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当我谈论读书时,我谈些什么 (四)

从初中升入高中,第一件事就是文理分科。我初中成绩最好的科目是物理和数学,老师家长们的普遍看法也是男生就要选理科,所以我高中就选择了理科。之后好多年,我偶尔会跟父母、朋友们谈起,既然我的爱好集中在文学、哲学方面,如果当初选择文科也许会更适合我。现在想想,选择专业要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学校提供的文科教育并不与我的个人喜好相吻合。我相信理科是正确的选择,后来的工程师教育也符合我的期待。
我在全市最好的高中度过了人生中最痛苦的三年。我在国外讲起中国高中生的地狱式生活,很多人都不相信。除非亲身经历,外人恐怕难以想象其痛苦的程度。早上七点上学,晚上十点半放学,中间只有一小时的午休和傍晚四十分钟的晚饭时间。周末也得不到休息,每周只有周日下午半天假,这半天还要应对各科老师留下的作业。总之是永远上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每次月考之后的排名更是比考试还可怕,学生由人变成了一个数字,只靠这个数字被人评判。
我每天的私人时间是极其有限的,一定要精打细算。家里在学校附近买了房子,走过去只要十分钟,我午饭晚饭都可以回家吃,这是个巨大的优势。中午休息一个小时,除去来回路上二十分钟,吃饭用十分钟,还剩下三十分钟。同样的,晚饭四十分钟休息,除去赶路吃饭还剩下十分钟。这两项加起来就有四十分钟了。晚上放学后还有一段时间,不过那时我整个人已经差不多被榨干了,睡眠时间是更稀缺的资源,我顶多拿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每天加起来一个多小时的私人时间,就是我生存下来的精神支柱。周末除去作业能有几个小时的自由时间,是每周最快乐的时光,如同久旱逢甘霖。
在这种情况下,我当然不能像初中时那样着了魔似的博览群书。我选择了更轻松、更娱乐的爱好来减压,读书在我的爱好排位中跌落至第二甚至第三位。那时我最大的娱乐是看漫画(广义来讲也算是读书了),漫画里的日本高中生总是无所事事,生活总是以学生社团和恋爱为重心,在我眼中简直比星球大战还要梦幻。后来又喜欢上看美剧,电视剧可以边吃饭边看,比其它娱乐方式更加节省时间。
即便如此,读书对我还是很重要。阅读带来的深度快感,不是动漫影视能替代的。如果说初中是我的摸索期,高中则是逐渐确定自己的口味,虽然读的少了,但是每一本书的分量却更重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中时家里终于安装了网络。在我心目中,互联网是可以与造纸术、印刷术相比拟的伟大发明,彻底颠覆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感谢互联网,我有了更大的阅读自由。
这段时间里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一九八四》。这本书与我的思想十分契合,像是帮我把我想说的话说出来。书里对极权主义的批判是如此深刻有力,时至今日仍然发人深省。不过比起小说,这本书更像是篇政治论文。这也引起我的思考,文学的内容有多重要?中国的文学传统讲究文以载道,雕饰华丽流于表面的作品难登大雅。而西方的文学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似乎只要艺术水准高超,内容其实是无所谓的。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我没能给出答案。
《一九八四》的思想性占了很大比重,在艺术上也是出色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客观冷静的文字风格。另一位作家的文风与其颇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毛姆。我连着读了毛姆的三本书,《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和《刀锋》,全都非常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一段提到,「我」(主人公)最喜欢的是这样一类书,读完之后会想要给作者打电话,成为要好的朋友,随后就说不想打电话给毛姆。如果可能,我倒是非常想给毛姆打电话。在我眼中,毛姆是个风趣幽默、通情达理的人,要是能和他一起结伴旅行一定很有趣。这也意味着毛姆是个常人,因为真正的天才都是很难相处的。毛姆的观察力非常好,可是碍于自身的高度,写出来的小说没能到最好那一档,跟伟大艺术家始终有差距。讨人喜欢的不一定好,好的不一定讨人喜欢,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再有一位我颇为喜欢的作家是约翰·勒卡雷,他的《冷战谍魂》(也有译作《柏林谍影》)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悬疑小说,水准已经大大超出通俗小说的范畴了。威廉·戈尔丁的《蝇王》的写作风格也十分符合我的审美,不过里面的性恶论令我难以苟同。
