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25的博文

马来西亚之旅(六)槟城

  我早起乘火车从怡保去北海,然后乘渡轮前往乔治市。我好久没坐船了,上次还是在伊斯坦布尔,偶尔坐船也挺有意思的。不过当天阴云密布,海水看起来很浑浊,景色稍微差一些。 抵达乔治市时还不到酒店办理入住的时间,我就先去吃午餐。来马来西亚这么久,说实话我已经想换换口味,中午去吃了一家土耳其饭店,烤羊排很美味。马来西亚之所以是美食之国,不仅在于当地的美味,更在于它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可以轻松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因为地理位置接近,这里的泰国菜和印尼菜非常普及,随处可见。大概是因为中东游客和文化相似性,这里的中东菜也很流行。汉堡、意面、披萨这类西餐哪国都有,就更不必多说了。所以在这里吃东西选择很多,不会吃腻。 酒店给了我一个小惊喜,由于预订的房型已满,酒店免费帮我升级到了一个更豪华的房间。这套房间超过一百平米,有三间卧室,工作人员锁上了其中两间,其余空间都可以随意使用。阳台可以漂亮的海景,在海天交接处远远望见几个小岛。来到马来西亚后,我时不时会产生自己是个有钱人的错觉,这种错觉此刻格外强烈。 我在老城闲逛时,经常觉得景色似曾相识,仿佛马六甲和怡保的剪影在这里重叠。比如说这里的壁画,最有名的几幅跟怡保的壁画出自同一位画家之手,第二次见到就没那么印象深刻。每一处壁画都有游客聚集拍照,减少了自己寻找壁画的惊喜。再比如说在窄巷上悬挂五颜六色的雨伞,这种雨伞巷我在怡保同样见到过。这里华人社区的会所和公司(不是现代语境中的公司,而是宗祠的意思),我在马六甲也都见过相似的场所。因为一周前才去过马六甲娘惹博物馆,我就没去同样由娘惹旧宅改建而成的侨生博物馆。不过我倒是又找了一家娘惹餐馆,再一次品尝了娘惹菜。唯一让我觉得有些特别的是姓氏桥。福建人十九世纪下南洋到槟城,以捕鱼和海运为生。他们沿海搭建起高脚木屋,按照姓氏聚居,后来就成了姓周桥、姓林桥、姓陈桥等水上村落,迄今依然有人居住。 酒店里贴了害虫警告,提醒住客当心查理蚂蚁。我一开始没当回事,没想到晚上真在洗手间见到了这种「蚂蚁」。这种虫子其实不是蚂蚁,而是隐翅虫,虽然不会主动攻击人,但是如果接触到它体内的毒液会导致严重的皮炎。后来在露天泳池我又看到了好几只。我学了乖,门窗紧闭,晚上开灯前也先拉好窗帘,避免灯光吸引它们。 隔天我起了个大早,准备搭乘缆车去升旗山。然而,刚到山脚就看到了缆车停运的通知,正好赶上为期一周的维修。我询问工作人员...

马来西亚之旅(五)金马伦高原

  正如前文所说,马来西亚是一个不适合步行的国家,我出门主要靠网约车。但金马伦高原位置偏远,网约车可遇不可求,当地人大多自驾前往。我原本计划在这里住两天,考虑到交通不便,最后改为住在怡保,然后包车一日游。 这天的行程排得很满,我早上七点就出发了。司机是位年近五十的怡保人,也兼任向导。他做这行大半辈子了,手下还有两个司机,儿子也子承父业。司机很健谈,一路上问我们来马来西亚去了哪里、在怡保玩了什么。他提到怡保美食时赞不绝口,特别推荐白咖啡配加央酱三明治,说是人间美味。 从怡保到金马伦要两个小时车程。一路上,先是群山环绕,随后沿着新修的山路蜿蜒向上,司机说这条路比旧路安全不少。路上经过雨林,司机介绍说可以徒步。我们还经过了金马伦打工者聚居的村落,远远就望见一座印度庙。 因为起得早,我在车上迷迷糊糊半梦半醒。两个小时转眼就过去了,我们到了山坡上的一处茶田。放眼望去,绿色的茶田覆盖了漫山遍野,一望无际。茶田被均匀地分割成一个个横竖相间的方格,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出发前我虽然看过金马伦高原的茶田图片,但亲身体验的意义就在于此,这种感受无法被图片取代。 金马伦的美不仅在于自然环境,更在于它与马来西亚其他地方形成的鲜明反差。马来西亚是一个湿热的国家,在这里待了一周,我已经习惯了酷热,突然来到金马伦高原,气候立即变得凉爽起来。金马伦是避暑胜地,属于高地气候,常年气温只有二十度左右。我只穿了夏天的短裤,早上甚至感觉有点凉飕飕。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凉爽的气候让我精神为之一振。之前的行程都在城市里,突然来到美丽的大自然,身心都感到放松和愉快。 我虽然不懂茶,但到了这里也产生了兴趣,于是在网上查询了适合茶叶种植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茶叶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气温不宜过高或过低;对降水需求很大,但要求分布均匀;土壤要排水好,避免根部积水腐烂。此外,茶树喜欢高湿度,不喜欢强烈阳光直射,而昼夜温差大则有利于积累茶叶风味。综合以上因素,著名的茶叶产地大多位于云雾缭绕的高海拔山区,金马伦高原正是绝佳的地理位置。英国人很早就发现了这里适合种植温带作物,并将这里打造成了茶叶、蔬果产地以及避暑胜地。 金马伦高原有多处茶园,其中最有名的是宝乐(BOH)。它始建于英国殖民时期,是马来西亚最大的茶叶生产商。有趣的是,这个名字竟然源自闽南语的「武夷(Bohea)」,而Bohea在英语里也正是武夷岩茶的译名。...

