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欣赏马六甲这样的城市,游客需要有一些想象力。比如说这里最出名的景点荷兰红屋广场,那里的官邸、教堂、钟楼看起来都平平无奇,除了漆成红色以外实在没什么特点,我实在没法说这些建筑给我带来多少审美享受。再比如圣保罗教堂和圣地亚哥城门,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没什么好看的,而且也算不上多古老。假如把这些建筑移到欧洲去,恐怕都算不上什么景点。这些纯粹欧洲式的建筑,出现在东南亚的热带土地上,这种殖民文化造成的奇异错位感,大概才是最大的看点。
马六甲海峡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是东西方海运的生命线。这样极端重要的地理位置,导致马六甲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被多国轮番侵占。从十六世纪的葡萄牙人,到之后的荷兰人、英国人,再到二战时的日本人,殖民者轮番登场,直到1957年马来西亚才得以独立。
我在马六甲历史博物馆参观时,发现各国殖民者的策略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葡萄牙人采用粗暴的军事征服,推行同化政策,热衷于与当地人通婚;荷兰人是利益至上的商人,只关心做生意,追求贸易垄断;英国人是最精明的统治者,擅长利用当地已有的社会结构,借手代理人管辖殖民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殖民体系;日本人则是纯粹的掠夺剥削,其手法最为残酷和恶劣。
中国人自然都知道郑和,不过未必有多深的认知,大概只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上短短的介绍。我到了鸡场街,看见门口的告示牌,才知道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有五次都到了马六甲。这里有许许多多纪念郑和的遗址、博物馆和文化活动。中国人比欧洲人更早抵达马六甲,却不曾以武力侵犯,与欧洲殖民者的野蛮掠夺形成鲜明对比。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有二百多艘船,将近三万船员,耗资无可计数,到底有怎样的目的?虽然郑和下西洋带来朝贡和贸易利益,但和天文数字的成本比起来还是亏本买卖。郑和扫除海盗、扶持小国,短时间内建立了政治影响,但是明朝并没有长期经营,很快就被伊斯兰政权和欧洲殖民者取代了。这种远航探险始终违背中国封建王朝的传统国策,只是永乐帝个人的政治追求,难免昙花一现。
郑和下西洋开启了中国和马六甲的大规模贸易与移民,峇峇娘惹就是这些早期华人移民的后代。我一直觉得娘惹文化很奇妙,他们的服装、饮食、生活习惯都保留了中华特色,又融合了马来当地和西方殖民文化的风格,让我感觉似曾相识又别具一格,好像是平行世界的中国。马六甲的峇峇娘惹遗产博物馆是必游景点,由南洋富商的娘惹豪宅改造而成,看起来很有民国风格,既老派又洋气。马六甲有许多租借娘惹服饰的店铺,总能见到女游客穿着漂亮的传统服饰四处打卡拍照。不过我发现穿娘惹服饰去遗产博物馆要多缴费,后来猜想这或许是为了保护老宅文物,或是出于商业模式的考量,但总觉得有些匪夷所思。我去了娘惹餐馆,最喜欢的倒不是传统娘惹菜,而是一道碳烤五花肉,火候掌握的特别好,居然吃出了烤鹅肝的味道,同时搭配了解腻的酸甜酱汁。店里的马六甲椰糖奶茶也很好喝。
既然提到了饮食就多聊几句。六月是榴莲季的开始,来马来西亚当然要吃榴莲。我在吉隆坡忙着逛景点,来到马六甲才第一次吃到了榴莲。榴莲品种繁多,我吃到了顶级的黑刺榴莲,味道相当好。人们对榴莲的态度往往很极端,要么爱得要死要么恨得要死。我则很中庸,偶尔吃一次会觉得很好吃,但是吃过就算,长时间不吃也不会心心念念。我在印度餐厅吃到了胡萝卜哈尔瓦,过于甜腻,很勉强才吃完。我去了一家地道的泰国饭店,老板娘一边炒菜一边跟着CD唱热闹的泰语歌,连着唱了两个小时。比较倒霉的是临走前一晚去中国饭店吃饭踩了雷。我到马来西亚这几天吃得非常好,每间饭店都可圈可点,让我过于放心了,以为随便选一间也没问题。谁承想这间中国饭店端上来的三杯鸡是白色的,梅菜扣肉里的梅菜是绿色的,倒也不至于难吃,但基本算不上中国菜了。
马六甲是一个极其商业化的旅游城市,除了历史古迹和博物馆,其它都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像是鸡场街的夜市,红屋广场的三轮花车,都让我觉得自己像是到了假景点的傻游客。马六甲河的夜景不错,就是两岸密密麻麻的酒吧比较让人扫兴,一走一过都会被招揽客人的店员骚扰。我拍了张马六甲河的照片发给荷兰同事,问她像不像阿姆斯特丹,她说一点儿都不像,因为看上去太热了。我在网上搜了生活在马六甲是什么体验,当地居民都在抱怨堵车和高物价。这种旅游城市偶尔来一次还好,住在这里就太可怕了。
最后说个小建议。网上的旅游攻略经常提到马六甲一日游,可我觉得一天太匆忙了,住一两晚比较好。游客一般都是从吉隆坡出发,先要去中央车站,然后再坐两个多小时的大巴,单程怎么也要三小时,来回就是六小时,太累人了。马六甲面积不大,游客多道路拥挤,堵车严重,是马来西亚罕见的出门基本靠走路的城市。我在时间充裕、节奏休闲的情况下还嫌走路热到虚脱,可以想象在景点之间匆忙奔波会是多么糟糕的体验。不要抱过高的期待,用休闲的心态随便走走看看,大概是游玩马六甲最好的方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