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谈道德


群居动物为了集体的利益,需要约束个体的行为。动物是依靠本能来控制个体,比如激素、分泌物等生物信号;人类则是以宗教、道德、法律来制定行为的标准。

当今世界中多数人口是信奉宗教的,每种宗教都有一套行为规范。有的只提供了大致的原则,有的则对生活起居的细枝末节都有具体规定。我是无神论者,在我看来宗教并不是生活的可靠依据,这里就不多论述了。

道德同样提供了一套行为的准则,比宗教更贴近现实,更加尊重情理。道德是自然产生的,能在社会中广泛推行的道德必然符合了社会的需求。举例来讲,个体间不相互损害是集体稳定存在的前提。无论何种文明,最基本的道德戒条往往是相似的,比如不能伤人、不能盗窃、遵守信用等等。这些基本的原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道德戒条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有客观基础的。

但是并非所有道德准则都是合理的。比如今时今日仍广泛存在的对女性的压迫,在很多地区女性得不到教育,在家相夫教子才是她们的义务,追求个人自由反而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稍微涉猎人类学和民俗学后,我认为现存的道德至少在初始阶段是符合某一时期的社会现实的,比如男女间的不平等是由于男性在体力劳动上的生理优势。相对于社会的进步,道德的发展太缓慢了。甚至于,一旦某种道德观念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无论对错从此就再也难以根除。这样一来,必然会产生脱离现实的道德观。

即便是处于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中,道德能够持续地自我修正,道德作为行为准则仍有严重的缺点。这缺点就是并不存在一种普世的道德观。在一种道德体系下被判断为正确的行为,换到另外一种道德体系可能就被判定为错误,比如迄今仍有广泛争议的同性恋婚姻和堕胎。读一读伦理学的著作就会发现,哪怕是在实事求是、严谨求证的学者之间,很多重要的道德问题也无法达成共识。我越来越坚信,道德是一种主观意见,没有绝对正确一说。道德是达成某种社会效果的实践,要追求什么样的效果、要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这些问题不仅复杂而且包含了众多的利益冲突。许多著名道德悖论,比如电车难题(要不要牺牲一个人来拯救五个人),根本没有正确答案,只有基于不同立场、原则的个人观点。

拿一把不准的尺子去测量,结果必然也不准。事实上,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道德已经让位给法律了,法律才是评判行为正误的公认标准。法律是纯粹人为制定的,力求公平公正、精准具体。与定义模糊的道德不同,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是有规矩可循的。法律可以视为道德伦理的升华,选出其中最合理、最具普遍性的部分,予以明文规定。法律的自我修正也远比道德活跃,每部成功的法律都是千锤百炼下产生的。

既然法律相较于道德有如此多的优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朝一日能不能排除掉道德的影响,完全以法律来规范行为呢?在遥远的将来,或许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眼下则是不太可能的。人类的行为太复杂了,想制定、推行一套无所不包的法律太困难了,有必要存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模糊却应用广泛的道德指导。而且法律的成本太高了,不可能用法律监管生活中的所有细节。试想一下,总不能借块橡皮都要签订法律合同吧。在法律顾及不到的地方,是道德在发挥作用,道德对于法律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经过以上的讨论,可以总结我的道德观了。我不相信存在绝对的道德;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自我演化;道德天生是多元的;评判正误的首要标准是法律而非道德。如果承认了以上几点,不难得出另外一个结论:道德是不是用来律人的,而是用来律己的。

道德不应该是攻击性的,不应该以道德来约束他人。既然道德是相对的、多元的,我就不能用自己的道德观去抨击他人的道德观。用道德去约束他人根本无法实施,如果一个人根本不在意道德,我用道德来谴责他又有何用呢?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恶劣,造成不良影响,应该让法律去制裁他。如果法律没有正确的应对方式,那就去完善法律。又或许,这「恶劣」与「不良」只是我的主观想法,根本不需要法律制裁。法律不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是要给人留下自主空间的。

道德是靠律己来发挥作用的。受道德观念的影响,我评断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以此调控自己的行为。

也许有人会质疑,只靠自我监督,怎么能确保可靠性呢?不进行自我监督的人是不是就能为所欲为了呢?以道德来律己确实是一种不那么可靠的约束方式,千古无完人,道德修养再高的人也难免一时失足。完全没有道德观念的人也不可能为所欲为,因为还有法律的管束。

这种不靠谱的律己手段,却能够持续地发挥作用,乐观地说,或许是因为人有同理心,有向善的倾向。更实际地说,这应该是出于博弈上的考量。个人是集体的一份子,每个人都主动地去维护集体的利益,才能更好地去追求个人的利益。至于要做到何种程度,就看个人的理解了。通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教条地、盲目地遵循道德,才能真正让道德发挥正面的作用。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