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管中窥世

我向来对历史小有兴趣。在读史的时候,我往往发现,同一段历史,因为立场与角度的不同,观察出来的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作为历史的旁观者,我们俯瞰纵览,总是从全局出发,把纷扰世事都分析出个起因经过结果来。有时难免会「手里有个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用自己的一套理论来强行解释。而且能算作历史事件的,牵涉到的都是大人物,没看到哪部史书是为小人物编年纪传的。所以我会好奇,想跟亲历历史的小人物聊一聊,问问他是怎么想的。转念再一想,干嘛一说历史就想到希腊罗马、秦汉唐宋呢?我自己,当今世上的一个普通人,不就是亲历历史的小人物吗?于是乎,在这篇小文章里,我想聊聊自己是怎么看待自己所处的时代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只求真实诚恳。
回顾过往,我最庆幸的就是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全球各地的殖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这之前的世界实在太可怕了。我的亲人中有战争的亲历者,我从小受的教育也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所以我对战争还是心有余悸。比我年纪更小的下一辈人,因为离战争太遥远,恐怕不会有这么切实的感受了吧。没有稳定的社会,一切个人幸福的追求都无从谈起。真希望有生之年世界能一直和平下去。
可这世上是不存在永久的和平的,就在我安然闲适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某个角落正有人遭受战火煎熬,只是我看不到罢了。恐怖主义正是用最丑陋的方式让我看到世上的恶,原来人心中有这样的仇恨。2001年九一一事件发生时我还在上小学,即使年幼无知,也隐约发觉世界慢慢变了,这之后的恐怖事件就没有断过。我去法国留学后,感受就更强烈了。2015年年初的查理周刊事件、年底的巴黎恐怖袭击,2016年尼斯恐怖袭击,让我发觉仇恨与恐怖就在身边。现在小规模的恐怖袭击已经成为日常事件了,甚至成不了什么大新闻。尽管如此,我还是乐观的,这类暴力事件并不会干扰社会整体的发展。我认为加强管制治标不治本,解决仇恨根源才能彻底消灭恐怖主义。国家、民族、宗教、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成了我非常关心的一个课题,当今世界急需找到一条和平共处之路。
如果有一天人类灭亡,最可能的原因就是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环境保护是二十世纪的焦点,近几十年来更为迫切。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都是人类自己一手造成的。如果说这两者还是温水煮青蛙,一时半会儿看不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从雾霾这件事就能直接感受到环境破坏的恶果。最近十来年,中国的雾霾问题极其严重,很多城市已经看不到蓝天了,永远是灰蒙蒙的,出门就得戴口罩。
再有就是能源问题。我从小就反复听到石油还有若干年就会耗尽的传闻。就目前来看,真正能起到替代化石燃料作用的大概只有水能和核能。前者依赖水流,破坏生态,后者则有安全隐患。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人心惶惶,给核能发展造成很大冲击。当时国内谣传碘盐能防辐射,还造成了抢盐事件。虽然有安全上的顾虑,但是长久来看,估计核能还是大势所趋。
在科技方面,对普通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互联网的普及。在我看来,互联网是可以与造纸术、印刷术相比拟的伟大发明,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我小的时候连手机都没有普及开,还在用传呼机。现如今电脑、手机甚至眼镜、手表都可以连接网络,可以随时随地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交流。信息产业毋庸置疑是近二十年来最兴盛、最热门的行当。九十年代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互联网公司,谷歌、亚马逊等等成为了科技企业的巨头。苹果公司因为生产最受欢迎的互联网终端设备,即智能手机iPhone,一跃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我自己便是跟随大势,选择了几十年前闻所未闻、现在却供不应求的信息工程师职业,加入了信息科技的大军。
互联网让人能以快捷、低廉的方式获取信息,同时也造成了垃圾信息的泛滥和信息安全隐患。现在当真是娱乐至死的年代,比起用互联网获取知识,更多人是藉此关注名人的一举一动。在信息时代,所有事都容易被关注,也容易被遗忘。引导公众注意力成为了利益丰厚的产业。如何掌控信息,而不是被信息掌控,应该是所有现代人的必修课。
谈完了这些普遍话题,再说说中国特有的现象。最近三十年是中国崛起的时代,从封闭落后变为开放发达,正式转型为现代化国家。这期间让我印象最深的几个标志事件是: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1年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8年北京奥运会。现如今中国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的加工厂。我刚到法国时发现超市里的很多商品都标有中国制造,颇为感慨。
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也出现了众多社会问题。环境污染,高房价,食品安全,医患关系,应试教育,数不胜数。一些恶性事件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影响,甚至于使政府丧失了公信力。依照我的观察,这些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问题大致有三个根源:
第一是贫富差距。中国是变富了,但真正的财富只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中国各城市发展相差太大,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完全像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即便是在北上广深这些花团锦簇的国际大都市,上层与底层的差距也是惊心动魄的。高楼大厦耸立云霄,而那些修建高楼大厦的农民工却饥寒交迫,可能连应得的工资都拿不到。因为要争夺资源,所以要铁了心往大城市挤,大城市再糟糕总归对未来有个念想,小地方根本看不到未来。在这一过程中,就有了各种悲欢离合、人间惨剧。最可怜的就是留守儿童,中国有五分之一的儿童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和教育。
第二是法制不健全。在光鲜的表皮下,中国还是守旧落后的人情社会。立法不健全,执法不到位、不透明,充斥官僚腐败,老百姓不懂法也不信法。恶劣事件并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得不到正确合理的处理。因为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快捷,一桩案子很容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旦处理不当就使得人们更加丧失对法制的信心。
第三是与传统文化的割裂。经历过二十世纪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国人在文化上与过去几千年的传统割裂开来了。传统这东西好处坏处都有,在转折期免去过往的桎梏未必就是坏事。但是,人民总要有一套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样社会才有好的风气。中国人是世俗的,本来就不信宗教,再没有了对传统道德的敬畏,结果就是清一水的入世务实、争名逐利。假使整个民族都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没有牺牲小我为国为民的精神,将来如何不言而喻。
以上就是我对过去三十年社会各方面的一些看法。我自认是个小人物,未曾妄想能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只是随波逐流。不过,所谓社会,所谓人民,终究是一个个人。如果每个人都能施加自己那一点点微小的力量,最终就能推动历史的车轮。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