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马来西亚之旅(一):出发

 

说起旅游这件事,我去过欧洲十来个国家,但是亚洲国家除了中国几乎哪里都没去过,勉强可以算上横跨亚欧的土耳其和转机路过的阿联酋。当初学生时代课业繁重加上囊中羞涩,没能力出去玩;后来去了法国,离亚洲国家太远,假期都选择留在欧洲。现如今欧洲的城市建筑和山山水水我都看惯了,很自然地考虑去亚洲旅游。综合考虑旅游资源、便利度和花销,一开始的首选是泰国。但是泰国接连出现安全问题,尤其是在王星绑架案之后,我对这个国家已经失去信心了。我倒不是真的认为去了泰国就会被「割腰子」或是被拐卖到缅甸,可旅游是为了休闲消遣,哪怕只是很小的风险也会破坏我的心情,谁会花钱买罪受呢?所以就把目的地换成了原本的次选马来西亚。事实证明好多人都和我有同样的想法,导致今年(2025)马来西亚的海外游客数量首次超过了泰国。

马来西亚是中国人出国旅游最司空见惯的常规目的地之一,几十年前就有「新马泰」的说法,本来没什么好解释的。但我身边的法国朋友却对此有些不解,好奇我为什么要去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国际游客主要来自于新加坡、中国和印尼,在欧美的知名度确实远不如泰国,在法国人眼里恐怕还比不上越南和印尼。

我觉得这有两方面原因。第一,马来西亚确实没有那种所谓「今生必去」的知名景点。地标式的建筑景点是有的,比如吉隆坡双子塔,但好像没必要特意跑去看一眼,远没有金字塔、长城、卢浮宫这样的地位。要说自然景观,虽然海岛雨林样样都有,但是跟周边的东南亚国家景色相似,并没有格外突出的吸引力。第二,说句难听的实话,欧美游客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群体去东南亚旅游带着猎奇和剥削的目的。在马来西亚,穆斯林占了人口的大多数,这里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而且马来西亚的经济水平在东南亚名列前茅,面对外国人没有卑躬屈膝的态度。所以不难理解,追求感官刺激的游客会觉得这里不好玩。

旅游经验丰富的人都知道,一个地方好不好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预期。前面说的两点我恰巧都不怎么在乎。我已经去过巴黎罗马这种景点多到要天天暴走的城市了,这次我本来就想要追求慢节奏的休闲之旅,每天去一两个地方就足够了。我不喝酒,反感嘈杂的夜生活,民风保守反而让我觉得安全。

当我向法国朋友解释为什么要去马来西亚旅游时,我往往会用魁北克来举例:我去马来西亚,就像法国人去魁北克一样。这样一来他们立马就懂了。中国人和马来西亚华人之间的关系有些微妙,我不想让人误会我在「装熟」,但是毕竟同文同种,文化和血脉的联系是无可否认的。提到马来西亚,我很自然地就想到一长串名字:温瑞安,杨紫琼,梁静茹,光良,品冠,李宗伟……就在去马来西亚之前,我还在读黎紫书的《流俗地》。这种文化上的亲近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提供的,在我心里一直默认马来西亚是迟早要去的国家之一。事后证明,我在马来西亚确实感到很自在,是陌生感最低的一次出国旅行。

当然我去马来西亚不会只是为了去逛华人社区。马来西亚是全球罕有的、真正拥有多元文化的国家。比如说美国号称文化大熔炉,但是英语和基督教文化占了绝对主流。而在马来西亚,随处可以听到、看到多种语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建筑、饮食、节庆,都能体会到多元文化氛围。这是马来西亚旅游最突出、最吸引人的特色。

我出门总是追求舒适、便利,而马来西亚恰好是一个对中国人来说旅行非常方便的国家。马来西亚从2023年底开始对华免签,只要在网上花几分钟填张入境卡,就可以刷护照自助通关,过海关甚至比我进出中法还要快。马来西亚是英联邦的成员国,英语普及度高,而且广泛使用中文,对我来说没有任何语言障碍。马来西亚的公共交通虽然比不上中国和欧洲,但是该有的都有,这次我在马来西亚国内乘坐火车、大巴车、渡轮都没遇到任何问题。另外还有便捷实惠的网约车,交通十分方便。

规划行程时,我很早就决定要在西马深度游,从吉隆坡一路北上到兰卡威,唯一犹豫不决的是要不要顺便去趟新加坡,最后还是作罢。新加坡是亚太航空枢纽,早晚有一天要路过,到时停留几天就行了,这次就不在行程上多添麻烦了。日期定在六月,目的是避开雨季和旅游高峰期,同时是水果收成的季节。旅行为期三周,我给每个目的地都留足了时间,务求旅行体验轻松愉快。

我提前几个月在网上订好了机票和酒店。临出发前几天,上司突然问我能不能取消假期,理由是公司的一个项目赶进度、缺人手,还提出公司可以补偿损失。这种不合理的要求我当然立即拒绝了。每年就这么一次恰当的旅游时机,金钱损失可以弥补,但是时间一去不复回。如果这次去不成,再想去马来西亚恐怕要等到一两年之后了。七月初我回公司上班,发现这个项目状态半死不活,没什么盈利空间,假使我当初留下来也是白白浪费时间。

每次旅游出发前我都会稍微有些紧张,这次走这么远就更容易担忧了:在伊斯坦布尔的转机时间只有一小时,万一转机赶不上怎么办?在国外生病、出交通意外怎么办?出国旅游总有些免除不了的风险。长途飞行是件幸苦事。从法国到马来西亚要飞十来个小时,经济舱座位空间局促,让人坐到腰酸背痛,噪音又大,我在飞机上从来都睡不着,这都是不得不忍受的麻烦。哪里也比不了家里舒服。如果我的猫能理解我要去这么远的地方,他一定认为我疯了,人类真是喜欢没事找罪受。所幸一切顺利,在六月中旬的一个清晨,我抵达了吉隆坡。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