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谈大卫·林奇

 



上周末,我又一次被大卫·林奇的电影《内陆帝国》折磨了一番。看完后,我不确定自己看懂了多少,说不清它是不是一部好电影,甚至连自己的感受都无法言说。这种困惑的观影经历几乎每次都重演。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林奇,至少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喜欢,但奇怪的是,我却已经看完了他所有的电影和三季《双峰》。这让我不禁追问:林奇的魅力到底何在?为什么在体会到困惑、压抑、甚至恐怖后,我依然被他的作品深深吸引?

我觉得林奇的第一个长处是他的独特性。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我已经看过上千部电影,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看一部标准工业化的电影,比如漫威超级英雄片,我几乎感受不到任何情绪波动。但林奇的电影是个人化的,纯粹是他个人审美的投射。每次看他的作品,都能给我提供一种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未必是令人愉快的,但总是像一个烙印般留在脑海里。在媒体爆炸的时代,如果只是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又有什么必要被创作出来呢?我认为原创是艺术最重要的特质。

然而,仅仅是独特还不足以吸引人。这世界上有无数小众实验影片,远比林奇的电影更疯狂,我却没耐心去看。林奇的第二个长处是,无论他的主题和风格多么另类,总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外壳。看他的作品,我从来不会感到沉闷。他的主要作品几乎都有强烈的悬疑元素,能激起观众的好奇心。比如在《妖夜荒踪》的开头,主角收到奇怪的录像带,里面竟然是他家里的影像,观众自然会好奇:这录像带是谁录的?带着什么目的?而且,林奇在视觉和音效上都是大师,总有几个镜头让人难以忘怀,比如《穆赫兰道》中那段剧院听歌的戏,或者《我心狂野》里劳拉·邓恩和尼古拉斯·凯奇在路上狂舞的片段。即便抛开上下文,单凭这些镜头本身,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聊到林奇,就无法避开「看不懂」这个房中的大象。大多数观众所说的「看懂」,意味着能理解导演的意图、理清故事脉络、明白人物动机。但在林奇的电影里,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拿《内陆帝国》来说,片中充斥着意味不明的镜头:那些兔子、跳舞的妓女,它们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林奇本人也从不解释他的作品,我想也没有人能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解答。

我认为,要欣赏林奇的电影,观众需要做出妥协:放弃对每一个镜头进行清晰的理性解释。其实,不只是林奇,要欣赏很多艺术,有时就需要暂时抛开逻辑思考。艺术是非理性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一句诗、每一笔画、每一个音符都能用理性来解释。就像读卡夫卡的小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变形记》里的主角会变成甲虫,但我能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业社会里的异化;我无法解释《城堡》里那些诡异的人物和情节,但我能感受到书中强权与官僚的荒谬。同样地,我无法理解林奇电影中的所有情节,但总能体会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虽然放弃对每一个细节的分析,但我们依然可以有一个整体上的理解。有一些主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潜藏在貌似平静生活中的邪恶(《蓝丝绒》里捡到的耳朵、《双峰》里劳拉被杀),尤其是女性遭受到的暴力折磨和性剥削。林奇还经常用超现实的具象化人物来代表邪恶,这唤醒了我对人性黑暗面的恐惧。

他的象征手法有时非常工整,简直像是在照搬心理学理论。林奇的作品,除了少数写实作品,几乎都可以概括为一个梦。这个梦」并非字面意义上的,而是用影像展示出来的潜意识。例如,《穆赫兰道》的叙事结构清晰地分为梦境和现实两段,重看时比对细节就能发现女主角的心理投射:她在现实中是个不成功的演员,在梦里却大获成功;她在现实中被女友抛弃,在梦中女友却成了需要她保护的弱女子。我对《内陆帝国》的理解同样是出轨后被罪恶感折磨的一场噩梦。观看《内陆帝国》的三个小时,就像逐渐沉睡一样,从一开始还算清醒、带着些逻辑的浅层梦,一直到最后完全混乱、人物身份颠倒。林奇喜欢让一个演员扮演不同角色,或者用不同演员扮演同一个角色,就像梦境和艺术创作中,一个人会投射到不同的角色身上。

