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理智的诚实:读《奥威尔书评全集》

 

现在的读者认识奥威尔,大多是因为《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不过在奥威尔生前,他主要被当成写评论和随笔的专栏作家。从一九二九年到一九四九年(几乎是他的整个写作生涯),他写了三百多篇书评。现如今中国读者能读到这套书评全集,真的是翻译出版界的功德一件。

首先我得承认,我并没有通读全书。这套书包含上中下三册,加起来足有上百万字,实在太长了。里面涉及到的很多书都是三流小说和时事评论,早已是过眼云烟,恐怕在伦敦旧书店里都找不到了。一本读不到的书,读它的书评又有多大意义呢?

奥威尔写过一篇《书评家的自白》,里面写到职业书评家的日常工作是非常沉闷无聊的:「长期在没得选择的情况下撰写书评是特别吃力不讨好、既烦人又累人的工作,不仅要说一些阿谀奉承的废话——确实需要这么做,稍后我会讲述——还要不停地捏造对这些书的反应,而他根本没有任何感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书籍唯一客观中肯的评价就是:这本书毫无价值。而书评家本人真实的反应或许是:我对这本书根本没有兴趣。要我给它写书评除非给钱。」在这套书评全集里,奥威尔频繁地吐嘈战争期间英国小说质量太差,根本不值一评。不过为了养家糊口,他又不得不去读一本又一本烂书,挤出几百字的书评。

所以,除非你是研究奥威尔的专家,或是超级硬核粉丝,我不建议你通读所有书评,最好是挑感兴趣的内容来读。得益于这套书的庞大篇幅,哪怕忽略掉一半内容,依然是套份量十足的评论集(强烈建议出版社编辑筛选出一套精华本来,绝对更有购买价值)。

在我看来,书中最有价值的文章都是关于欧美经典文学的,从莎士比亚到亨利·米勒,评点了众多重要作家。奥威尔是位非常犀利的评论家,他的文学批评读起来非常痛快。他本身就是杰出的文学家,具有高超的审美能力,这自然不用多说。他最大的特色就是诚实到不留情面,无论夸赞还是批评都直截了当,毫不拐弯抹角,我能想象被他评论到的同时代作家有多忐忑甚至恼火。《正午的黑暗》的作者阿瑟·库斯勒曾说奥威尔「毫不妥协的理智的诚实使他有时显得几乎没有人性」。考虑到两人的好友关系,阿瑟·库斯勒这句话称得上相当中肯。

接下来介绍几篇我最喜欢的文章:

上册,《查尔斯·狄更斯》:这是我读过的关于狄更斯的最透彻的文章,把狄更斯的局限性全都指出来了:对社会的批评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建设性;保守的中产阶级态度,内心中无法与无产阶级平等相待;对世上所发生的事知之甚少,写到贸易、金融、工业、政治全都含糊地一笔带过,笔下的人物没有具体的职业生活,所有情节都是「巧合、阴谋、谋杀、伪装、埋藏的遗嘱、失踪已久的兄弟」这些俗套;理想的快乐结局就是一家老小呆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相亲相爱,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不停地繁衍,就像一床牡蛎」;人物扁平简单,性格没有成长变化,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都是些怪咖。同时他也指出了狄更斯的才华,他有旺盛的想象力,小说自成一套天地,而且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敢于抗争正统思想。

上册,《葬身鲸腹》:现如今亨利·米勒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大作家了。当《北回归线》刚出版,还是禁书的时候,奥威尔就立即指出亨利·米勒的开创性,称赞他是「过去几年来英语世界里唯一有价值的且有独创性的散文作家」。他点明亨利·米勒对现实逆来顺受的态度就像是心甘情愿葬身于鲸腹之中的约拿,被动地接受罪恶。奥威尔写了许多篇关于亨利·米勒的书评,在称赞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亨利·米勒是没有想象力的自传体作家,后期作品都是没有价值的炒冷饭。(亨利·米勒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说自己疯狂喜欢奥威尔的《巴黎伦敦落魄记》,又说奥威尔「有点蠢」,因为他是理想主义者。)

中册,《杰克·伦敦:美国文学的里程碑》:奥威尔能写出《一九八四》绝非偶然,他读了大量反乌托邦小说,包括《我们》《美丽新世界》,还有不那么出名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沉睡者醒来》和杰克·伦敦的《铁蹄》。奥威尔指出《铁蹄》预测到了法西斯的崛起,认同追求享乐的社会无法维系,杰克·伦敦能理解法西斯主义是因为他本人性格就有残暴的一面。

下册,《乔治·基辛》:乔治·基辛(一般译作吉辛)是中国读者不太熟悉的作家,奥威尔却大方地称赞他「或许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小说家」。这篇文章里介绍了乔治·基辛的《古怪的女人》《新格拉布街》,我很有兴趣将来去读一读。

下册,《政治与文学:<格列佛游记>评析》:在英国之外,《格列佛游记》往往被视为儿童读物,而这本书实质上是非常深刻的讽刺文学。奥威尔详细地分析了斯威夫特的思想,指出其中的反人类色彩,而非理性的世界观同样足以催生伟大的艺术作品。

下册,《李尔王、托尔斯泰与弄人》:这篇是对托尔斯泰晚年思想的深刻分析,点明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反感来自于两者之间道德观念的冲突。

还有更多关于萨克雷、吉卜林、马克·吐温、王尔德、康拉德、萨缪尔·巴特勒、赫伯特·乔治·威尔斯、T·S·艾略特、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精彩书评,这里无法一一列举。

关于西班牙内战、二战、印度和缅甸的殖民主义的书评我差不多都跳过了。我们作为后来人,比奥威尔更清楚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如果对当时的社会舆论感兴趣(比如二战时英国知识分子的投降主义),不妨读一读。奥威尔还写到了一些五花八门的书,比如《闹鬼》《论蚂蚁与人类》《人类小白鼠》《一位巫师的全盛时期》,虽然我压根不会去读这些书,读读介绍还是挺有意思的。

总之如果你有耐心逐篇浏览,跳过一些不重要的内容,会发现这套书是部宝藏。不要想着一口气读完,平时没事翻一翻,是绝佳的休闲读物。

另外,虽然我很感激译者的贡献,还是得指出翻译中有不少错误。这套书涉及到大量的书名和人名,有些明显弄错了。比如《评格雷厄姆·格林的<物质的心>》,「物质的心」明显应该是格林的名作《问题的核心》。在《短篇小说要多长?》这篇里,提到一篇杰克·伦敦的小说《生活的爱》,我猜应该是《热爱生命》。还有把「吉辛」译作「基辛」,虽然不算错,但是违背了一般的译法。会读这套书评的人,大概也会尝试去读奥威尔介绍到的书;而如果你去找什么「物质的心」「生活的爱」和「基辛」,注定一无所获。这些只是我发现的冰山一角,必然有更多的翻译问题存在。不过瑕不掩瑜,大部分内容还是译得不错。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