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马来西亚之旅(四)怡保

 

如果说马六甲的景点让我感觉平平无奇,怡保则让我纳闷:咦?这也算一个景点?

我是乘火车去的怡保,怡保火车站据说是「怡保的泰姬陵」。这种称号看似赞扬,其实非常掉价。何况它甚至不敢自称「马来西亚的泰姬陵」,只说是「怡保的」,含金量自然更低。除了同样是左右对称的白色建筑,并且混合了英国和亚洲的建筑风格,这个火车站与泰姬陵并没有太多相似之处。如果只是闲逛时碰巧见到,我也许会觉得惊艳,可是当成景点来审视就差了些意思。我猜多数人都是同样的想法吧,晚上我在怡保散步时,车站广场几乎看不到游客的踪迹,只遇到一对印度新人在拍婚纱照。



怡保有名的二奶巷也让我大失所望,巷子很窄很短,里面都是小卖店和小吃店,卖的东西与所有游客区的商业街一模一样。

这里有名的壁画,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居然是当地政府邀请立陶宛艺术家画的,距今不过十来年。这些壁画很生活化,看了让人会心一笑,但也不至于值得大老远跑过去专门看一眼。

我觉得怡保的魅力并不在哪一处具体的景点,而是整体上的怀旧氛围。怡保是因为采矿而在十九世纪末急速发展出来的城市,曾经是繁荣的「锡都」,可是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锡价下降和矿场关闭,怡保又匆匆走向衰落。在怡保的新场街随处可以见到这种大起大落留下的岁月痕迹,一排排废弃的中式风格老建筑墙壁斑驳、招牌褪色,只有楼下还在卖河粉和豆花。我好奇这些旧楼是如何在怡保转型为旅游城市后,逃过翻修与拆除而得以保留。大概是因为产权复杂,当年的房主早就不知道去了哪里,没法轻易处理,政府也不愿花这么一大笔费用。究其根本,还是怡保没有了当年的繁华。我在十字街头看见一栋气派的三层建筑,楼顶上写着「东亚旅店天台花园」,据说曾经是怡保最豪华的高级旅店,在抗日期间曾是谍报场所,不知上演过多少故事;可是荒废了半个世纪之后,当年的风采早已成了梦幻泡影。要是想看当年的旧南洋、旧香港,怡保仿佛是座天然的博物馆。



怡保的山洞是另一特色。怡保被石灰岩山峰环绕,在千百万年的雨水冲刷下,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溶洞和隧道。受时间限制,我只去了相邻的三宝洞和南天洞。虽然一个是佛寺一个是道观,但是风格相似,将人工建筑与天然的石灰岩洞相结合。洞门前有池塘,有亭台,有假山,反映了中国园林的风格。洞外池塘里有锦鲤,三宝洞庭院内还有个龟池。假山上有许多精致迷你的人物和建筑雕塑,要仔细看才能全都找出来。寺庙内有众多神佛的画像和雕塑,除了常见的那些甚至还包括了孙悟空和十殿阎王。有趣的是我看到了一个牌子写着不要私自把神像摆放进来,这真反映了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色,移民把自己信仰的神也带了过来。



怡保以美食著称,然而我此行却未能尽兴。

首要的原因是口味不合。怡保的华人以广东人居多,美食都偏粤菜风格,讲究食物原味,所谓鸡有鸡味鱼有鱼味。但对于吃惯了重口味美食的我来说有些无所适从。比如说怡保最有名的芽菜鸡,就是一盘白切鸡,一盘开水汆熟的豆芽菜,一碗清汤河粉,清淡到几乎没有什么调味,吃得我一脸茫然。再比如说这里有名的肠粉和豆花,虽然味道不差,但对我来说不过是早餐小吃,吃完了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怡保白咖啡很好喝,可是加了炼乳偏甜,我喝咖啡习惯只加鲜奶不加糖。总之每一样都偏离了我的喜好。

第二个原因是网红店。怡保不大,游客爱去的饭店集中在几条街上,每一家都大排长龙。也许是因为不愁顾客吧,服务员一脸不耐烦,环境嘈杂到让人无法好好享受一餐。粤菜手法简单讲究原味,好吃与否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和厨师的用心,而这些网红店在这两方面显然都不到位。

想要避开网红店,找一家地道好吃的饭店,实在不是件容易事。我在网上查找饭店推荐,总看到有人评论说甲店本地人从来不去吃;接下来又有人说乙店只有游客才去,丙店才好;然后又看到评论说丙店过去不错,可是现在游客多了,也变差了;最后看到丁店才算是当地人私藏的好店,可是关门了。我作为一个普通游客,只在怡保逗留两天,除去交通只剩下一天半,哪有时间精力去研究呢?而这背后似乎存在一个无法解开的悖论:当一个好店被游客发现,它便不再是「地道」的了。对于只逗留一两天、只想简单吃一顿的游客来说,这种辛苦的寻寻觅觅实在是一种负担。

如果真有怡保人读到这篇游记,并觉得我错怪了怡保美食,请体谅一个在炎炎烈日中迷失于异国他乡的无知游客的难处。或许,怡保真正的美味,只存在于那些无名小巷里,是仅供本地人享用的熟悉味道,而不属于我这样的匆匆过客。

不过我在怡保还是留下了一些有趣的回忆。一家客家菜饭店装修很特别,好似传统婚礼的新房,到处是大红的装饰,老板娘也很亲切。而且我惊讶地发现,如果对方咬字清楚,我能听懂七八成的粤语,这些年的香港电影和TVB电视剧真的没白看。



写到最后,我到底认不认为怡保值得一游呢?我想如果时间充足,还是可以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但是一地有一地的风格,不要拿来与其它热门的旅游城市相比较,适当把期待降低一些为好。也许广东游客会觉得这里很亲切(不过反过来想,广东人大概不愿意大老远出趟国却去了个小广东吧)。而且怡保与我的下一站非常近,方便安排一日游,那就是金马伦高原。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