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2019的博文

阿姆斯特丹游记

一九年十月,我因为公务去了阿姆斯特丹。这是我第一次造访此地,所以工作结束后请假在城里逛了几天。去之前担心天气寒冷,特意准备了厚外套。抵达后发现虽然气温不高,但是空气湿润,并不觉得特别冷。比较恼人的是阴雨天气,一星期都没见过太阳。 阿姆斯特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国际化。出了机场我先后搭乘火车和地铁去旅馆,所有售票机都支持荷德英法四种语言。当地人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游客不必担心语言不通。走在街上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面孔,亚洲人不在少数。我在市中心找到了一家不错粤菜馆,甚至还在闹市中发现一座中国庙。尽管现今大都市多半如此,阿姆斯特丹在国际化上仍可算是名列前茅。 在城市风貌上,最有特色的自然就是运河了。阿姆斯特丹市区面积不大,景点集中,最适合步行。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走上十分钟必能见到河,见到桥。我是中国北方来客,这种水城景色对我来讲颇为新鲜惬意。 到了夜晚,河边一间间酒吧人满为患,比白天还热闹。荷兰人痴迷啤酒,四处可见喜力啤酒的招牌。此外最显眼的就是红灯区了,情色橱窗大大方方地分布在酒吧、饭店之间。食色性也,这正是阿姆斯特丹自由开放的代表。 我在阿姆斯特丹逛了数间博物馆,最令我感兴趣的不是《夜巡》《向日葵》等世界名画,反而是国立博物馆中日本出岛的模型。江户时代日本闭关锁国,西方国家中只有荷兰获允在日经商,出岛就是荷商馆所在地。这一小小的通往西方的窗口,为日本带来了西方文化。当时日本称西方学术为兰学,更有专门学习兰学的学生。中国和日本一样经历过闭关锁国及西方文明的冲击,结果却大不相同,兰学或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经过这次游览,我对荷兰黄金时代、荷日交流史都起了兴趣。 总之这次旅游比较有趣,稍令我遗憾的是当地饮食。中国人天性爱吃,我去任何地方都要尝尝当地特色,可惜荷兰饮食实在乏善可陈。比较有名的是豪达奶酪和荷兰华夫饼,这两样去超市就买得到,不必去荷兰吃。勉强算是值得去当地尝鲜的,只有街边油炸小吃和生鲱鱼,味道也就普通。好在阿姆斯特丹各国餐馆齐全,总有一款吃得惯。

谈港剧

说起电视剧,我平时看得最多的是美剧,偶尔也看些日剧、韩剧和英剧。至于香港电视剧,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了。可是回想年少时,能让我废寝忘食地守在电视机前的都是港剧啊。 成长于八九十年代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香港情结。八九十年代时,大陆刚开始改革开放,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流行文化总是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那时正是大陆与香港经济差距最大的时候,香港的流行文化自然像洪水一般涌入。金庸小说、双周一成、四大天王、TVB电视剧都成了一代人的回忆。 艺术水准姑且不论,单就娱乐性来讲,当年的香港电视剧完胜国产大陆剧。当国产影视还找不准定位的时候,香港早就建立起了完善的娱乐产业,影视制作、人才培养、宣传造势一应俱全。港剧分类清晰,精准针对目标观众,尤其擅长豪门剧、武侠剧、刑侦剧和职业剧。与同期的国产剧相比较,港剧中有时髦的人物、精彩的情节、激烈的动作、缠绵的爱情,难怪我当年会沉迷其中。 小时最爱看的是武侠剧。TVB把金庸每部小说都反复拍了数次,九十年代的版本构成了我对金庸的最初记忆。我看的第一部金庸剧是古天乐、李若彤版的《神雕侠侣》,当时我还在上小学。每晚等到新闻联播结束后看上一集《神雕侠侣》成了我珍贵的童年回忆。直到现在《神雕侠侣》也是我最喜欢的金庸作品。接下来看的是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记得当时是春节期间,地方电视台三集连播,每天尽情看个痛快。吕颂贤版《笑傲江湖》和陈小春版《鹿鼎记》都是零零散散偶尔看几集,印象就比较浅了。吴启华版的《倚天屠龙记》播出较晚,当时我已经快上初中了,几乎没有完整看完过,我比较偏好马景涛版。除此之外,改编自古龙小说的《香帅传奇》《圆月弯刀》也给我留下一些印象。不过由于古龙小说风格独特,影视改编都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质量无法与金庸剧相比。 客观来说,TVB当年的武侠剧在制作上有很多不足。当时的电视剧普遍经费紧缺,布景寒酸。金庸小说波澜壮阔,场景横阔大江南北,而TVB硬生生把每一部都拍成了室内剧。TVB编剧词汇之贫乏也常被人取笑,《神雕侠侣》里古天乐张嘴闭嘴都是「混帐」「岂有此理」,令人哭笑不得。TVB武侠剧的背景音乐也很单调,多部电视剧反复重用那几首日本曲子。尽管如此,TVB拍出来的武侠剧却更有武侠味。后来大陆翻拍的数版金庸剧在投资上不知翻了多少倍,结果却不如人意。 依我看来,香港武侠剧的长处有两个方面: 一是武侠文化积淀

