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马来西亚之旅(六)槟城

 

我早起乘火车从怡保去北海,然后乘渡轮前往乔治市。我好久没坐船了,上次还是在伊斯坦布尔,偶尔坐船也挺有意思的。不过当天阴云密布,海水看起来很浑浊,景色稍微差一些。

抵达乔治市时还不到酒店办理入住的时间,我就先去吃午餐。来马来西亚这么久,说实话我已经想换换口味,中午去吃了一家土耳其饭店,烤羊排很美味。马来西亚之所以是美食之国,不仅在于当地的美味,更在于它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可以轻松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因为地理位置接近,这里的泰国菜和印尼菜非常普及,随处可见。大概是因为中东游客和文化相似性,这里的中东菜也很流行。汉堡、意面、披萨这类西餐哪国都有,就更不必多说了。所以在这里吃东西选择很多,不会吃腻。

酒店给了我一个小惊喜,由于预订的房型已满,酒店免费帮我升级到了一个更豪华的房间。这套房间超过一百平米,有三间卧室,工作人员锁上了其中两间,其余空间都可以随意使用。阳台可以漂亮的海景,在海天交接处远远望见几个小岛。来到马来西亚后,我时不时会产生自己是个有钱人的错觉,这种错觉此刻格外强烈。

我在老城闲逛时,经常觉得景色似曾相识,仿佛马六甲和怡保的剪影在这里重叠。比如说这里的壁画,最有名的几幅跟怡保的壁画出自同一位画家之手,第二次见到就没那么印象深刻。每一处壁画都有游客聚集拍照,减少了自己寻找壁画的惊喜。再比如说在窄巷上悬挂五颜六色的雨伞,这种雨伞巷我在怡保同样见到过。这里华人社区的会所和公司(不是现代语境中的公司,而是宗祠的意思),我在马六甲也都见过相似的场所。因为一周前才去过马六甲娘惹博物馆,我就没去同样由娘惹旧宅改建而成的侨生博物馆。不过我倒是又找了一家娘惹餐馆,再一次品尝了娘惹菜。唯一让我觉得有些特别的是姓氏桥。福建人十九世纪下南洋到槟城,以捕鱼和海运为生。他们沿海搭建起高脚木屋,按照姓氏聚居,后来就成了姓周桥、姓林桥、姓陈桥等水上村落,迄今依然有人居住。




酒店里贴了害虫警告,提醒住客当心查理蚂蚁。我一开始没当回事,没想到晚上真在洗手间见到了这种「蚂蚁」。这种虫子其实不是蚂蚁,而是隐翅虫,虽然不会主动攻击人,但是如果接触到它体内的毒液会导致严重的皮炎。后来在露天泳池我又看到了好几只。我学了乖,门窗紧闭,晚上开灯前也先拉好窗帘,避免灯光吸引它们。

隔天我起了个大早,准备搭乘缆车去升旗山。然而,刚到山脚就看到了缆车停运的通知,正好赶上为期一周的维修。我询问工作人员是否可以步行上山,得知步行上山要三个小时,而且山顶的所有店铺也都因缆车停运而关门了,只好打消了念头。旅行中难免有些意外,我既来之则安之,随后步行前往鹤山极乐寺,一路上走走停停,看见寺庙就逛一逛,看到街边小吃就买一份,走到鹤山已经是中午了。在登山之前,我在山脚下吃了亚依淡巴刹叻沙,味道浓郁,酸辣融合,在炎热天气来一份很开胃。

我在马来西亚去过许多寺庙,没有一处能与极乐寺相比。极乐寺依山而建,规模庞大,殿寺重重叠叠,又有中式的传统园林。我并没有参观得特别仔细,饶是如此也足足走了三个小时。

为了节省体力,我反向规划了路线:先乘车直达山顶的观音道场,然后再步行下山。极乐寺的观音像有三十米高,用了二十八年建成,不仅造型巨大而且细节丰富,遮盖观音的八角亭也满是刻字与浮雕,值得细细观赏。周围还有哼哈二将、麒麟、白象等数量众多的雕塑。这里是鹤山之巅,可以俯瞰全城,弥补了我没能登上升旗山的遗憾。

下山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佛殿宝塔,只记几处印象深刻的。万佛宝塔融合了中国、泰国、缅甸三国的建筑风格,底部数层是中式,中间是泰式,顶部是缅式,塔前牌楼上有慈禧的题字「海天佛地」。此塔尚未修完,塔内光秃秃的,这里的僧人费了好多唇舌劝我捐款,我说自己并非佛教徒,但对方仍旧坚持,真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佛度五比丘园是优美的传统园林,周围的山石上有许多清末民初名人题字,包括康有为的「勿忘故国」。我去放生池看乌龟,没想到在附近隐蔽的墙角看到了一米长的巨蜥,虽然看上去很可怕,但是听说这种巨蜥很害羞,并不伤人。寺内数处可以领取免费的佛书,我本来想挑几本好好读一读,可惜几乎都是些面向普罗大众的宣传读物,还混了一些像是「美国承认化疗后癌细胞加速扩散」「致命的酸性腐败便」这种莫名其妙的书。



如果槟城是我来马来西亚的第一站,我肯定会把行程排得满满的。可是离家将近两周后,我已经感到有些倦怠,没兴致去逛什么博物馆和植物园了。在槟城的最后一天,我决定睡个懒觉,直到快中午才出门。我到「文青区」闲逛,先是去了家中文书店买了两本书,然后又去手工作坊转了转。下午我去了购物中心,买了些衣服和纪念品。最后回酒店吃吃零食看看电视,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我觉得长途旅行一定要有这样的休息日,否则旅行过后反而更累,一点都没有假期的感觉。

如果要我在马来西亚选一个最爱,那非槟城莫属。在我看来,槟城乔治市汇集了我去过的其它城市的优点。和吉隆坡一样,这里是高度城市化的都会,交通便利,设施齐全,方便外国游客;和马六甲一样,这里是历史名城,有独特的建筑景观,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和怡保一样,这里华人居民比例高,美食和风俗让中国人感到亲切;自然风光虽然没有金马伦高原和兰卡威那么突出,但同样有山有水,可以感受自然。正是因为集众多优点于一身,我明明是第一次来,却有一种故地重游的熟悉感。这次因为把槟城安排到旅程的后段,并没有大玩特玩,我有兴趣以后再来。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