情的批评、要狠心还价、要有反顾的勇气」,善于讲价的人有「政治家的脸皮,外交家的嘴巴,杀人的胆量,钓鱼的耐心」。 三是博闻强识。梁实秋是成长于民国时代的文人,一方面受过旧学教育,另一方面又到西方留过学,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他在文章中引用诗文典故,无论是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还是兰姆、王尔德,全都顺手拈来。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名人轶事也都颇有意思。 夸完了这么多好处,就该说说坏处了。这些小品文确实写的好,可是连着读上三五篇我也要打哈欠。原因在于,上面提到的三点好处都是风格上的,内容上就乏善可陈了。没读过的也不妨试想一下,「女人」「男人」这样空泛的题目,篇幅至多不过两千字,还要忙着写俏皮话、旁征博引,哪还有余地写出什么深刻的内容呢?这本书不适合一口气读完,而是适合在排队时、厕上、睡前随便挑出一篇来看看。这些文章如同瓜子点心

《手不释卷》序言

  读书是我一生最大的爱好,自从识字开始,从来没有间断过。小时候精力专注,读书印象深,读过的书隔了许多年还能记得起来。成人后俗事缠身,加上读书又多又杂,记忆力渐渐不够用。回头审视自己的书单,有的书明明读过,却想不起内容,难免为之遗憾。于是从2020年起,我常常在读书之后写篇短文记下心得感想。文章随性而发,体裁、篇幅都没有固定的规矩,主要是为自己留个记录。为了方便查阅,我定期将写好的文章汇成册,命名为「手不释卷」。如果有幸被他人读到了,也可以算作是读者之间的交流推荐吧。

读凯·赫尔曼和霍斯特·利克的《动物园火车站的孩子们》

《动物园火车站的孩子们》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震撼的一本书。一九七八年,两位德国记者凯·赫尔曼和霍斯特·利克采访了当时只有十五岁的少女克里斯蒂安妮。克里斯蒂安妮从十三岁开始吸毒、卖淫,多次被警察逮捕。这本书是根据采访写成的传记,记述了克里斯蒂安妮的成长经历。此书出版后迅速引起轰动,仅在德国就卖出了五百万本,后来还改编成电影。时过境迁,四十年后还记得这本书的读者恐怕有限,我是受了朋友的强烈推荐才读的这本书。不可否认,我刚开始读时确实抱有一些猎奇心态,不过很快就被坦率直接的叙述所打动。读完全书,我深深地同情克里斯蒂安妮,不由得陷入沉思: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错,居然造成这样的人间悲剧? 青少年走上错误的道路,往往是因为没有健康的成长环境,缺少成年人的正确引导。克里斯蒂安妮出生在乡村,跟随父母来到柏林。在高楼耸立的大城市里,儿童没有玩耍的空间。这里没有树林、小溪,只有沥青和混凝土。她感到压抑,与环境格格不入。她的父亲是个好高骛远、喜欢夸夸其谈的人,总想着做出一番「大事业」,实际上好吃懒做,什么事都没做成,靠着妻子养活自己。他是家中的暴君,动不动就打骂妻子和两个女儿。直到遭受一次凶残的家庭暴力后,克里斯蒂安妮的母亲离家出走,提出离婚。父母离婚后,克里斯蒂安妮和母亲、妹妹一起生活。尽管逃离了父亲的暴力,她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幸福。她的母亲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她们姐妹俩,只能尽量在物质上弥补,省下钱来给她们买些小礼物。她母亲交了新的男朋友,是个不懂得与孩子相处的年轻人,克里斯蒂安妮总和他吵架。家里的气氛越来越让人难受,她的妹妹最后搬去父亲家住。失去了妹妹后她更加孤独,在家里呆着感到憋气,只有十二岁的她每晚都在街上闲逛到十点钟才回家。 克里斯蒂安妮的家庭环境很糟糕,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如果学校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或许能挽回她的悲剧。可惜学校比家里更糟糕。她在一所典型的公立学校里上学,教育资源不足,每个老师在不同的班级和课程里有好几百个学生,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一旦学习掉队了,只能自己用功或是靠父母帮助,而克里斯蒂安妮根本做不到这些。她不适应学校的新环境,觉得自己孤零零的,得不到老师的承认。我对这种学校很了解,我当初读的那所初中就很糟糕,班上总是吵吵闹闹,学生不把老师当成一回事,老师们也彻底放弃班里的差生。最后克里斯蒂安妮干脆破罐子破摔,顶撞老师、旷课,不把学校当回事。 自然而然地,克里斯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