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观鸟奇遇记:读乔纳森·斯拉特的《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

 

乔纳森·斯拉特是一位鸟类学家,作为博士学位课题,他从2006到2010年在俄罗斯从事毛腿渔鸮研究项目,这本书是他的研究记录。虽然归类为科普书籍,这本书更像是冒险游记,包含了引人入胜的荒野探险、描绘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还有数不胜数、妙趣横生的奇闻异事,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

毛腿渔鸮是一种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日本北海道和中国东北的大型猫头鹰,成鸟体长六七十厘米,翼展将近两米,重量足有三四公斤。毛腿渔鸮是濒危稀有动物,估计全世界只有一千到一千五百只。毛腿渔鸮不是明星物种,远没有熊猫、东北虎那么引人瞩目,人类对其所知甚少。作者在2007年开始捕捉毛腿渔鸮时,甚至不知道怎么区分其性别,只是模糊地知道雌性体型更大而已。在此书结尾处,作者写到他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俄罗斯项目任职,而学会的工作重点一直是东北虎和远东豹,「这些年来我对鸟类的研究兴趣一直被大型肉食哺乳动物的工作需求淹没了」。如果这本书能唤起对毛腿渔鸮的关注,绝对是件意义非凡的事。

我原本以为这样硕大的猫头鹰应该雄壮威武,没想到网上搜到的照片都怪模怪样。因为经常下水捕鱼,渔鸮的羽毛湿乎乎、乱糟糟的。按书中的说法,「它显得过于庞大和滑稽,根本不像一只真鸟,仿佛有人匆忙中在一头一岁的熊崽身上粘了把羽毛,然后把这只呆兽支到了树上」。它下水的样子也很好笑:「它目不转睛地盯着鱼,脖子伸得老长,一副猛虎即将扑食的架势。然后它一跃而起,双脚先离地,翅膀在头顶展开,仿佛是鹗俯冲时的架势。它只往前跳了一步的距离,落进刚刚没过脚深的水里。这个动作很滑稽,像是高台跳水运动员做了一系列的起跳动作,最后却只是走下儿童游泳池。」渔鸮还喜欢情歌对唱,雌雄齐鸣,能连唱两个小时。

这个项目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训练,需要两到三周;然后是确定渔鸮的研究种群,大约需要两个月;最后一个阶段是捕捉渔鸮和收集数据,需要四年时间。」作者一开始信心满满,还说「这有什么难的?」读完全书,这句话听起来很讽刺,事实证明这个项目异常艰辛。

渔鸮生活在荒无人烟的森林,「选择研究渔鸮的人,免不了要被荆棘刺、树枝戳,一不小心就会摔倒。」远东天气恶劣严寒,常有暴风雪:「一场猛烈的暴风雪在短短两天内就倾倒下厚达两米的雪。之后雪变为大雨,像炮弹一样猛烈冲击着大地。暴雨来得太猛,雨滴穿透雪层到达地面,在雨势减弱之后结成厚厚的冰。」这里的小镇被河流环绕,在结冻的河流上行走很危险:「不幸掉下冰面的人可能都没有时间挣扎就被吸入激流,很快在寒冷和眩晕中丧命……在河口下游偶尔会发现人骨:多年来葬送在萨马尔加河的人,歪歪扭扭地缠绊在木头、岩石和沙子之间。」冰面是唯一的道路,很难判断泥水深浅,一不小心就掉到河里:「当我们猛然掉入水中,瞬间丧失了所有动力时,才发现泥冰碴实际上有一米深。雪地摩托沉入水中,喷出黑色的尾气,而雪橇则陷进了冰沼,淹了一半,悬浮在泥淖中一动不动。」此外还有马蜂、野猪、熊、老虎,都不是好惹的。当然最厉害的要属俄罗斯人:「要赢得俄罗斯男人的尊敬有两种有效方法:一是牛饮伏特加,通过酒后吐真言来建立友情;再就是面对面蒸桑拿。」这两样我都吃不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适应力。顺便一提,我看了作者的照片,满嘴大胡子超像俄罗斯人,连外表都融入当地了。

捕捉渔鸮也是困难的挑战。渔鸮非常警觉,几十米外就能察觉人类靠近,所以只能提前设好陷阱,然后在户外熬夜埋伏。因为环境恶劣,有的仪器耐不住严寒,完全不管用。他们在渔鸮身上安装发射器来检测行动,可是发射器天线会被渔鸮咬掉,只好换成GPS数据记录器,需要定期重新捕捉渔鸮读取数据。无数次捕捉让作者成了经验丰富的高手,还发表了一篇用围栏捕捉食鱼猛禽的科学论文。

在五年的时间里,作者遇到了无数怪咖,令人捧腹。

有个人本着「来都来了」的精神,无缘无故被醉酒的医生割掉了阑尾:「他搭直升机南下去看身上的老毛病,结果醉酒的值班医生十分肯定地叫他切掉阑尾……他暂时离开时,护士们嘘声说我简直是疯了,趁着他还没要了我的命叫我赶紧走,但我都已经到那儿了,你知道吧?所以他就把手术做了,我这块儿就是这么来的……他撩起法兰绒衬衫,让我看阑尾手术留下的巨大伤疤。」可是这么粗旷的人,也不敢吃作者助手谢尔盖放长霉的香肠,谢尔盖用温水把香肠洗一洗就吃了。

唯一不喝伏特加的人,戒酒的原因很奇葩:「他跟我说,几年前他到阿尔泰山区串亲戚,野餐时喝多了。他斜靠在草地上,望着头顶的蓝天,心里却盼着下雨。就在这时,雨滴开始往下掉,他惊呆了。托利亚幡然了悟,原来他是可以控制天气的,所以决心从此戒酒,因为他得担起这个危险的重任……每当你觉得某人头脑还挺正常,他们就会说出这种话。」

还有人是奇特的嗜尿癖,喜欢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撒尿:「探险家阿尔谢尼耶夫曾写道,20世纪初,滨海边疆区的中国猎人登上山顶是为了接近神明;而卡特科夫呢,爬到山顶只为排空膀胱。」这个人睡相极差,鼾声如雷,所有队员都受不了他,最后把他派到另一个观察点的帐篷睡觉。

在滨海边疆区搞研究也有好处,除了能欣赏到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有当地的美食:「新鲜的面包、黄油、香肠、西红柿和炸鱼,簇拥着一大碗红鲑鱼子;一个大盘子里堆满了蒸好的帝王蟹腿;还有一个宽碟子,里面堆满了调好味的驼鹿肉块。这些是阿姆古附近的海洋、河流和森林中的寻常之物,但对我们这些外来人而言简直是人间美味。」

一个美国人,跨越半个地球,跑到俄罗斯远东冰原研究猫头鹰,这是什么精神?书中的俄罗斯人也发出了同样的疑问,有的以为他是猎人,有的以为他是保镖,还有人以为他是到乡下给人拍X光的医生。即使作者解释了他是鸟类学家,当地人还是一头雾水,难以理解有人不远万里跑到穷乡僻壤只为了看鸟,还问他怎么不在美国研究。我是一个缺少探险精神的人,从来没有过到荒野冒险的冲动。但我知道世界上确实有这么一群人,拥有纯粹的、无法抑制的好奇心,不在乎任何艰难险阻,一心一意探索自然。我很感激这些人的存在,为人类发现新知。

(译文摘自任晴译本)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