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迁徙的人 (一)

曾听朋友讲起,他从小到大没搬过家,和街坊邻里的同龄人情同手足。我听过后很是感慨。自打懂事起,我们家就一直搬家,过去的邻居我连姓甚名谁都想不起来了。偶尔在夜深人静辗转难眠的时候,我会假想自己躺在当初睡过的另一张床上,甚至能清晰地记起房间的细节,过去的回忆也一点一滴地涌上来。
说起来很有趣,人的记忆是不由自主的,有些东西,比如应付考试的课本知识,拼命去记还是记不住;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说不清是什么缘故,却莫名其妙地在心里扎了根。当我整理过去的记忆时,像是看一部胡乱剪辑的影片,看不太明白拍摄者的主旨。尽管如此,一些片段还是深深打动我。人心真是奇怪又有趣。
我的老家在辽宁,是个典型的东北能源城市。我的祖辈父辈基本都在矿厂工作。小时候我们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在小镇上。家里一共四间房,一个小院。爷爷奶奶住一间,我和父母住一间,另外两间没人住,用作储物间。那时我正处于最无忧无虑的年纪,父母身上还有着年轻人的朝气,爷爷奶奶也身子硬朗。不知是不是记忆的美化,在我的印象里,那时一家五口其乐融融,每天都很快乐。有一个片段一直铭刻在我脑海里。那是在某个夏日午后,父亲和另外几个亲戚一起干活,大概是在修葺房屋吧。看着大人们忙忙碌碌,我好奇地东瞅瞅西看看,像调皮的小猫小狗一样跑来跑去。架梯子爬屋顶尤其令我感兴趣,我心里跃跃欲试很想爬梯子,但是又怕高。工作忙完已经临近傍晚,正是一天里最宜人的时候,凉风吹走了暑热和疲惫。适度的体力劳动既活动了身体,又带来完成事务的满足感。大人们挥洒汗水之后有说有笑,沉浸在愉悦的气氛中,这气氛把我也感染了。母亲用一口大铁锅炖了一锅菜,不过是茄子土豆之类,吃起来却格外美味。这样普普通通的一天,一直默默地、牢牢地占据了我记忆的一个角落,陪了我二十几年。
八岁那年,我父亲从矿上辞了职,到市区和我二伯合伙做起了出租车生意。二十年前个体营业还算是件稀罕事,事后想想,正是由此没受到下岗潮的冲击,家里无形中躲过了一劫。我在大姨家暂住了一段时间,随后被父母接到市区。我对搬家的事充满了不安和抗拒,住在大姨家时一直闷闷不乐,还曾在夜里偷偷落泪。搬家之后不仅要和一直照顾我的爷爷奶奶分开,还要告别小学里刚相处半年的同学和老师。那时父母怎么劝慰我,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树挪死人挪活」这几句话。
刚到市区时,我们借住在二伯家。二伯一家三口住在正房,我们家住在门房。即便是亲兄弟,做生意也难免产生龃龉,借住又平添了寄人篱下之感,久而久之越来越难相处。我一个小孩子都觉得不愉快,父母只会感受更深吧。住了大概一年多,为小事起了些争执,我们家就搬出去了。再过了一年多,两家就把车卖掉散伙了。
从二伯家搬出去后,开始了几年的租房生活。租的第一间房坐落在城市与乡村的交界处,窗外是一片宽阔的农田,越过农田可以望见我读的小学。一个院里两间房,房东住后院,我们住前院。那时我父亲常上夜班,白天睡觉,三口人住这种一室户很不方便。平时上学还好,周末在家时,为了不影响父亲休息,整天一点声音不能出,像是在练哑剧。我们家在这儿住了也就一年吧,印象不是很深,到现在还能记起来的只有几件小事。比如说,这家房东太太人很好,夏天里经常请我吃雪糕。再有,我曾经周末睡昏头,从下午睡到傍晚,醒来后误以为已经是第二天早上。
租的第二间房十分宽敞,比之前舒适多了。这回是独门独院,正房是一室一厅,有个小院,还有间门房,三口人住绰绰有余了。童年好多愉快的回忆,例如第一次看《灌篮高手》,第一次看金庸剧(古天乐、李若彤版的《神雕侠侣》),第一次去逛旧书摊,都是在这里发生的。
我们刚搬过去时还是夏天,等到冬天顿时画风一转,立即变成了最惨痛的租房回忆。原来正房的供暖有问题,冬天时我们只好去门房住,三口人挤在十平米的小屋。父亲上夜班的时候,白天还要门窗紧闭,拉起窗帘,屋里黑洞洞的。平时上学的时候还好,周末就很难熬了。有时我实在无处可去,只能呆在黑漆漆的房间里,我就把窗帘掀开一小角,借着微弱的光线读书。那时买书不易,我读书都很珍惜,舍不得太快读完。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当初蜷缩在窗边读书的情景。记得那时买过一本叫做《魔鬼出租车》的科幻短篇集,我原本每次只读一篇,有个周末实在太难过,就任性地一口气把后半本读完了,真是奢侈到心酸。好不容易熬过冬天,房东突然说不租了,我们只好搬家。
接下来租的房子是临时找的,条件不怎样,是只有二十来平米的一居室。印象很深的是漆成红色的木地板,这颜色感觉不像是普通住房,倒像是体操房。房东是个老太太,脸上有烧伤的疤痕,在小孩子眼里看起来很可怕,性格似乎倒还不错。在这里住的时间不长,天冷了就搬出去了。
再后面租的是一间耳房,面积也不大。好在院子很大,就我一个小朋友,可以随便玩耍。旁边一户人家是开铲车的,平时铲车就停在道边。一开始觉得巨大的铲车很帅气,可是后来常在早上被铲车发动的声音吵醒,柴油味更是可怕。
又过了不到一年,大概在我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们家终于买房子了。前后算下来,我小学六年里一共搬了六次家,几乎每年都要搬一次。因为学校调整合并的关系,从镇上搬到市里之后,我的小学校址也变了三次。这样一想,我的童年可以说是在搬迁中度过的。亏得是小城市,搬来搬去其实都没多远,但心态上始终免不了受影响。
这种童年时期受到的影响,直到现在仍可从我身上清晰辨认出来。比方说,我喜欢扔东西。有一种强迫行为叫囤积癖,不由自主地囤积物品,家里堆满毫无用处的东西。而我恰好是这种行为的反面,特别喜欢清理物品,每次扔掉东西都给我一种快感。我喜欢房间井井有条,清楚每件物品的摆放位置。抽屉、收纳盒、文件夹,每样都要有专门的用途,让我能立马知道里面装了什么。我喜欢控制物品的数量,恨不得全部家当都能塞进一只行李箱,长期不用的东西就送人或者扔掉。我从来不买纪念品,房间里几乎没有装饰品。这都是常常搬家所导致的习惯,因为这样一来就可以轻易搬迁、快速安顿。有朋友说我的房间太像旅馆了,真是一针见血的评价。

文章索引:迁徙 (一) (二) (三) (四) (五)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