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当我谈论读书时,我谈些什么 (三)

升入初中之后,我开始阅读哲学书籍。两本起到入门引荐作用的书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这两本书深入浅出,是极好的启蒙书。同时这两位又都是大哲学家,自然不会满足于简单的介绍,借由评判各家,也间接地阐释了自己的思想。
以此为指南,我陆续读了一些哲学著作。读文学的时候,我是旁观者的心态,读之前也不会有太多成见。哲学涉及到许多具体的问题,我自己早已有了一套观点,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对话,有时聊得很愉快,有时则是激烈的争吵,这是很有意思的体验。我读《论语》这样的书,有时会觉得索然无味,因为其中的观点已经深深植入到中国传统之中,我在潜意识里已经默认是正确的了,读起来像是重复啰嗦一些理所当然的事实。而读《理想国》的时候,我却觉得很多观点都难以接受,真希望能加入到对话中,直接对苏格拉底发出质疑。
初中时我最感兴趣的两位哲学家,一位是弗洛伊德,另一位是柏格森。这两位都对现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作为文学爱好者,我偏好他们也是理所当然吧。我买到过一本影印版繁体竖排的《梦的解析》,仔细研读后还试着对自己的梦进行记录、分析。柏格森薄薄的小册子《形而上学导言》对我造成很大的影响,使我第一次认真思考理性与本能、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有趣的是,罗素与柏格森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在《西方哲学史》里对柏格森大力批判,未料到我却喜欢上了后者。我当年一直很希望读《创造进化论》,可惜一直找不到;现在很容易买到,却没有兴趣读了。好多年过去了,在我眼里精神分析已经成了伪科学的代表,弗洛伊德的理论大半是错误的。柏格森的理论是动人的,文笔又极好,当成文学来读是很好的,但是他的糖衣包装下的哲学观点是有漏洞的,他对数学与逻辑的理解不够深,对理性的批评并不是很有力。
限于年龄与学识,我阅读哲学著作都是浅尝辄止,甚至不确定自己到底读懂没有。比起具体的哲学思想,我最大的收获还是尝到了思考的乐趣,获得了抽象思维的训练。通过柏格森,我接触到了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思想,后来成了我思想的重要来源。
再回到文学方面。我中学时读的作品基本都是二十世纪的现代派小说。这些风格前卫、特立独行、晦涩难懂的作品正好符合了我青春期时的心态:心高气傲,总喜欢故作深沉,表面扮酷又暗中想要引人注意。回想年轻时的样子,真是既可气又可笑。
第一位引我上路的标志性作家是卡夫卡,人变甲虫的故事恐怕是很多人对荒诞小说的第一印象。他的写法是奇特的,对于不久之前还在读古典的我来说尤为惊人,原来小说还能这么写。卡夫卡的小说在细节上努力保持理性客观、语言平铺直叙不做雕饰,整体上却荒诞不经。他的小说就像是对梦的描述:当我们从梦中醒来,回忆梦的内容,努力寻找逻辑线索把梦中混乱的内容串联起来,却始终无法挽回梦境的荒谬。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我像侦探一样搜寻线索,卡夫卡和他父亲的紧张关系、三次解除婚约都是解谜的重要提示。后来我终于放弃了这种探索,原因在于,我相信作品是独立于作家的。当我开始阅读一本书,它就成了独立的存在,允许我做出自己的诠释。作者何许人也、本意如何,对读者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对我来讲,卡夫卡小说就是对极权尖锐的讽刺和批评,是充满现实意义的,与我几年后读的《一九八四》异曲同工。
另一位奇特的作家是卡尔维诺。读他的书像是一场幻想冒险,又像是在做游戏,新奇有趣。《命运交叉的城堡》用塔罗牌来构建叙事,一副牌组就成了一个故事;《看不见的城市》像是一组寓言诗;《宇宙奇趣》以科学理论为基石大开脑洞;最有意思的还是《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做足了与读者的互动。有趣归有趣,我的欣赏之情还是点到为止。我对卡尔维诺,以及其它千奇百怪的现代派文学的看法始终是形式大于内容,过于执着于表面上的创新。
