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当我谈论读书时,我谈些什么 (六)

读过《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红楼梦》之后,很有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对其它小说的兴趣都淡了。从大学后期到留学法国这几年,我很少认真研读严肃文学,多数时候是读通俗小说来消遣。
更重要的是,这几年是我踏入社会的重要转折,现实也不允许我寄居在象牙塔里了。
先是毕业的日子临近,无论求职还是继续升学都至少要提前一年准备,我怎么能安心去啃大部头的文艺著作呢。
选择留学之后,学外语、考试、申请学校、办签证,事情一件接着一件,中间有不少提心吊胆的紧张时刻;同时还要做项目、编代码、写毕业论文,校里校外都不缺让人发愁的事。
大学毕业后来了法国留学,刚来时法语不够好,生活中的不方便、不适应就不用多说了。这是我第一次独立生活,洗衣做饭什么都要学。学校课程很紧张,有时感觉又回到高中了。早上天没亮就起床,糊弄一口早饭之后坐班车去学校。上一整天的课,以很勉强的法语水平拼命记笔记跟上老师的节奏。晚上放学时恰好是交通高峰期,挤公交已经够心烦了,还每每遇上堵车,在公车上站一两个小时才到家。回到家里做饭、打扫、写代码、做习题,都忙完已经很晚了。这时我早已精疲力尽,再伟大的艺术也进不了我的法眼了。
就像高中最辛苦的时候我沉迷漫画一样,这几年我也选择了更轻松的娱乐方式。最主要的是电子游戏,游戏都懒得玩时就看看电视剧、动画和综艺节目。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差不多每一顿晚饭都要由台湾的谈话节目《康熙来了》作陪。
话题回到读书上来。我这段时间里读的书,基本都在科幻、奇幻、悬疑、武侠和轻小说这五个门类里。
科幻方面,阿西莫夫的书我读了很多本。阿西莫夫的文字风格,往好听了说是朴实无华,往难听了说就是枯燥无味,简直是中学生作文的水平。阿西莫夫的厉害之处在于知识渊博和想象力丰富,只要把他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就成了一篇好科幻,完全不用顾虑文字好坏。《沙丘》《严厉的月亮》都更有小说的样子,《光明王》《海伯利安》则称得上是漂亮的小说了。还有一本令我格外喜欢的是《安德的游戏》。卫斯理的小说我也读了不少。总之都是些受欢迎的科幻名作,这里就不多提了。
奇幻方面,我最喜欢的是《冰与火之歌》。我读完原著第四部时,HBO翻拍的电视剧才开播,现在这部书更加流行了。其余还有「地海」系列、「夜访吸血鬼」系列、「守夜人」系列什么的。奇幻小说的特色就是长,非得出好多部才罢休。我对奇幻的喜好比较有限,感觉很多时候不过是加入了魔法和龙的架空历史小说,内容变化太少。
悬疑方面,我读了大量的日本推理小说,加起来恐怕不下百本。从早期的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到社会派的松本清张、森村诚一郎,再到新本格的岛田庄司、绫辻行人,以及近年来大火的东野圭吾、伊坂幸太郎,我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读了个遍。日本推理小说不断演化,脱离了侦探小说的老路,越来越朝着综合小说的方向发展,娱乐性是非常强的。时至今日,我仍然时不时会读上一本。
武侠方面,我重读了金庸的几大长篇,读了很多古龙的书,还有梁羽生、诸葛青云、温瑞安和一些大陆的年轻武侠作家,比如凤歌和小椴。感想就是金庸把武侠写尽了,后人简直无路可走。古龙创出一条新路,却由于自身性格的缺陷浪费了天赋,最终成就有限。其余武侠作家都只是金庸古龙的陪衬。悲观点说,武侠已死。就像骑士小说、西部小说告别历史舞台一样,盛极一时的通俗小说门类总有沉寂的一天。
轻小说方面,我最中意《全金属狂潮》,曾用一年读完了全系列。其余还有些「怪物猎人」、「机动战士高达」什么的,都是喜欢游戏和动画才找小说版来读。总的来说,轻小说是依附于日本ACG产业的,难以独立生存,格调水准都要差一些。
关于高雅与通俗这件事,我也已经想通了。说到底,艺术是为生活增加快乐的。高雅艺术像是茗茶美酒,能带来超凡的享受;通俗艺术像是果汁汽水,便宜解渴。享用高档美食时,可乐是不适宜的; 酷暑时想要来杯可乐,偏要去品茗也是扫兴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取所需罢了。
还有另外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正是从这段时期开始,我读电子书的比重越来越大。起初是为了方便,不管是等车排队还是睡前厕上,随时都能在手机上读一段。后来到了法国买不到中文书,更是完全依赖于电子版了。从小到大读了这么多年,感情上还是倾向于纸质书,读起来也更舒服。可是电子书在技术上的优势太大了,便于存储传播,一个小小的掌上设备就囊括成千上万册图书,这是纸质书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几十年后,纸质书恐怕会彻底退出主流,仅作为工艺品和收藏品而存在吧。时代片刻不停向前跃进,再美好的事物也终将只能用来怀念。


文章索引:读书回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