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理智的诚实:读《奥威尔书评全集》

 

现在的读者认识奥威尔,大多是因为《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不过在奥威尔生前,他主要被当成写评论和随笔的专栏作家。从一九二九年到一九四九年(几乎是他的整个写作生涯),他写了三百多篇书评。现如今中国读者能读到这套书评全集,真的是翻译出版界的功德一件。

首先我得承认,我并没有通读全书。这套书包含上中下三册,加起来足有上百万字,实在太长了。里面涉及到的很多书都是三流小说和时事评论,早已是过眼云烟,恐怕在伦敦旧书店里都找不到了。一本读不到的书,读它的书评又有多大意义呢?

奥威尔写过一篇《书评家的自白》,里面写到职业书评家的日常工作是非常沉闷无聊的:「长期在没得选择的情况下撰写书评是特别吃力不讨好、既烦人又累人的工作,不仅要说一些阿谀奉承的废话——确实需要这么做,稍后我会讲述——还要不停地捏造对这些书的反应,而他根本没有任何感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书籍唯一客观中肯的评价就是:这本书毫无价值。而书评家本人真实的反应或许是:我对这本书根本没有兴趣。要我给它写书评除非给钱。」在这套书评全集里,奥威尔频繁地吐嘈战争期间英国小说质量太差,根本不值一评。不过为了养家糊口,他又不得不去读一本又一本烂书,挤出几百字的书评。

所以,除非你是研究奥威尔的专家,或是超级硬核粉丝,我不建议你通读所有书评,最好是挑感兴趣的内容来读。得益于这套书的庞大篇幅,哪怕忽略掉一半内容,依然是套份量十足的评论集(强烈建议出版社编辑筛选出一套精华本来,绝对更有购买价值)。

在我看来,书中最有价值的文章都是关于欧美经典文学的,从莎士比亚到亨利·米勒,评点了众多重要作家。奥威尔是位非常犀利的评论家,他的文学批评读起来非常痛快。他本身就是杰出的文学家,具有高超的审美能力,这自然不用多说。他最大的特色就是诚实到不留情面,无论夸赞还是批评都直截了当,毫不拐弯抹角,我能想象被他评论到的同时代作家有多忐忑甚至恼火。《正午的黑暗》的作者阿瑟·库斯勒曾说奥威尔「毫不妥协的理智的诚实使他有时显得几乎没有人性」。考虑到两人的好友关系,阿瑟·库斯勒这句话称得上相当中肯。

接下来介绍几篇我最喜欢的文章:

上册,《查尔斯·狄更斯》:这是我读过的关于狄更斯的最透彻的文章,把狄更斯的局限性全都指出来了:对社会的批评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建设性;保守的中产阶级态度,内心中无法与无产阶级平等相待;对世上所发生的事知之甚少,写到贸易、金融、工业、政治全都含糊地一笔带过,笔下的人物没有具体的职业生活,所有情节都是「巧合、阴谋、谋杀、伪装、埋藏的遗嘱、失踪已久的兄弟」这些俗套;理想的快乐结局就是一家老小呆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相亲相爱,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不停地繁衍,就像一床牡蛎」;人物扁平简单,性格没有成长变化,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都是些怪咖。同时他也指出了狄更斯的才华,他有旺盛的想象力,小说自成一套天地,而且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敢于抗争正统思想。

上册,《葬身鲸腹》:现如今亨利·米勒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大作家了。当《北回归线》刚出版,还是禁书的时候,奥威尔就立即指出亨利·米勒的开创性,称赞他是「过去几年来英语世界里唯一有价值的且有独创性的散文作家」。他点明亨利·米勒对现实逆来顺受的态度就像是心甘情愿葬身于鲸腹之中的约拿,被动地接受罪恶。奥威尔写了许多篇关于亨利·米勒的书评,在称赞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亨利·米勒是没有想象力的自传体作家,后期作品都是没有价值的炒冷饭。(亨利·米勒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说自己疯狂喜欢奥威尔的《巴黎伦敦落魄记》,又说奥威尔「有点蠢」,因为他是理想主义者。)

中册,《杰克·伦敦:美国文学的里程碑》:奥威尔能写出《一九八四》绝非偶然,他读了大量反乌托邦小说,包括《我们》《美丽新世界》,还有不那么出名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沉睡者醒来》和杰克·伦敦的《铁蹄》。奥威尔指出《铁蹄》预测到了法西斯的崛起,认同追求享乐的社会无法维系,杰克·伦敦能理解法西斯主义是因为他本人性格就有残暴的一面。

下册,《乔治·基辛》:乔治·基辛(一般译作吉辛)是中国读者不太熟悉的作家,奥威尔却大方地称赞他「或许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小说家」。这篇文章里介绍了乔治·基辛的《古怪的女人》《新格拉布街》,我很有兴趣将来去读一读。

下册,《政治与文学:<格列佛游记>评析》:在英国之外,《格列佛游记》往往被视为儿童读物,而这本书实质上是非常深刻的讽刺文学。奥威尔详细地分析了斯威夫特的思想,指出其中的反人类色彩,而非理性的世界观同样足以催生伟大的艺术作品。

下册,《李尔王、托尔斯泰与弄人》:这篇是对托尔斯泰晚年思想的深刻分析,点明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反感来自于两者之间道德观念的冲突。

还有更多关于萨克雷、吉卜林、马克·吐温、王尔德、康拉德、萨缪尔·巴特勒、赫伯特·乔治·威尔斯、T·S·艾略特、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精彩书评,这里无法一一列举。

关于西班牙内战、二战、印度和缅甸的殖民主义的书评我差不多都跳过了。我们作为后来人,比奥威尔更清楚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如果对当时的社会舆论感兴趣(比如二战时英国知识分子的投降主义),不妨读一读。奥威尔还写到了一些五花八门的书,比如《闹鬼》《论蚂蚁与人类》《人类小白鼠》《一位巫师的全盛时期》,虽然我压根不会去读这些书,读读介绍还是挺有意思的。

总之如果你有耐心逐篇浏览,跳过一些不重要的内容,会发现这套书是部宝藏。不要想着一口气读完,平时没事翻一翻,是绝佳的休闲读物。

另外,虽然我很感激译者的贡献,还是得指出翻译中有不少错误。这套书涉及到大量的书名和人名,有些明显弄错了。比如《评格雷厄姆·格林的<物质的心>》,「物质的心」明显应该是格林的名作《问题的核心》。在《短篇小说要多长?》这篇里,提到一篇杰克·伦敦的小说《生活的爱》,我猜应该是《热爱生命》。还有把「吉辛」译作「基辛」,虽然不算错,但是违背了一般的译法。会读这套书评的人,大概也会尝试去读奥威尔介绍到的书;而如果你去找什么「物质的心」「生活的爱」和「基辛」,注定一无所获。这些只是我发现的冰山一角,必然有更多的翻译问题存在。不过瑕不掩瑜,大部分内容还是译得不错。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