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迁徙的人 (一)

曾听朋友讲起,他从小到大没搬过家,和街坊邻里的同龄人情同手足。我听过后很是感慨。自打懂事起,我们家就一直搬家,过去的邻居我连姓甚名谁都想不起来了。偶尔在夜深人静辗转难眠的时候,我会假想自己躺在当初睡过的另一张床上,甚至能清晰地记起房间的细节,过去的回忆也一点一滴地涌上来。
说起来很有趣,人的记忆是不由自主的,有些东西,比如应付考试的课本知识,拼命去记还是记不住;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说不清是什么缘故,却莫名其妙地在心里扎了根。当我整理过去的记忆时,像是看一部胡乱剪辑的影片,看不太明白拍摄者的主旨。尽管如此,一些片段还是深深打动我。人心真是奇怪又有趣。
我的老家在辽宁,是个典型的东北能源城市。我的祖辈父辈基本都在矿厂工作。小时候我们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在小镇上。家里一共四间房,一个小院。爷爷奶奶住一间,我和父母住一间,另外两间没人住,用作储物间。那时我正处于最无忧无虑的年纪,父母身上还有着年轻人的朝气,爷爷奶奶也身子硬朗。不知是不是记忆的美化,在我的印象里,那时一家五口其乐融融,每天都很快乐。有一个片段一直铭刻在我脑海里。那是在某个夏日午后,父亲和另外几个亲戚一起干活,大概是在修葺房屋吧。看着大人们忙忙碌碌,我好奇地东瞅瞅西看看,像调皮的小猫小狗一样跑来跑去。架梯子爬屋顶尤其令我感兴趣,我心里跃跃欲试很想爬梯子,但是又怕高。工作忙完已经临近傍晚,正是一天里最宜人的时候,凉风吹走了暑热和疲惫。适度的体力劳动既活动了身体,又带来完成事务的满足感。大人们挥洒汗水之后有说有笑,沉浸在愉悦的气氛中,这气氛把我也感染了。母亲用一口大铁锅炖了一锅菜,不过是茄子土豆之类,吃起来却格外美味。这样普普通通的一天,一直默默地、牢牢地占据了我记忆的一个角落,陪了我二十几年。
八岁那年,我父亲从矿上辞了职,到市区和我二伯合伙做起了出租车生意。二十年前个体营业还算是件稀罕事,事后想想,正是由此没受到下岗潮的冲击,家里无形中躲过了一劫。我在大姨家暂住了一段时间,随后被父母接到市区。我对搬家的事充满了不安和抗拒,住在大姨家时一直闷闷不乐,还曾在夜里偷偷落泪。搬家之后不仅要和一直照顾我的爷爷奶奶分开,还要告别小学里刚相处半年的同学和老师。那时父母怎么劝慰我,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树挪死人挪活」这几句话。
刚到市区时,我们借住在二伯家。二伯一家三口住在正房,我们家住在门房。即便是亲兄弟,做生意也难免产生龃龉,借住又平添了寄人篱下之感,久而久之越来越难相处。我一个小孩子都觉得不愉快,父母只会感受更深吧。住了大概一年多,为小事起了些争执,我们家就搬出去了。再过了一年多,两家就把车卖掉散伙了。
从二伯家搬出去后,开始了几年的租房生活。租的第一间房坐落在城市与乡村的交界处,窗外是一片宽阔的农田,越过农田可以望见我读的小学。一个院里两间房,房东住后院,我们住前院。那时我父亲常上夜班,白天睡觉,三口人住这种一室户很不方便。平时上学还好,周末在家时,为了不影响父亲休息,整天一点声音不能出,像是在练哑剧。我们家在这儿住了也就一年吧,印象不是很深,到现在还能记起来的只有几件小事。比如说,这家房东太太人很好,夏天里经常请我吃雪糕。再有,我曾经周末睡昏头,从下午睡到傍晚,醒来后误以为已经是第二天早上。
租的第二间房十分宽敞,比之前舒适多了。这回是独门独院,正房是一室一厅,有个小院,还有间门房,三口人住绰绰有余了。童年好多愉快的回忆,例如第一次看《灌篮高手》,第一次看金庸剧(古天乐、李若彤版的《神雕侠侣》),第一次去逛旧书摊,都是在这里发生的。
我们刚搬过去时还是夏天,等到冬天顿时画风一转,立即变成了最惨痛的租房回忆。原来正房的供暖有问题,冬天时我们只好去门房住,三口人挤在十平米的小屋。父亲上夜班的时候,白天还要门窗紧闭,拉起窗帘,屋里黑洞洞的。平时上学的时候还好,周末就很难熬了。有时我实在无处可去,只能呆在黑漆漆的房间里,我就把窗帘掀开一小角,借着微弱的光线读书。那时买书不易,我读书都很珍惜,舍不得太快读完。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当初蜷缩在窗边读书的情景。记得那时买过一本叫做《魔鬼出租车》的科幻短篇集,我原本每次只读一篇,有个周末实在太难过,就任性地一口气把后半本读完了,真是奢侈到心酸。好不容易熬过冬天,房东突然说不租了,我们只好搬家。
接下来租的房子是临时找的,条件不怎样,是只有二十来平米的一居室。印象很深的是漆成红色的木地板,这颜色感觉不像是普通住房,倒像是体操房。房东是个老太太,脸上有烧伤的疤痕,在小孩子眼里看起来很可怕,性格似乎倒还不错。在这里住的时间不长,天冷了就搬出去了。
再后面租的是一间耳房,面积也不大。好在院子很大,就我一个小朋友,可以随便玩耍。旁边一户人家是开铲车的,平时铲车就停在道边。一开始觉得巨大的铲车很帅气,可是后来常在早上被铲车发动的声音吵醒,柴油味更是可怕。
又过了不到一年,大概在我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们家终于买房子了。前后算下来,我小学六年里一共搬了六次家,几乎每年都要搬一次。因为学校调整合并的关系,从镇上搬到市里之后,我的小学校址也变了三次。这样一想,我的童年可以说是在搬迁中度过的。亏得是小城市,搬来搬去其实都没多远,但心态上始终免不了受影响。
这种童年时期受到的影响,直到现在仍可从我身上清晰辨认出来。比方说,我喜欢扔东西。有一种强迫行为叫囤积癖,不由自主地囤积物品,家里堆满毫无用处的东西。而我恰好是这种行为的反面,特别喜欢清理物品,每次扔掉东西都给我一种快感。我喜欢房间井井有条,清楚每件物品的摆放位置。抽屉、收纳盒、文件夹,每样都要有专门的用途,让我能立马知道里面装了什么。我喜欢控制物品的数量,恨不得全部家当都能塞进一只行李箱,长期不用的东西就送人或者扔掉。我从来不买纪念品,房间里几乎没有装饰品。这都是常常搬家所导致的习惯,因为这样一来就可以轻易搬迁、快速安顿。有朋友说我的房间太像旅馆了,真是一针见血的评价。

文章索引:迁徙 (一) (二) (三) (四) (五)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