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读莫泊桑的《一生》

 

人终有一死,在命运面前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可我们并不会将其时时挂在心上。这种选择性遗忘是健康的生活态度;如果总惦记着生老病死,人活着得多累啊。可是有一类艺术作品,在一本小说、一部电影这样短短的篇幅里描写漫长的一生,把人生的苦难加速、放大给你看,把你从遗忘中唤醒。莫泊桑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我用一个下午读完了这本书,在几个小时里经历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

《一生》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主人公约娜出身于富裕的贵族家庭,是位善良纯洁、充满活力的少女。她的父亲希望她能保持天真无邪,于是她在十二岁时就被送进了修道院,直到十七岁才回家。修道院死板的生活并没有压抑住约娜的天性,反而使她对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家后很快她就爱上了门当户对、英俊潇洒的贵族青年于连,两人相识没多久就结婚了。婚后约娜才发现与于连性格不合,于连对金钱斤斤计较、残忍地对待下人。后来约娜发现于连与家里的使女罗莎莉通奸,于连不但毫不知耻,而且冷酷无情地坚持赶走使女和私生子。约娜本想离婚,但是被神父和父母劝阻。这之后约娜对婚姻丧失了希望,转而全身心去关爱儿子保尔。于连勾搭上了一位伯爵夫人,伯爵得知真相后愤怒地将这对情人杀死。又过了许多年,保尔长大了,被宠坏了的他成了典型的纨绔子弟,赌博嫖娼无恶不做。保尔欠下一屁股债,跟妓女私奔了。约娜一次次为儿子还债,耗尽了财产,所幸被罗莎莉收留。最后保尔的妻子死了,两人的女儿送给约娜抚养。结尾最后一句话:「人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坏。」

莫泊桑描写能力高超,无论景色还是人物,都能用寥寥数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小说开场时约娜冒着大雨赶回家、约娜和于连在科西嘉度蜜月,这些场景都极其生动。约娜肥胖的母亲、慈祥的父亲、被无视的丽松姨妈、精通世故的胖神父、压迫人性的瘦神父……所有这些配角都栩栩如生。莫泊桑擅长抓住一个微小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比如丽松姨妈,听到于连关心约娜的脚冷不冷,突然痛哭流涕。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在丽松姨妈的一生中,从没有人对她说过这样的话。人心都是肉长的,这样一个毫不起眼、胆小怯懦、总是被人嘲笑的老处女,内心何尝又没有柔嫩的一面呢?就是这样一个细节,让一个小配角一下子立体起来了。

书中的人物设置构成对比,很巧妙可又有点刻意,比如态度、身材完全相反的两位神父。每当有人物发出一种观点,就会有对立的人物发出相反的观点,作者大概是籍此来保持中立。身为福楼拜的门徒,莫泊桑崇尚客观写实,把作者自己隐藏起来。但只要是个人创作,就不可能完全客观。哪怕是写历史书,作者对材料的选择也体现出主观性。那么,在作者眼里,约娜的悲剧是如何造成的呢?

我读了托尔斯泰为《莫泊桑文集》作的序,提到《一生》是描写美丽女性被男子的粗鄙情欲所戕害。《一生》的确是以情欲为主题的,情欲是书中所有恶的来源。约娜的丈夫于连是沉溺于情欲的畜生,不放过身边任何女人;约娜的儿子跟妓女私奔,从此彻底堕落。作者一方面认为情欲是丑恶的,另一方面却又指出情欲是人类的天性。约娜的父母是书中唯一一对幸福的夫妇,而这两个人年轻时双双出轨。约娜的母亲更是把当年情人的情书珍藏起来,时时回味,直到去世后这些书信才被女儿约娜发现,令约娜大为震惊。书中明确反对情欲的神父违背人情,残酷地践踏产仔的母狗,明显是作为反面人物来塑造的。

既然情欲是丑恶的,又是人类的天性,那么作者就无可避免地陷入于矛盾中了。莫泊桑本人也确实是矛盾的:他对美丽女性抱有同情,同时他又是放荡不羁的风月老手,因为混乱的性生活感染梅毒,最终病逝于精神病院。所以不管怎样假装中立,《一生》弥漫着无法遮掩的悲观主义,仿佛在控诉人生就是荒唐的。

在《一生》出版将近一个半世纪后,我不敢自诩对人生的看法更高明,作为后来人,至少可以算得上旁观者清吧?在我看来,约娜的悲剧有两个根源:

一是贵族阶级的腐朽空虚。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高人一等,享受荣华富贵,不承担任何责任,不为社会做任何贡献,又怎么能不荒淫堕落呢?从《红楼梦》里的宁荣二府到今天的官二代、富二代,纨绔子弟的荒唐事我们难道还见的少吗?

二是两性地位的不平等。尽管约娜是贵族,拥有比丈夫更多的财产,可她的身份始终限制于「妻子」和「母亲」。她的一切幸福取决于丈夫和儿子,遇到丈夫不忠、儿子不孝,她也就只好自艾自怜,感叹世间不公了。约娜从头到尾都没有觉醒自我意识,只是懵懂地喜爱自然,完全没有思考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生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人天生就是不幸的。

在莫泊桑和托尔斯泰的时代,他们不明白个人悲剧来源于社会矛盾,不知道改造社会才能解救个人,只用狭隘的个人视角观察人生;结果要么像莫泊桑一样成了悲观主义者,要么像托尔斯泰一样成了道学先生,以为所有人都提高道德修养,社会就有救了。贵族制度天生就压迫农民,封建社会天生就压迫女性,指望有良心的「好地主」「好丈夫」们去拯救苍生是天真幼稚的想法。

不过,艺术家不是政治家,没必要为社会问题提供答案。即使不赞同莫泊桑十九世纪式的悲观主义,《一生》依然是值得欣赏的文学杰作,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提醒我们不要让悲剧重演。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