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发之前,天气是我最大的担忧。马来西亚地处热带,虽说六月并非雨季,可西马从南到北气候各异,实在难以预料会不会撞上连绵阴雨。幸运的是,我在吉隆坡这三天阳光充沛,完全没下雨。
我也害怕天气太热。虽然预先知道马来西亚肯定很热,但具体怎么个热法,还是要亲身体验。从吉隆坡的机场走出来,迎面就是一股热浪。一开始我觉得还行,气温不过三十多度,还热不死人。但潮湿才是更难熬的,好像把热量黏在了皮肤上,甩也甩不掉。
当地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我在抵达后很快就理解了,比如说不爱走路。在欧洲步行二三十分钟的距离,在马来西亚却几乎一定要打车。上午刚到酒店,离入住时间尚早,我放下行李便决定在附近逛逛。酒店位于吉隆坡东北角,步行二十分钟就能到双子塔或武吉免登,我选择先去双子塔。不曾想,短短路程已让我浑身大汗,几乎虚脱。这里的闷热,实在不适合长时间的户外步行,更何况许多地方没有人行道和斑马线,甚至更倒霉的是,走到一半人行道没了踪影,四面八方车流穿梭,令人寸步难行。大概政府觉得反正没几个人走路,干脆就不修人行道了。或许是油价低廉,家家户户都有车,网约车更是便宜到几乎取代了公共交通。我很快就适应了出门叫车,在空调车里吹风,比在外面走路舒服又安全太多了。
双子塔是吉隆坡的地标建筑,名气很大,可是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这种摩天大楼哪个大城市都有,真的见怪不怪了。旁边就是购物中心阳光广场,我趁着还没中暑,赶紧进去凉快一下。网上的吉隆坡旅游攻略里总提到购物中心,我之前还感到莫名其妙,这怎么也能算是景点。后来发现当地人的确喜欢逛商场,既凉快又可以吃吃喝喝。
美食是这次旅行的重点。我在马来西亚的第一餐是在关太太厨房(Madam Kwan’s)吃的椰浆饭。椰浆饭是马来西亚的国菜,果然没让我失望。东南亚菜在烹调手法上跟中餐很相似,主要特色是采用当地的水果和香料。椰浆饭顾名思义,就是用椰肉榨出来的浆水煮米饭,米饭有一股浓郁的椰香味。椰浆饭搭配多种小菜一起吃,一般必有黄瓜片、小江鱼仔、花生、空心菜、鸡蛋、腌菜与叁峇醬。这些小菜口味多样,开胃又解腻。搭配的肉类可以自选,我这一餐选的是咖喱鸡肉,汤汁香浓,肉质肥美。我还点了沙嗲串,对我来说稍嫌偏甜。因为天气炎热,马来西亚人喜欢喝冷饮,这里的饮品种类非常丰富,味道都很好,就是太甜了些。比如说这里的茶默认加糖加奶,连果汁都要加糖,我每次都要特意嘱咐低糖。
吃过午饭后我去了纪伊国屋书店。在欧洲难买中文书,基本只能靠网购,我已经好久没体会过逛中文书店的快乐了。纪伊国屋书店虽然是日本的连锁书店,但是有很大的中文书区,不仅有本地出版的中文读物,还进口了许多大陆和港台的书籍。顺便一提,在马来西亚简体字与繁体字并存。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官方层面倡导简体字,当地的华文学校用简体字教学。与此同时,由于历史传统和港台文化影响,繁体字也随处可见。书店中摆在最显眼区域的都是些成功励志、个人成长的书。我看到一本名字古怪的《硬死劈雷神》,本以为是本幻想小说,翻了翻才知道原来是「Inspiration」的音译,还是本励志书。社会人文区有不少讲政治秘闻的书,标题大都语出惊人,围绕着大陆政治人物与事件展开,有八九十年代地摊小报的风范。正经文学书还是不少的,我买了本三联书店版的《围城 人·兽·鬼》,价格出奇地便宜,只要三十马币。书架上还有一排排的台版漫画书,好想抱回家一套《非常家庭》,只可惜册数太多,实在不方便携带。
这时我已经积累了太多疲惫,回酒店办好入住手续后倒头便睡,下午五点多才出门去武吉免登。这种商业区哪个大城市都有,在我看来谈不上什么景点,无非就是个吃喝购物场所。这里到处都是中文招牌,让我有回中国的错觉。我去了有名的十号胡同,里面都是华人老店,每间看起来都不错,可惜我没有十个胃,不能全吃一遍。我吃了螃蟹炒饭,味道很好。饭后天已经黑了,夜幕中灯火通明、人潮涌动的武吉免登看起来更繁华,更有烟火气。
回酒店后我去了楼顶的露天泳池,俯瞰吉隆坡的都市夜景。近在眼前的双子塔通体透亮,好似两支水晶柱,比白日里漂亮多了。比较煞风景的是泳池里挤满了网红,一个个举着手机搔首弄姿。
第二天我早起去了黑风洞。网上中国游客对黑风洞的评价不算太好,很多人抱怨那里脏臭。我来马来西亚就是为了见识多元文化,黑风洞是印度教圣地,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总归要去看看。刚到山下广场,的确有一股扑鼻的异味,罪魁祸首大概是群居的野生动物。这里的猴子很多,性格恶劣,肆无忌惮地抢食物、翻垃圾,弄得四处脏兮兮。广场上鸽子成群,随意排泄粪便,在闷热的天气下气味尤其强烈。鉴于这里既是宗教圣地,又是吸引游客的旅游景点,真应该多请些人手打扫。