艺术创作的成功绝不仅仅依赖于一个「好」的主题。对艺术品的评价最终要落在实处。林奇的好处很难用文字描述,因为他是一个影像魔术师,能把无法形容的梦境变成电影。他渲染气氛的技巧无比高明,能把白天里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常场景变得令人恐惧,比如《穆赫兰道》中那段非常吓人的餐厅场景。但林奇有时也是温柔的,他的电影里有最感人的音乐,比如《内陆帝国》中女主角战胜心魔后的那段情节。他非常懂得如何调动观众的情绪。

如果你没有看过林奇的电影,我强烈推荐你尝试一下,不妨从《穆赫兰道》或《蓝丝绒》开始。你不一定会喜欢,但一定会获得一段难忘的观影经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小说】决心(五)(全文完)

  莉亚沉吟了一会儿,随后开始讲她过去和安托万的事。玲知道莉亚完全没必要趟这趟浑水,莉亚这么做是出于对玲的同情,大概是同病相怜吧。 莉亚和安托万是大学同学,他们在学生时代谈恋爱,大学毕业后就同居了。同居大半年后,有一天安托万突然不见了,好久没回家。莉亚跟安托万的母亲通电话,才知道自己被抛弃了,安托万和别的女孩在一起了。莉亚一开始最主要感觉还不是伤心或者愤怒,而是迷惑不解。他们谈了几年恋爱,关系一直很稳定,安托万走之前也没跟莉亚争吵过。他这次出走肯定酝酿很久了,他当初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莉亚一起生活的呢?过了三个月,安托万和另外那个女孩分手了,又想要跟莉亚复合。莉亚挣扎一段时间后同意了。 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莉亚不会跟安托万复合。但当年莉亚太年轻,这是她的第一段长期恋爱,她太缺乏经验。即便被伤害了,她依然留恋这段感情,所以才轻易原谅了安托万。她相信了安托万的说辞,相信他只是年轻不懂事,没准备好面对成熟的恋情,太早同居让他不知所措,所以他一时冲动犯下了错误。 后来他们结婚了,有了斯万。安托万是个尽责的父亲,把斯万照顾的很好。在莉亚看来,当初被抛弃只是爱情路上的一段小挫折,他们会永远在一起。没想到在斯万五岁时,莉亚发现安托万出轨了,他在出差时跟年轻女同事发生了关系。之后是漫长又折磨人的哭闹、争吵、婚姻咨询、离婚、财产分割、抚养协议,莉亚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心累。 这么多年过去,莉亚已经放下了过往的恩怨。她很高兴安托万和玲在一起,她一度以为安托万终于成熟了。可惜很显然,他并没有。 听了莉亚的故事,玲受了沉重的一击。原来安托万是个惯犯。 莉亚和玲一起探讨安托万的性格。对莉亚来说,要抨击安托万是很容易的,但她不想将他简单地归类为坏人。莉亚曾经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安托万的动机,因为安托万给不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来。他当初并不想离婚,他说依然爱莉亚,但终究还是出轨了。他背叛玲,同样也只是给出一些泛泛的理由。莉亚觉得,说到底,一个人出轨的理由有两个:他想这么做,他允许自己这么做。 他想这么做,因为他追求即时的满足、短暂的快感。他的心里有一个洞,这个洞永远都填不满。莉亚相信他当初并不想离婚,他现在也不想跟玲分手。一夜情、网络交友、色情网站提供的都是肤浅的性刺激,他不是要寻找一个新情人来取代旧伴侣。他是一个聪明的人,当他理性思考时,他知道合理、有利的选择是维持一段持久的关系。但他并不总是理...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