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被遗忘的角落:读埃丽卡·法特兰的《中亚行纪》


中亚五国大概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亚洲国家。如果不去查地图,我怀疑大多数中国人都无法准确说出这五个国家的名字和地理位置。挪威记者、人类学家埃丽卡·法特兰走访中亚五国,于2014年出版了《中亚行纪》。在读这本书前,我对中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能联想到的无外乎西域、丝绸之路、游牧民族等等,这本书很大地满足了我对中亚的好奇心。

先说明一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是一本游记,主要写作者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中间穿插了一些对当地人的采访、历史文化介绍和时政评论。虽然作者有学术背景,但她远非中亚专家,中亚的高压政治环境也不允许深入的人类学研究,这本书不是严肃的学术著作。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很有娱乐性,但不要对此书有过高的获取知识的期望。这本书原本的标题《苏维埃斯坦》更能揭示出此书的主题。作者的主要兴趣集中在苏联对中亚的影响,以及苏联解体后中亚的社会变迁。顺便一提,作者会说俄语,但是不懂任何一种中亚民族语言。

中亚五国彼此十分相似,我先谈谈对中亚的总体印象。

中亚地域辽阔,面积足有四百万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只有七千四百万,跟河北省差不多。中亚气候干燥,大半地区都是沙漠,东面则是严寒高山,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居民多以放牧为生。

中亚地处东西交通要道,是大国争霸的战场,几经兴衰。在丝绸之路鼎盛时期,这里曾经有过灿烂的文明。等俄国人来到这里时,中亚文明程度已经大幅落后,当地只有松散的游牧部落和与世隔绝的封建小国,能读书认字的人寥寥无几。当今的中亚五国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都很短,可以说是苏联打造出来的国家,至今仍与俄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中亚的主要信仰是伊斯兰教。为了避免受到伊朗、阿富汗极端宗教团体的影响,中亚各国政府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宗教的发展,中亚五国基本上都是世俗国家。

中亚五国都很穷。即便是土库曼斯坦这样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由于严重的独裁和腐败,财富只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样缺少资源的国家甚至要依靠老百姓去俄国打工来维持经济,假如俄国改变了工作签证的要求,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就要垮台。

观察一下中亚地图,会发现几个国家的国境线奇怪地彼此交错。拿塔吉克斯坦来说,在直通隧道开通之前,从首都杜尚别到第二大城市苦盏的路要经过乌兹别克斯坦。而且这几个国家并非单一民族国家,而是多个民族混居,并不是吉尔吉斯斯坦人都生活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人都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在苏联给中亚国家划分国界时,有的乌兹别克人定居地被划分到了吉尔吉斯斯坦,也有数十万塔吉克人落在了乌兹别克斯坦那边。此外,许多土库曼人生活在伊朗和阿富汗,阿富汗的塔吉克人比塔吉克斯坦本国还多。按书中说法,苏联强调中亚各民族的差异,是为了将中亚打散,避免当地人联合起来。假如果真如此,这一战略的确奏效了,时至今日中亚依然有严重的民族冲突,甚至爆发过内战。中亚五国和俄国的经济和政治联系要比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接下来按照书中顺序,分别聊一聊这五个国家。

关于土库曼斯坦的章节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两个奇葩独裁领导人,其荒唐行径放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里也毫不违和。尼亚佐夫从1985到2006统治土库曼斯坦。他宣称自己是先知,自封为「土库曼巴希」(所有土库曼人的领袖),反复无常为所欲为。他在全国建了一万六千多座自己的塑像。他写了一本莫名其妙的《灵魂之书》,主要内容是胡乱编造的土库曼历史和宣传偶像崇拜的自吹自擂。他要求全国人民研读这本书,《灵魂之书》成了学校中的主要课程,要在清真寺里宣讲,是考驾照的必考科目,最后还被一艘俄罗斯火箭送上了太空。他改了月份和一周里每一天的名字,缩短义务教育,关闭所有区级医院,禁止马戏、歌剧、芭蕾,禁止男性蓄长发和胡须,首都禁止养狗,总之做事随心所欲。他死后新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上台,把尼亚佐夫的塑像换掉,《灵魂之书》也不见了踪影,土库曼斯坦迎来了换汤不换药的新独裁者。2022年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年老退任,把大权交给儿子,真成了朝鲜一样的王朝统治。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面积最大、实力最强的国家。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苏联时代的灾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遭受长期饥荒,哈萨克斯坦人的灾情仅次于乌克兰,超过一百万人被饿死,相当于四分之一的本土人口。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湖泊,对于远离海洋的哈萨克斯坦来说具有无可取代的环境和经济价值。六十年代由于苏联更改河道、引水灌溉棉花,使得咸海缩小到十分之一,是人类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之一。苏联将哈萨克斯坦视为广袤的不毛之地,是核试验的完美场所,在荒凉平原上引爆了465枚原子弹。有意思的是,与很多原苏联国家一样,哪怕曾经遭受无数苦难,当地人都很怀念苏联。

塔吉克斯坦是原苏联国家中最穷的,九成以上的国土都是山地,只有7%的土地可以耕种,工业几乎不存在。塔吉克斯坦的八百万居民中,有一两百万人一直在俄罗斯工作,他们寄回来的钱占了塔吉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这样的穷国却有古怪的面子工程,比如在首都杜尚别有世界上最高的旗杆。这里有稀有的雅格诺比民族,传统上信仰拜火教,不过现在都成了穆斯林,文化传统几乎消失了。九十年代时塔吉克斯坦爆发了血腥的内战,五到十万人丧生,超过一百万人逃离家乡。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最自由民主的国家,但也是最不安全的国家。在首都比什凯克,人们会警告你天黑以后不要单独外出。这不禁让我反思,在一个贫穷腐败的国家,形式上的民主选举到底对老百姓有多大好处。这里和塔吉克斯坦一样穷,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经济全靠移民工人去俄罗斯打工。当地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吉尔吉斯斯坦是全球结核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这里有可怕的抢婚习俗,年轻姑娘大白天走在街上就会被陌生人绑架、强奸,逼迫结婚。据学者估计,吉尔吉斯斯坦有三分之一的婚姻都是这一类型,在农村则超过一半。有个有意思的冷知识,吉尔吉斯斯坦居住着十万德国人,他们是门诺会教徒,由于宗教迫害而辗转迁徙到中亚。

由于乌兹别克斯坦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中国游客相对比较熟悉这里。这里有布哈拉、撒马尔罕和希瓦等著名古城。按照书中介绍,老城里的多数建筑并没有那么古老,大部分都是十九世纪的,甚至是苏联时期翻修的。这是因为当地建筑地基恶劣,而且多用黏土,非常不耐久。在乌兹别克斯坦西部偏远沙漠里有一座神奇的努库斯美术馆,馆藏大量的俄罗斯前卫艺术,其历史颇为曲折坎坷。如果将来在中亚选择一个国家旅游,乌兹别克斯坦会是我的首选。

《中亚行纪》是一本浅显的游记,一方面会让人觉得不够深刻,另一方面也比较通俗易读。作者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视角考察贫穷落后的原苏联国家,难免会有些局高临下的态度,有时明显戴着有色眼镜,书中甚至说列宁和彼得大帝一样有统治世界的野心,这就需要读者自行斟酌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