印度文化博大精深,我对其神话体系一直很感兴趣。广场侧面有座十五米高的哈奴曼神像,这位猴神据说是孙悟空形象的来源之一。在通往洞口的阶梯前有许多色彩斑斓的印度庙,供奉着各路神仙,我只认得象头神。当然,黑风洞最著名的是那座四十多米高金色的穆鲁干神像。即便早就在网上看过无数照片,但只有亲身站在神像脚下,才能真正感受到那份威风凛凛的气势。进入黑风洞的主洞穴,需要攀爬272级台阶。一大早连早饭都没顾上吃,爬楼梯真的很辛苦。可是来都来了,总不能打退堂鼓,只好硬着头皮爬,一路上还要小心猴子。进了洞里其实没什么东西可看,随便转了转就离开了。
随后我打车去了国家清真寺。国家清真寺是我这次马来西亚之旅中最惊艳的景点之一。这座清真寺造型别致,主建筑的屋顶像是打开的雨伞,而宣礼塔则像是收拢的另一把伞。清真寺周围环绕着花园和水池,宽敞明亮,干净凉爽,舒适宜人,与刚刚去过的黑风洞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走一走,坐一坐,身心的疲惫都一扫而空。
离开清真寺,不远处有个紧挨着飞禽公园的咖啡厅,可以在吃饭时赏鸟。这里的鸟一点都不怕人,有时会直接飞到座位旁边的栏杆上。我点了马来西亚的另一道国民美食炒粿条,感觉跟我过去在国内吃惯了的炒河粉没太大区别,只是配料稍有不同。
饱食一番之后,下一站是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这又是这次旅行的一大亮点。博物馆外形漂亮,馆藏丰富,据说是东南亚最大的伊斯兰艺术馆。与基督教艺术不同,因为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所以在绘画和雕塑方面发展受限,但是在书法艺术和抽象装饰方面极其发达。虽然我看不懂阿拉伯文,还是惊叹伊斯兰书法艺术的巧妙,字母可以转换成任意形状。各种家具、挂饰、衣服、地毯的花样都漂亮的不得了,复杂多样。这里还有许多波斯、莫卧儿、奥斯曼的细密画,我曾在《我的名字叫红》读到过这种独特的绘画,这次一饱眼福。令我极其感兴趣的是这里展出的世界各地著名清真寺的模型,外形多样,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比如说西安清真寺看上去就是中国传统建筑,墨西哥的清真寺外形简洁抽象,非洲的清真寺看起来像是堡垒。
下午小憩,我直到傍晚才出门,走了从独立广场一直到茨厂街的热门路线。独立广场一带保留了殖民时代的旧建筑,看起来很有欧洲的风格。茨厂街这种街道中国随处可见,没什么特别,过来就是吃东西。酒足饭饱之后,我转路去了吉隆坡塔,俯瞰这座城市的迷人夜景。
次日我去了布城,这里是马来西亚的行政首都,是九十年代新建的城市。在整次旅行过程中,这里是我去过的最干净整洁的城市,好像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四处都是办公楼,毫无烟火气。来这里主要是为了看粉红清真寺,门前排了好几队旅行团,等了好久才进去。粉红清真寺建得太规矩,就是常规印象中清真寺的样子,除了颜色漂亮,没有国家清真寺那么让人印象深刻。这里的工作人员跟我聊了很久,热心地向我传教。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样子看起来比较好说话,总有人喜欢向我传教。我只好说自己是儒教徒,可对方依然不气馁,还带着我读了一段古兰经。
午饭我去了印度餐厅,点了羊肉咖喱和烤肉,相当美味。我是东北人,又吃惯了川菜,我喜欢辛辣刺激的口感、层次丰富的调味,因此土耳其菜、马来菜、印度菜自然是一吃就爱上。这次马来西亚之行,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吃到了正宗的印度菜。要论综合水平,我始终认为中华美食是天下第一。但是吃过了各国佳肴后,还是承认中国菜也有技不如人的地方,比如说论甜点就打不过法国和意大利,论香料的调和就比印度逊色一筹。在后续的旅程中,我每到一个新城市都会去「小印度」吃印度菜。
下午去了天后宫,拜天后娘娘。虽说是天后宫,但是按照中国人的老规矩,并不单单供奉妈祖,观音、弥勒、关公、福禄寿、月老等各路神仙都少不了。我求了一支签,签诗是「月出光辉四海明,前途禄位见太平。浮云扫退终无事,可保祸患不临身。」寓意是苦尽甘来。我不信神佛,无非是讨个喜,求到几句吉祥话总能宽慰人心。
在整趟旅行结束后,回过头来比较我去过的几个地方,我觉得吉隆坡是座「非典型」的马来西亚城市。这里是全国唯一一个真正的国际化都市,消费高,生化节奏快,外国游客特别多,没有其它马来西亚城市悠闲舒适的氛围。有人说来马来西亚旅游不要在吉隆坡停留太久,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吉隆坡也有不少好处,景点集中,交通便利,能让游客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体验。吉隆坡为我的马来西亚之旅开了一个好头。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