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马来西亚之旅(二)吉隆坡

 

在出发之前,天气是我最大的担忧。马来西亚地处热带,虽说六月并非雨季,可西马从南到北气候各异,实在难以预料会不会撞上连绵阴雨。幸运的是,我在吉隆坡这三天阳光充沛,完全没下雨。

我也害怕天气太热。虽然预先知道马来西亚肯定很热,但具体怎么个热法,还是要亲身体验。从吉隆坡的机场走出来,迎面就是一股热浪。一开始我觉得还行,气温不过三十多度,还热不死人。但潮湿才是更难熬的,好像把热量黏在了皮肤上,甩也甩不掉。

当地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我在抵达后很快就理解了,比如说不爱走路。在欧洲步行二三十分钟的距离,在马来西亚却几乎一定要打车。上午刚到酒店,离入住时间尚早,我放下行李便决定在附近逛逛。酒店位于吉隆坡东北角,步行二十分钟就能到双子塔或武吉免登,我选择先去双子塔。不曾想,短短路程已让我浑身大汗,几乎虚脱。这里的闷热,实在不适合长时间的户外步行,更何况许多地方没有人行道和斑马线,甚至更倒霉的是,走到一半人行道没了踪影,四面八方车流穿梭,令人寸步难行。大概政府觉得反正没几个人走路,干脆就不修人行道了。或许是油价低廉,家家户户都有车,网约车更是便宜到几乎取代了公共交通。我很快就适应了出门叫车,在空调车里吹风,比在外面走路舒服又安全太多了。

双子塔是吉隆坡的地标建筑,名气很大,可是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这种摩天大楼哪个大城市都有,真的见怪不怪了。旁边就是购物中心阳光广场,我趁着还没中暑,赶紧进去凉快一下。网上的吉隆坡旅游攻略里总提到购物中心,我之前还感到莫名其妙,这怎么也能算是景点。后来发现当地人的确喜欢逛商场,既凉快又可以吃吃喝喝。



美食是这次旅行的重点。我在马来西亚的第一餐是在关太太厨房(Madam Kwan’s)吃的椰浆饭。椰浆饭是马来西亚的国菜,果然没让我失望。东南亚菜在烹调手法上跟中餐很相似,主要特色是采用当地的水果和香料。椰浆饭顾名思义,就是用椰肉榨出来的浆水煮米饭,米饭有一股浓郁的椰香味。椰浆饭搭配多种小菜一起吃,一般必有黄瓜片、小江鱼仔、花生、空心菜、鸡蛋、腌菜与叁峇醬。这些小菜口味多样,开胃又解腻。搭配的肉类可以自选,我这一餐选的是咖喱鸡肉,汤汁香浓,肉质肥美。我还点了沙嗲串,对我来说稍嫌偏甜。因为天气炎热,马来西亚人喜欢喝冷饮,这里的饮品种类非常丰富,味道都很好,就是太甜了些。比如说这里的茶默认加糖加奶,连果汁都要加糖,我每次都要特意嘱咐低糖。



吃过午饭后我去了纪伊国屋书店。在欧洲难买中文书,基本只能靠网购,我已经好久没体会过逛中文书店的快乐了。纪伊国屋书店虽然是日本的连锁书店,但是有很大的中文书区,不仅有本地出版的中文读物,还进口了许多大陆和港台的书籍。顺便一提,在马来西亚简体字与繁体字并存。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官方层面倡导简体字,当地的华文学校用简体字教学。与此同时,由于历史传统和港台文化影响,繁体字也随处可见。书店中摆在最显眼区域的都是些成功励志、个人成长的书。我看到一本名字古怪的《硬死劈雷神》,本以为是本幻想小说,翻了翻才知道原来是「Inspiration」的音译,还是本励志书。社会人文区有不少讲政治秘闻的书,标题大都语出惊人,围绕着大陆政治人物与事件展开,有八九十年代地摊小报的风范。正经文学书还是不少的,我买了本三联书店版的《围城 人·兽·鬼》,价格出奇地便宜,只要三十马币。书架上还有一排排的台版漫画书,好想抱回家一套《非常家庭》,只可惜册数太多,实在不方便携带。

这时我已经积累了太多疲惫,回酒店办好入住手续后倒头便睡,下午五点多才出门去武吉免登。这种商业区哪个大城市都有,在我看来谈不上什么景点,无非就是个吃喝购物场所。这里到处都是中文招牌,让我有回中国的错觉。我去了有名的十号胡同,里面都是华人老店,每间看起来都不错,可惜我没有十个胃,不能全吃一遍。我吃了螃蟹炒饭,味道很好。饭后天已经黑了,夜幕中灯火通明、人潮涌动的武吉免登看起来更繁华,更有烟火气。

回酒店后我去了楼顶的露天泳池,俯瞰吉隆坡的都市夜景。近在眼前的双子塔通体透亮,好似两支水晶柱,比白日里漂亮多了。比较煞风景的是泳池里挤满了网红,一个个举着手机搔首弄姿。



第二天我早起去了黑风洞。网上中国游客对黑风洞的评价不算太好,很多人抱怨那里脏臭。我来马来西亚就是为了见识多元文化,黑风洞是印度教圣地,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总归要去看看。刚到山下广场,的确有一股扑鼻的异味,罪魁祸首大概是群居的野生动物。这里的猴子很多,性格恶劣,肆无忌惮地抢食物、翻垃圾,弄得四处脏兮兮。广场上鸽子成群,随意排泄粪便,在闷热的天气下气味尤其强烈。鉴于这里既是宗教圣地,又是吸引游客的旅游景点,真应该多请些人手打扫。