与前面两位相比,博尔赫斯是更学者式、书斋式的。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复杂的思考对于他是精致的娱乐。读他的书,总是联想到他在书海中轻松自如、游刃有余地徜徉,总能体会到其中散发出的一种知识分子式的闲情逸趣。据说他曾研读《庄子》,这件事完全符合我对他的想象。我不是闲适阶级的人,更没有出世的思想,虽然读他的小说每每觉得隽永精悍、饶有趣味,却总是有一层隔膜,像是双脚悬在空中踩不到实地。
我当时读书多数是出于好奇心,想看看文学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面貌,结果读完像是擦肩而过,没在我心中留下一点痕迹。比方说以色列作家阿格农的《大海深处》,我现在一点内容都回想不起来,只记得这个漂亮的标题。还有法国新小说派娜塔莉·萨罗特的《天象馆》,我如今只记得四处泛滥的省略号了。我试图挑战《尤利西斯》,一开始虽然读得不明不白,好歹对话和人物塑造都是中规中矩的,随后一章一个写法,越来越混乱,越来越奇怪,直到每一段、每一句话都撕裂变形成毕加索的抽象画,一点都读不下去了。
我没有书友交流,没有前辈引导,只是从一本到另一本书,自由野蛮生长。这种布朗运动式的四处乱撞,加上年纪小缺乏生活经验,自己搞出来的书单必然是奇形怪状的,把自己弄得好像是研究方向刁钻古怪的文学博士。很多时候,既没有多少精神上的收获(有些书压根一点都没读懂),也没有多少阅读的乐趣(合不合口味全凭运气)。年轻时好高骛远,走些弯路是难免的吧。这是我阅读纯文学最频繁的时期,接触了好多人一辈子都不会碰的书,最起码也算是见识了文学的多样性。
在这种广撒网的策略下,我还是遇到了心仪的作家,当时最喜欢的是纪德和茨威格。这两位都可以称之为古典与现代交界处的作家。他们成长于十九世纪末,深受欧洲古典传统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他们的代表作没有超出传统小说的范围;与此同时,作品的内核又拥有现代精神。比起奇奇怪怪的现代派,我还是更认同这种有继承又有发展的做法。同时,纪德既反叛又传统的矛盾性,茨威格对心灵微妙处细致入微的描绘,正好与我青春期躁动敏感的状态相契合。
这时我也开始尝试写作。读的书很杂,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很乱,有时是仿卡夫卡的荒谬故事,有时是象征主义的散文诗,有时是颠三倒四的意识流。我热衷于搞些愚蠢的小把戏,考虑过通篇不用标点符号,或是每句都反过来写——总之就是些青春期荷尔蒙作用下搞出来的、长大后再看会很尴尬的东西。
即使是最头昏脑涨的时期,我也是缺乏浪漫气质的,甚至对浪漫化的事物持有警惕、反对的态度。我很少读诗,尤其不喜欢宗教式的、神秘主义的作品。究其原因,我从小就是个理性派。中国最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儒家思想是非常务实的。中国现代教育中贯彻的马克思主义,也是推崇客观理性,反对一切唯心主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的。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难解的,没有简单的因果关系。最起码,我相信文化传统和学校教育都是我偏向理性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做了所有「文艺青年」做的事,却没成为一个「文艺青年」。无论是现代文艺青年们所热衷的流浪远方,还是古代文艺青年们所热衷的田园归隐,在我眼中都有浅薄、自我感动的嫌疑。幻想流浪的最终还是在职场朝九晚五,幻想归隐的最终还是领着朝廷俸禄,或者更惨只能抱怨怀才不遇。真正贯彻理想主义的人是勇敢的,沉溺于幻想中的人则是可耻的。


文章索引:读书回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