前面提到的几位全都是英国作家。各国文学都有自己擅长的文体。比如中国的诗是顶好的,小说方面除去少数几本佳作,总体来说乏善可陈。客观来说法国小说和俄国小说要比英国小说成就高,我却更喜欢英国小说,这纯粹是个人偏好。
我也读了很多流行小说。越临近高考,我读的书就越轻松,到考前几个月只读的进去《哈利·波特》了。当时最热衷的作家是斯蒂芬·金,他的小说我读了十来本,其中《宠物公墓》是第一本吓到我的恐怖小说,《秘密窗》是我第一次读英文版小说。那时英文不够好,边读边查词典,很费了一番功夫。长达七部的宏编巨制《黑暗塔》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可以说是通俗小说中的丰碑,唯一的遗憾是结尾有些唐突。我高中毕业时中文版才出到第六部,最后一部是到大学才读的,结局让我恼火了好一阵。
单从文学水准上来讲,斯蒂芬·金只能算一般。他文笔啰嗦,塑造的人物也很有限。主角一般都是个普通的、关键时刻却能拿出正义感的中年白人男性,每部书里都有个善良、早熟的小孩子,邪恶的大反派更是所有通俗小说的标配了。依我看他在艺术上的巅峰就是《肖申克的救赎》《尸体》《亚特兰蒂斯之心》这几个中篇,长篇只有娱乐性而已。但是,为什么要低估娱乐的价值呢?为什么一本书能给成百上千万的读者带来快乐,在文学评论家眼里却完全不入流呢?高雅与通俗、艺术与娱乐之间的关系,也是我后来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回过头来继续说斯蒂芬·金,虽然他的小说艺术价值有限,娱乐性却极强。我有一个关于通俗作品的想法,无论文学影视,通俗作品的娱乐性都是旧不如新。跟纯粹的艺术创作不同,娱乐元素是像工业产品一样不断发展的。一个成功的手法被发明出来,就会被之后无数的作品模仿借鉴。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形象不断地在侦探作品里出现,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手法被反复借鉴,一个成功的娱乐元素会被不断地打磨完善。早期的侦探小说里死个人就算很刺激了,现在的日本推理小说不花样齐出死上四五个人都不算凶杀案。斯蒂芬·金能成为当代畅销小说之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站在了美国娱乐产业的基础之上。根据他文章中的自述,他的阅读量是非常大的,跟影视界也走的非常近,代表作《黑暗塔》混合了科幻、奇幻、西部、冒险、恐怖、悬疑种种要素,可以说是通俗文化的集大成。当然只有这点还是不够的,光靠模仿借鉴只能写出流水线式千篇一律的娱乐小说。斯蒂芬·金有惊人的想象力,出色的故事天赋,几十年来一直有新创意,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斯蒂芬·金是综合式的通俗小说作家,不局限于某一分类。专注于特定类型的小说家,往往走上更狭隘的道路,和艺术的距离更远。阿瑟·克拉克是我高中时很喜欢的作家,此前我对科幻小说的认知还停留在《海底两万里》和《世界大战》,他的《童年的终结》和《2001太空漫游》都令我耳目一新。他的小说几乎没有人物塑造,所有人物都是功能式的,纯粹是为了推进故事发展,故事情节也相当简单。他的小说好就好在「科学幻想」这四个字上,靠着细致入微的技术描写营造真实感,通过与外星高等文明接触这类情节让读者思考宇宙的宏大、人类的渺小。有时我会觉得,不如直接写成科技读物算了,没必要非得写成小说。有没有可能一本书不是好小说,却是好的科幻小说?同样的,侦探小说是不是只要想出一个好诡计就行了,文笔什么的无所谓?通俗小说很大程度上是以大众的接受程度为评判标准的,如果足够受欢迎,满足了一部分读者群体的需求,其余的或许怎样都无妨。但我始终还是希望一本小说是广义上的好小说,不单单是某一特定标准下的佳作。
总的来说,我高中时的阅读生活还是很充实的。因为是在夹缝中挤出时间、甚至是牺牲睡眠换取读书的机会,那时读的书对我来讲有种共患难的情谊,是格外宝贵的回忆。


文章索引:读书回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