谈大卫·林奇

  上周末,我又一次被大卫·林奇的电影《内陆帝国》折磨了一番。看完后,我不确定自己看懂了多少,说不清它是不是一部好电影,甚至连自己的感受都无法言说。这种困惑的观影经历几乎每次都重演。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林奇,至少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喜欢,但奇怪的是,我却已经看完了他所有的电影和三季《双峰》。这让我不禁追问:林奇的魅力到底何在?为什么在体会到困惑、压抑、甚至恐怖后,我依然被他的作品深深吸引? 我觉得林奇的第一个长处是他的独特性。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我已经看过上千部电影,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看一部标准工业化的电影,比如漫威超级英雄片,我几乎感受不到任何情绪波动。但林奇的电影是个人化的,纯粹是他个人审美的投射。每次看他的作品,都能给我提供一种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未必是令人愉快的,但总是像一个烙印般留在脑海里。在媒体爆炸的时代,如果只是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又有什么必要被创作出来呢?我认为原创是艺术最重要的特质。 然而,仅仅是独特还不足以吸引人。这世界上有无数小众实验影片,远比林奇的电影更疯狂,我却没耐心去看。林奇的第二个长处是,无论他的主题和风格多么另类,总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外壳。看他的作品,我从来不会感到沉闷。他的主要作品几乎都有强烈的悬疑元素,能激起观众的好奇心。比如在《妖夜荒踪》的开头,主角收到奇怪的录像带,里面竟然是他家里的影像,观众自然会好奇:这录像带是谁录的?带着什么目的?而且,林奇在视觉和音效上都是大师,总有几个镜头让人难以忘怀,比如《穆赫兰道》中那段剧院听歌的戏,或者《我心狂野》里劳拉·邓恩和尼古拉斯·凯奇在路上狂舞的片段。即便抛开上下文,单凭这些镜头本身,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聊到林奇,就无法避开「看不懂」这个房中的大象。大多数观众所说的「看懂」,意味着能理解导演的意图、理清故事脉络、明白人物动机。但在林奇的电影里,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拿《内陆帝国》来说,片中充斥着意味不明的镜头:那些兔子、跳舞的妓女,它们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林奇本人也从不解释他的作品,我想也没有人能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解答。 我认为,要欣赏林奇的电影,观众需要做出妥协:放弃对每一个镜头进行清晰的理性解释。其实,不只是林奇,要欣赏很多艺术,有时就需要暂时抛开逻辑思考。艺术是非理性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一句诗、每一笔画、每一个音符都能用理性来解释。就像读...