谈日剧

和电影相比,电视剧受成本的限制,制作水准要逊色不少。可是电视剧自有一番独特的魅力。电视剧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是篇幅长,能叙述一个更漫长、更复杂的故事。与篇幅相伴而来的是风格上的差异。电影要在短时间内吸引住观众,内容必然更加精炼,戏剧冲突更强烈。电视剧则可以减慢节奏,内容更加生活化。就拿我在网飞上的观看记录来说,我花在电视剧上的时间远超出电影。有时忙碌了一天,晚上实在没有精力去消化一部内容激烈的电影了,这时就更倾向于看电视剧。一集集看下来,那些熟悉的角色们好似一群老友,给我一种舒心感。 我平时看剧以美剧居多,其次则是日剧。美剧制作精良,近年来愈发接近于电影。相比之下日剧的卖相稀松平常,演员的表演也常令人一言难尽,但在「舒心感」上却做的更好。具体缘由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也许是我对东亚文化的偏爱吧。美剧拍的再好,始终拍不出亚洲人细腻的小心思。 我看过的日剧不算太多,就我有限的经验来讲,我觉得日剧有下面几个特点: 一是大量的刑侦题材电视剧。刑侦题材在世界各地都是热门,在日本尤甚。日本推理小说发达,名家辈出,自然为电视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二是漫画改编电视剧。日本漫画的影响力就不用多说了,我自己就是一个漫画迷。漫画常有夸张的喜剧表达方式,这一点在改编为电视剧之后也保留了下来,导致日剧在情节、表演上也常有夸张的倾向。 三是细腻的情感描绘。要论感受力的细致入微,恐怕没有比得过日本人的。这份内心的敏感用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别有一番精致的趣味。 四是对小众文化、边缘人群的关注。日本享受了多年的富裕,有追求精神需求的余裕,可以凭着兴趣去尝试稀奇古怪的事物。这使得日本文化千奇百怪,对于影视作品自然也就更开放包容。 下面说说自己比较喜欢的几部日剧。 首先想要谈的是2003版的《白色巨塔》。这是我看过的所有日剧里水平最高的一部,无论从哪方面来评判都是部杰出的作品。原著小说我未曾拜读,听闻是日本当代文学名作,曾数次改编为影视剧,想必是水准极好的。有了小说的坚实基础,这部电视剧结构严谨,叙事有条不紊。《白色巨塔》揭露的医疗体制的扭曲腐败,放在当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仔细深究一下,其中对于权力与欲望的探讨超出了对现实的简单批判,拥有动人心魄的力量。本剧主要角色都是由资深优秀演员饰演,日本演艺界的中流砥柱齐聚一堂。演技尤为令我赞叹的是饰演外科教授的石坂浩二,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