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读凯·赫尔曼和霍斯特·利克的《动物园火车站的孩子们》


《动物园火车站的孩子们》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震撼的一本书。一九七八年,两位德国记者凯·赫尔曼和霍斯特·利克采访了当时只有十五岁的少女克里斯蒂安妮。克里斯蒂安妮从十三岁开始吸毒、卖淫,多次被警察逮捕。这本书是根据采访写成的传记,记述了克里斯蒂安妮的成长经历。此书出版后迅速引起轰动,仅在德国就卖出了五百万本,后来还改编成电影。时过境迁,四十年后还记得这本书的读者恐怕有限,我是受了朋友的强烈推荐才读的这本书。不可否认,我刚开始读时确实抱有一些猎奇心态,不过很快就被坦率直接的叙述所打动。读完全书,我深深地同情克里斯蒂安妮,不由得陷入沉思: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错,居然造成这样的人间悲剧?

青少年走上错误的道路,往往是因为没有健康的成长环境,缺少成年人的正确引导。克里斯蒂安妮出生在乡村,跟随父母来到柏林。在高楼耸立的大城市里,儿童没有玩耍的空间。这里没有树林、小溪,只有沥青和混凝土。她感到压抑,与环境格格不入。她的父亲是个好高骛远、喜欢夸夸其谈的人,总想着做出一番「大事业」,实际上好吃懒做,什么事都没做成,靠着妻子养活自己。他是家中的暴君,动不动就打骂妻子和两个女儿。直到遭受一次凶残的家庭暴力后,克里斯蒂安妮的母亲离家出走,提出离婚。父母离婚后,克里斯蒂安妮和母亲、妹妹一起生活。尽管逃离了父亲的暴力,她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幸福。她的母亲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她们姐妹俩,只能尽量在物质上弥补,省下钱来给她们买些小礼物。她母亲交了新的男朋友,是个不懂得与孩子相处的年轻人,克里斯蒂安妮总和他吵架。家里的气氛越来越让人难受,她的妹妹最后搬去父亲家住。失去了妹妹后她更加孤独,在家里呆着感到憋气,只有十二岁的她每晚都在街上闲逛到十点钟才回家。

克里斯蒂安妮的家庭环境很糟糕,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如果学校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或许能挽回她的悲剧。可惜学校比家里更糟糕。她在一所典型的公立学校里上学,教育资源不足,每个老师在不同的班级和课程里有好几百个学生,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一旦学习掉队了,只能自己用功或是靠父母帮助,而克里斯蒂安妮根本做不到这些。她不适应学校的新环境,觉得自己孤零零的,得不到老师的承认。我对这种学校很了解,我当初读的那所初中就很糟糕,班上总是吵吵闹闹,学生不把老师当成一回事,老师们也彻底放弃班里的差生。最后克里斯蒂安妮干脆破罐子破摔,顶撞老师、旷课,不把学校当回事。

自然而然地,克里斯蒂安妮投向了同龄的小团体。她的朋友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家庭不幸福,讨厌学校。这是一群幼稚的虚无主义者,没有理想,没有方向。他们觉得社会主流的那一套虚伪无聊,他们不知道也没思考过应该怎样生活,总之活一天算一天。他们模仿摇滚歌星的穿着打扮,聚集在迪斯科舞厅,一起吸毒、听摇滚乐。克里斯蒂安妮的堕落之路就从这里开始了。

对她来说,能得到这个团体的接纳比什么都重要。她觉得这些人无忧无虑,生活方式酷极了,是她的榜样,这些人说的话就是真理。她假扮老成,有样学样地跟着吸大麻,明明是第一次吸大麻却装成吸毒老手;当她被团体里的男孩性骚扰,她选择逆来顺受,把这当成是融入团体的代价。

大麻是软性毒品,经常有人鼓吹大麻无害。学坏容易学好难,恶习总是愈演愈烈。大麻本身或许没有那么大的危害,但它会让人对吸毒习以为常,最终堕入毒品的深渊。克里斯蒂安妮一开始只是吸大麻,随后尝试了迷幻药,后来又开始服用麻黄碱和安定,毫无顾忌地服用大量药片。小团体的成员互相影响,一个拽着一个往火坑里跳。当团体中开始有人吸海洛因、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瘾君子时,她注定了会走上同样的道路。

