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从马来西亚返回法国时,七月热浪肆虐,法国居然比马来西亚还要热。回来后只休息了两天,紧接着就又投入了辛苦的工作,加上时差的副作用,身心都难以适应。我经常觉得,在旅行之后还要再休息一周才能调整回原来的作息,可惜世上没有这种好事。
旅行归来后我经常跟朋友同事们讲起我在马来西亚的经历。不过多数时间都是我的表达欲比较高,听众倒是未必有多热心,此乃人之常情。所以我每次都尽量长话短说,把细节都留在自己的笔记里了。
我觉得马来西亚是一个非常好的旅行目的地,这次旅行基本符合我出发前的预期,整个行程没出现太大差错。
马来西亚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虽然我一直待在同一个国家里,但是并不觉得单调。我印象最深的是金马伦高原的茶田和兰卡威的红树林,都是难得一见的奇观。
我在中国长大,在法国生活,中法两国都有历史悠久的美食文化,所以我自然很重视美食。马来西亚是一个美食天堂,让我的食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里物产丰富,融合了中国、印度、伊斯兰的烹饪技巧,除了在游客区几次稀少的踩雷经历,基本上每天都吃得很好。
马来西亚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多元文化,我不仅体验了马来文化,在每个城市都去了华人和印度人社区。我亲身体会到穆斯林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我在法国接触的穆斯林多数来自于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我在伊斯坦布尔接触了中东伊斯兰文化,这次又体验了东南亚的伊斯兰文化。尽管我们经常把所有穆斯林纳入到一个共同的群体,其实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因此我很想将来去中亚看一看。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化让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常有时空穿越之感,参观南洋华商的豪宅好似到了平行世界的晚清和民国。我对印度文化所知甚少,这次旅行激发了我对印度神话的兴趣。
我不想多谈政治问题,但我感受到这几个民族之间并非完全和睦相处。马来西亚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优待马来人,少数民族遭到不平等对待。我在这三个星期了养成了看马来西亚华人Youtube频道的习惯,也与当地华人做过一些交流,了解到华人不少难处,印度人的生活甚至更难。
在兰卡威随处可见一种枝条纤细浓密的树,我在网上查到这是木麻黄,立即想起了毛姆的那本短篇小说集《木麻黄树》。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完全基于殖民视角,与我在马来西亚的体验大相径庭。这提醒我马来西亚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变化非常快。我觉得这里像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试验场,我希望平等博爱能终能战胜狭隘的民族主义。
今年泰国遭遇洪灾,又与柬埔寨发生激烈武装冲突,我庆幸自己把目的地换成了马来西亚。不过还是希望泰国的状况能变好,将来找机会去泰国。
顺便一提,马来西亚的中文地名多采用音译,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中文每个字都有独立的含义,即使明知是音译,还是会不自觉地产生联想。比如说霹雳州的马来语名称是「Perak」,原意是银,大概是来自于当地特产锡的银色,可是「霹雳」二字却让我想到了电闪雷鸣。再比如说「双溪大年」(Sungai Petani),「Sungai」是河流,「Petani」是农夫,可是「大年」让我不由得联想到了新年。所以在我眼里,马来西亚的地名往往具有特殊的美感。兰卡威的其它译名「浮罗交怡」「龙牙菩提」都非常美妙,一眼看上去就像是海外仙岛。我还格外喜欢「柔佛」「居銮」「玻璃」「古来」「关丹」「登嘉楼」,好象是玄幻小说中的地名。这种心情大概只有懂得欣赏汉字之美的人才能理解吧。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