马来西亚之旅(四)怡保

  如果说马六甲的景点让我感觉平平无奇,怡保则让我纳闷:咦?这也算一个景点? 我是乘火车去的怡保,怡保火车站据说是「怡保的泰姬陵」。这种称号看似赞扬,其实非常掉价。何况它甚至不敢自称「马来西亚的泰姬陵」,只说是「怡保的」,含金量自然更低。除了同样是左右对称的白色建筑,并且混合了英国和亚洲的建筑风格,这个火车站与泰姬陵并没有太多相似之处。如果只是闲逛时碰巧见到,我也许会觉得惊艳,可是当成景点来审视就差了些意思。我猜多数人都是同样的想法吧,晚上我在怡保散步时,车站广场几乎看不到游客的踪迹,只遇到一对印度新人在拍婚纱照。 怡保有名的二奶巷也让我大失所望,巷子很窄很短,里面都是小卖店和小吃店,卖的东西与所有游客区的商业街一模一样。 这里有名的壁画,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居然是当地政府邀请立陶宛艺术家画的,距今不过十来年。这些壁画很生活化,看了让人会心一笑,但也不至于值得大老远跑过去专门看一眼。 我觉得怡保的魅力并不在哪一处具体的景点,而是整体上的怀旧氛围。怡保是因为采矿而在十九世纪末急速发展出来的城市,曾经是繁荣的「锡都」,可是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锡价下降和矿场关闭,怡保又匆匆走向衰落。在怡保的新场街随处可以见到这种大起大落留下的岁月痕迹,一排排废弃的中式风格老建筑墙壁斑驳、招牌褪色,只有楼下还在卖河粉和豆花。我好奇这些旧楼是如何在怡保转型为旅游城市后,逃过翻修与拆除而得以保留。大概是因为产权复杂,当年的房主早就不知道去了哪里,没法轻易处理,政府也不愿花这么一大笔费用。究其根本,还是怡保没有了当年的繁华。我在十字街头看见一栋气派的三层建筑,楼顶上写着「东亚旅店天台花园」,据说曾经是怡保最豪华的高级旅店,在抗日期间曾是谍报场所,不知上演过多少故事;可是荒废了半个世纪之后,当年的风采早已成了梦幻泡影。要是想看当年的旧南洋、旧香港,怡保仿佛是座天然的博物馆。 怡保的山洞是另一特色。怡保被石灰岩山峰环绕,在千百万年的雨水冲刷下,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溶洞和隧道。受时间限制,我只去了相邻的三宝洞和南天洞。虽然一个是佛寺一个是道观,但是风格相似,将人工建筑与天然的石灰岩洞相结合。洞门前有池塘,有亭台,有假山,反映了中国园林的风格。洞外池塘里有锦鲤,三宝洞庭院内还有个龟池。假山上有许多精致迷你的人物和建筑雕塑,要仔细看才能全都找出来。寺庙内有众多神佛的画像和雕塑,除了常见的那...

马来西亚之旅(三)马六甲

  要欣赏马六甲这样的城市,游客需要有一些想象力。比如说这里最出名的景点荷兰红屋广场,那里的官邸、教堂、钟楼看起来都平平无奇,除了漆成红色以外实在没什么特点,我实在没法说这些建筑给我带来多少审美享受。再比如圣保罗教堂和圣地亚哥城门,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没什么好看的,而且也算不上多古老。假如把这些建筑移到欧洲去,恐怕都算不上什么景点。这些纯粹欧洲式的建筑,出现在东南亚的热带土地上,这种殖民文化造成的奇异错位感,大概才是最大的看点。 马六甲海峡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是东西方海运的生命线。这样极端重要的地理位置,导致马六甲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被多国轮番侵占。从十六世纪的葡萄牙人,到之后的荷兰人、英国人,再到二战时的日本人,殖民者轮番登场,直到1957年马来西亚才得以独立。 我在马六甲历史博物馆参观时,发现各国殖民者的策略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葡萄牙人采用粗暴的军事征服,推行同化政策,热衷于与当地人通婚;荷兰人是利益至上的商人,只关心做生意,追求贸易垄断;英国人是最精明的统治者,擅长利用当地已有的社会结构,借手代理人管辖殖民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殖民体系;日本人则是纯粹的掠夺剥削,其手法最为残酷和恶劣。 中国人自然都知道郑和,不过未必有多深的认知,大概只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上短短的介绍。我到了鸡场街,看见门口的告示牌,才知道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有五次都到了马六甲。这里有许许多多纪念郑和的遗址、博物馆和文化活动。中国人比欧洲人更早抵达马六甲,却不曾以武力侵犯,与欧洲殖民者的野蛮掠夺形成鲜明对比。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有二百多艘船,将近三万船员,耗资无可计数,到底有怎样的目的?虽然郑和下西洋带来朝贡和贸易利益,但和天文数字的成本比起来还是亏本买卖。郑和扫除海盗、扶持小国,短时间内建立了政治影响,但是明朝并没有长期经营,很快就被伊斯兰政权和欧洲殖民者取代了。这种远航探险始终违背中国封建王朝的传统国策,只是永乐帝个人的政治追求,难免昙花一现。 郑和下西洋开启了中国和马六甲的大规模贸易与移民,峇峇娘惹就是这些早期华人移民的后代。我一直觉得娘惹文化很奇妙,他们的服装、饮食、生活习惯都保留了中华特色,又融合了马来当地和西方殖民文化的风格,让我感觉似曾相识又别具一格,好像是平行世界的中国。马六甲的峇峇娘惹遗产博物馆是必游景点,由南洋富商的娘惹豪宅改造而成,看起来很有民国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