这些叛逆少年的偶像大卫·鲍伊到柏林开演唱会,克里斯蒂安妮和两个瘾君子一起去听。演唱会结束后,两个瘾君子毒瘾犯了,克里斯蒂安妮帮他们凑钱买海洛因。买来海洛因之后,她想既然花了钱,为什么不试试呢?就这样,克里斯蒂安妮在十三岁时吸上了海洛因。吸完海洛因,她的感想居然是从此以后与伙伴们「亲如兄妹」了,她说「我们是兄妹,海洛因患难兄妹」。由此可以看出她吸毒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是融入团体,这是多么愚蠢又可悲的理由啊。

刚开始吸毒时,她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做一个「周末吸毒者」,只是偶尔吸海洛因。事实上只要沾上海洛因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她很快就成瘾了,每天都要扎针。书中写到当时一份四分之一克的海洛因要四十马克,她每天要打两针海洛因,加上其它开支,每个月的花销达到四千马克。我按照通货膨胀率粗略估算了一下,四千马克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八千美元。一个孩子哪来这么多钱呢?靠卖淫。

当年的柏林动物园火车站是个混乱肮脏的地方,在街上游荡的都是毒贩子、妓女和嫖客,本书标题就是由此而来。克里斯蒂安妮和他的男朋友戴特列夫都是瘾君子,一开始时戴特列夫卖淫赚钱。克里斯蒂安妮甚至有一些骄傲,因为其它吸毒情侣都是女孩子出去卖。但是很快他们钱不够了,克里斯蒂安妮也开始出去接客。这时她十四岁,距离当初第一次吸海洛因只过了半年多。

令我极为惊讶的是,她的母亲居然对此浑然不觉。自己的女儿逃学、夜不归宿、因为吸毒而骨瘦如柴,但凡有一点点责任心的家长都不可能注意不到吧?直到有一次克里斯蒂安妮在家中浴室里注射不纯净的海洛因而瘫倒,她的母亲才终于发现真相。

读到这里时我曾以为事情会从此好转,但这只是另一个更为漫长的噩梦的开始。一旦海洛因成瘾,这个人就已经毁了,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才能戒毒成功。克里斯蒂安妮和戴特列夫第一次戒毒是在家里,书中详尽地描述了毒瘾发作时的恐怖,戒毒的过程简直是驱魔。他们花了一个星期熬过毒瘾发作,以为自己摆脱了海洛因。可是仅仅离开房间两个小时候,这两个人就再次注射了海洛因,还天真地说「偶尔扎一针,只要不上瘾,用点海洛因还是蛮好的」。

克里斯蒂安妮接下来去了各类戒毒咨询所、医疗机构,每次都重蹈覆辙。戒毒所总是床位不足,有些机构干脆就是骗钱的。一次又一次戒毒失败,让克里斯蒂安妮和她的母亲都陷入了绝望。克里斯蒂安妮的伙伴们接连由于吸毒致死,或是锒铛入狱,她自己也尝试自杀。极其幸运的是她在一次案件审判时得到两位记者的注意,接受了长达两个月的采访,最终促成了本书的出版。

这之后她成名了,富有了,可是她依旧没有摆脱毒品。我在网上查了查她之后的经历,她之后依旧吸毒,曾因吸毒入狱,直到怀孕生子后才戒毒,几年后又因为吸毒失去儿子的监护权。恐怕终其一生她都难逃毒品的折磨了。

谁才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呢?毒贩和嫖雏妓的变态自然罪不可恕,家长、学校和社会机构也是失职的,说到底是社会的问题。一个健康的社会,要让人民有余裕去照顾子女。当我责备克里斯蒂安妮的母亲不尽责时,我也意识到她身为单身母亲疲于奔命。与此同出一辙的是,国内许多农村儿童的父母都去城里打工,这些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同样出现了吸毒问题。其次,学校的责任绝不仅仅是教课,只看重考试分数,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对社会又有什么好处呢?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发展完善的人格,这才是教育最根本的意义。

这本书反映了真实迫切的社会问题,引人深思,是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本书用不加修饰的坦率文字生动地刻画出一位叛逆少女的形象,深刻描绘了自我堕落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从文学角度来看也独具魅力。我后来还看了电影版,忠实地还原了书中的情节,小演员们的表现非常好,还有大卫·鲍伊的客串,同样值得一看。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