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当我谈论读书时,我谈些什么 (二)

小时候读小说是以故事情节为主,对文学技巧没有多少体会,大多数时候都是囫囵吞枣不分好坏。从表面上看,读小说是件再容易不过的事,只要识字就行。而实际上,一个人鉴赏力的高低,影响了他对一本书的认知。最早让我意识到艺术水准差异、将我引入新境界的,是《简爱》和《呼啸山庄》之间形成的对比。
两者相比较,《简爱》是更易读、更讨喜的一本。《简爱》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使读者陷入到女主角的情绪波涛中,为她的爱与恨所感动。而《呼啸山庄》是本神秘的书,虽然其中的情节也不过是爱恨情仇,却仿佛有种超自然的力量,奇特甚至恐怖。这大概因为,夏洛蒂·勃朗特再怎样感情真挚、敢爱敢恨,仍不过是个平凡的人,她所表达的没有超出她生活的范围。刻薄一点地说,《简爱》只是本高级的言情小说。而艾米莉·勃朗特是真正独树一帜的艺术家,《呼啸山庄》没有被题材所局限住,隐含着更广阔、更深远的意旨,充满象征的意味,里面的爱情超出了世俗的琐碎,更着重于人性奇妙难解的部分。
就像绘画和音乐一样,文学的精妙处也是难以用理性来客观分析的,短短几句没法说清《呼啸山庄》的好处。重点在于,《呼啸山庄》提高了我的审美趣味,使我对小说的理解更深了,不再停留于故事情节。我在法国读书时,曾有一位法语教师提到他认为《基督山伯爵》是世上最好的小说。单以故事情节而论,他或许是对的。可是小说的内涵太丰富了,真正的伟大之处耸立于故事情节构建的地基之上。
在这之后,我的阅读范围大大扩展,不再局限于有趣刺激的故事情节。我读了不少文学史和评论集,对世界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了认识,如同手持航海图的船员,兴致勃勃地四处探险。
就像很少旅游的人只喜欢去最著名的景点,我头脑稚嫩时读的书是最声名璀璨的,几乎囊括人类文明的最精华:唐诗宋词,莎士比亚戏剧,《浮士德》,《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这些古老的经典,总有让我感到莫名其妙的地方。古典诗词主题狭窄到令我震惊,为什么诗人总是怀才不遇?一旦得了功名为什么又总是羡慕田园生活?为什么总是在送别、思乡、伤春悲秋?我当初根本不懂得,并不是诗词总在表达同样的情感,而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变成了诗。莎士比亚戏剧在我看来情节胡闹,语言造作。罗密欧与茱莉亚的形象不比童话故事中的王子公主更可信,哈姆雷特简直是个病入膏肓的拖延症患者。或许是翻译家的过错,莎剧台词总是夸张肉麻。好笑的是,好多年后我得知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深恶痛绝,竟与我小时的观点不谋而合。
由于心智和经验的限制,青少年时读经典收获有限。然而,经典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无意识中已经转化为成长的养料。这一点是我很久以后才意识到的。
如上所述,这些古典与我距离太远,并没有抓住我的心。随着青春叛逆期的开始,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几本书是《我是猫》《围城》《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及《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是猫》虽然是小说的形式,但是故事没头没尾,打乱顺序来读都无妨。《我是猫》借着猫眼看人来评判世事,对我而言可以说是讽刺小说的启蒙。恰巧我读的第二本夏目漱石的小说是《哥儿》,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误将夏目漱石与马克·吐温归为一派。
《围城》在文字辛辣幽默上更胜一筹,我曾经非常喜欢。但是《围城》过分追求佳句,没有一处甘心平铺直叙,读起来像是小品文大杂烩,在格调上落了下乘,长大后就很少再读了。
有了前面两本有趣读物的铺垫,我轻而易举地爱上了《第二十二条军规》。这本书技法高超,几乎令人眼花缭乱,从开篇第一句就辉煌灿烂,独特的风格贯彻始终,像台风般袭卷肆虐。直到若干年后我读到《百年孤独》,才重新感受到这样强烈的体验。同样是幽默讽刺,这本书讽刺的对象不是一时一事,而是战争、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生存境遇。这本书也是我与怀疑论和存在主义的初次接触。
相比之下,《麦田里的守望者》更简单直白,更贴近青少年,对我的影响也更直接。在懵懵懂懂的年纪,我就对校园中官僚、形式主义的那一套不以为然。读完这本书,我更是打从心底蔑视道貌岸然、虚伪浅薄的种种人物与现象。
青少年时期的阅读经历和我的性格形成互为因果:我的性格使我偏好某类书,阅读这类书又强化了我的这种性格。我所读的书,最终导致我之为我。
文章索引:读书回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