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欣赏马六甲这样的城市,游客需要有一些想象力。比如说这里最出名的景点荷兰红屋广场,那里的官邸、教堂、钟楼看起来都平平无奇,除了漆成红色以外实在没什么特点,我实在没法说这些建筑给我带来多少审美享受。再比如圣保罗教堂和圣地亚哥城门,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没什么好看的,而且也算不上多古老。假如把这些建筑移到欧洲去,恐怕都算不上什么景点。这些纯粹欧洲式的建筑,出现在东南亚的热带土地上,这种殖民文化造成的奇异错位感,大概才是最大的看点。 马六甲海峡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是东西方海运的生命线。这样极端重要的地理位置,导致马六甲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被多国轮番侵占。从十六世纪的葡萄牙人,到之后的荷兰人、英国人,再到二战时的日本人,殖民者轮番登场,直到1957年马来西亚才得以独立。 我在马六甲历史博物馆参观时,发现各国殖民者的策略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葡萄牙人采用粗暴的军事征服,推行同化政策,热衷于与当地人通婚;荷兰人是利益至上的商人,只关心做生意,追求贸易垄断;英国人是最精明的统治者,擅长利用当地已有的社会结构,借手代理人管辖殖民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殖民体系;日本人则是纯粹的掠夺剥削,其手法最为残酷和恶劣。 中国人自然都知道郑和,不过未必有多深的认知,大概只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上短短的介绍。我到了鸡场街,看见门口的告示牌,才知道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有五次都到了马六甲。这里有许许多多纪念郑和的遗址、博物馆和文化活动。中国人比欧洲人更早抵达马六甲,却不曾以武力侵犯,与欧洲殖民者的野蛮掠夺形成鲜明对比。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有二百多艘船,将近三万船员,耗资无可计数,到底有怎样的目的?虽然郑和下西洋带来朝贡和贸易利益,但和天文数字的成本比起来还是亏本买卖。郑和扫除海盗、扶持小国,短时间内建立了政治影响,但是明朝并没有长期经营,很快就被伊斯兰政权和欧洲殖民者取代了。这种远航探险始终违背中国封建王朝的传统国策,只是永乐帝个人的政治追求,难免昙花一现。 郑和下西洋开启了中国和马六甲的大规模贸易与移民,峇峇娘惹就是这些早期华人移民的后代。我一直觉得娘惹文化很奇妙,他们的服装、饮食、生活习惯都保留了中华特色,又融合了马来当地和西方殖民文化的风格,让我感觉似曾相识又别具一格,好像是平行世界的中国。马六甲的峇峇娘惹遗产博物馆是必游景点,由南洋富商的娘惹豪宅改造而成,看起来很有民国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