印度文化博大精深,我对其神话体系一直很感兴趣。广场侧面有座十五米高的哈奴曼神像,这位猴神据说是孙悟空形象的来源之一。在通往洞口的阶梯前有许多色彩斑斓的印度庙,供奉着各路神仙,我只认得象头神。当然,黑风洞最著名的是那座四十多米高金色的穆鲁干神像。即便早就在网上看过无数照片,但只有亲身站在神像脚下,才能真正感受到那份威风凛凛的气势。进入黑风洞的主洞穴,需要攀爬272级台阶。一大早连早饭都没顾上吃,爬楼梯真的很辛苦。可是来都来了,总不能打退堂鼓,只好硬着头皮爬,一路上还要小心猴子。进了洞里其实没什么东西可看,随便转了转就离开了。



随后我打车去了国家清真寺。国家清真寺是我这次马来西亚之旅中最惊艳的景点之一。这座清真寺造型别致,主建筑的屋顶像是打开的雨伞,而宣礼塔则像是收拢的另一把伞。清真寺周围环绕着花园和水池,宽敞明亮,干净凉爽,舒适宜人,与刚刚去过的黑风洞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走一走,坐一坐,身心的疲惫都一扫而空。

离开清真寺,不远处有个紧挨着飞禽公园的咖啡厅,可以在吃饭时赏鸟。这里的鸟一点都不怕人,有时会直接飞到座位旁边的栏杆上。我点了马来西亚的另一道国民美食炒粿条,感觉跟我过去在国内吃惯了的炒河粉没太大区别,只是配料稍有不同。

饱食一番之后,下一站是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这又是这次旅行的一大亮点。博物馆外形漂亮,馆藏丰富,据说是东南亚最大的伊斯兰艺术馆。与基督教艺术不同,因为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所以在绘画和雕塑方面发展受限,但是在书法艺术和抽象装饰方面极其发达。虽然我看不懂阿拉伯文,还是惊叹伊斯兰书法艺术的巧妙,字母可以转换成任意形状。各种家具、挂饰、衣服、地毯的花样都漂亮的不得了,复杂多样。这里还有许多波斯、莫卧儿、奥斯曼的细密画,我曾在《我的名字叫红》读到过这种独特的绘画,这次一饱眼福。令我极其感兴趣的是这里展出的世界各地著名清真寺的模型,外形多样,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比如说西安清真寺看上去就是中国传统建筑,墨西哥的清真寺外形简洁抽象,非洲的清真寺看起来像是堡垒。

下午小憩,我直到傍晚才出门,走了从独立广场一直到茨厂街的热门路线。独立广场一带保留了殖民时代的旧建筑,看起来很有欧洲的风格。茨厂街这种街道中国随处可见,没什么特别,过来就是吃东西。酒足饭饱之后,我转路去了吉隆坡塔,俯瞰这座城市的迷人夜景。



次日我去了布城,这里是马来西亚的行政首都,是九十年代新建的城市。在整次旅行过程中,这里是我去过的最干净整洁的城市,好像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四处都是办公楼,毫无烟火气。来这里主要是为了看粉红清真寺,门前排了好几队旅行团,等了好久才进去。粉红清真寺建得太规矩,就是常规印象中清真寺的样子,除了颜色漂亮,没有国家清真寺那么让人印象深刻。这里的工作人员跟我聊了很久,热心地向我传教。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样子看起来比较好说话,总有人喜欢向我传教。我只好说自己是儒教徒,可对方依然不气馁,还带着我读了一段古兰经。

午饭我去了印度餐厅,点了羊肉咖喱和烤肉,相当美味。我是东北人,又吃惯了川菜,我喜欢辛辣刺激的口感、层次丰富的调味,因此土耳其菜、马来菜、印度菜自然是一吃就爱上。这次马来西亚之行,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吃到了正宗的印度菜。要论综合水平,我始终认为中华美食是天下第一。但是吃过了各国佳肴后,还是承认中国菜也有技不如人的地方,比如说论甜点就打不过法国和意大利,论香料的调和就比印度逊色一筹。在后续的旅程中,我每到一个新城市都会去「小印度」吃印度菜。

下午去了天后宫,拜天后娘娘。虽说是天后宫,但是按照中国人的老规矩,并不单单供奉妈祖,观音、弥勒、关公、福禄寿、月老等各路神仙都少不了。我求了一支签,签诗是「月出光辉四海明,前途禄位见太平。浮云扫退终无事,可保祸患不临身。」寓意是苦尽甘来。我不信神佛,无非是讨个喜,求到几句吉祥话总能宽慰人心。

在整趟旅行结束后,回过头来比较我去过的几个地方,我觉得吉隆坡是座「非典型」的马来西亚城市。这里是全国唯一一个真正的国际化都市,消费高,生化节奏快,外国游客特别多,没有其它马来西亚城市悠闲舒适的氛围。有人说来马来西亚旅游不要在吉隆坡停留太久,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吉隆坡也有不少好处,景点集中,交通便利,能让游客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体验。吉隆坡为我的马来西亚之旅开了一个好头。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