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罗马游记

 

五月中旬耶稣升天节假期,我去罗马旅游一周。一周里阴雨绵绵,没见到一次蓝天。天气不好,游客倒并不见少,城区没有一个角落不被无数行人占领。这里既美不胜收,又脏乱嘈杂,几天下来兴奋又疲惫,睡了两天懒觉才缓过来。

刚到罗马,最不习惯的是交通。偌大的罗马,只有三条地铁线,其中一条还是通向城郊,游客不怎么用得上,覆盖最全面的还是公交车。罗马公交线路如同巨大的迷宫,分成好几种类型,站牌只有意大利文,又往往略过数站名字,我到了最后也没搞懂,全靠谷歌地图支招。公交车上不报站名,电子显示屏都是坏的,我要一路开着GPS导航才知道在哪里下车。司机开车飞快,漂移转弯如同赛车手,有次我没握紧行李箱,箱子从车尾滑翔到车头。罗马道路凹凸不平,公交车大力颠簸,震到我双脚发麻。公交车过于老旧,有次居然遇到车顶渗雨。

罗马曾被评选为世界上最脏乱的首都。不管是在活力缤纷的特拉斯提弗列小酌,还是走在通往圣彼得广场的宽阔马路,随处可见堆积如山的垃圾。垃圾箱满到炸开,五颜六色的垃圾撒了一地。这些垃圾成了野生动物的自助餐。我没见到传闻中的野猪,海鸥倒是无处不在。肥硕的海鸥在广场、街角闲庭阔步,丝毫不把行人放在眼里。有时两只海鸥争食,挥舞翅膀吱哇乱叫。有的海鸥端坐在雕像头上,临了留下一泡屎尿才飞走。成群结队的鸽子都脏兮兮的,不过至少没有海鸥那样凶猛。

噪声更加令人疲惫。吵闹的游客自不用说,还有遍布罗马的小贩随时准备骚扰你,兜售黄牛票、雨伞、矿泉水、手环以及各种千奇百怪的小玩意。罗马车太多,路上自然车水马龙,狭窄小巷里也往往挤着一排车,有的货车大得惊人,令人纳闷怎么开得进来。摩托车灵活地在城中游窜,更显出大车的笨拙。罗马斗兽场、威尼斯广场这样的景点都被公路包围,汽车引擎的轰鸣震耳欲聋。救护车的警笛声不绝于耳,在梵蒂冈博物馆的庭院里都能听见,我很好奇罗马怎么这么多事故。罗马行人闯红灯比法国人还凶,不知道与此有没有关系。

在罗马旅游远非轻松惬意。这是大城市的通病,是游客必须付出的小小牺牲,巴黎、雅典也是半斤八两。罗马有举世无双的景点,不怕游客不来。

在《傻子出国记》里,马克·吐温写道:「我在罗马看到的,有什么是人家从没看到过的呢?我接触得到的,有什么是人家没接触过的呢?我所见、所闻、所感、所受,有什么会使我比人家先惊喜的呢?我能发现什么?什么也不能。随便什么都不能。」是啊,罗马太著名,每年的游客上千万,没人需要我去介绍罗马斗兽场有多宏伟、特雷维喷泉有多漂亮。那些景点的好处我就不多说了,只记录一些自己的胡思乱想吧。

罗马景点的惊人之处不止在于美,还在于数量之多。罗马有九百座教堂,上百座博物馆,无数历史遗址,分给十个旅游城市都绰绰有余。这也是地铁难建的原因,挖地铁随时可能变成考古。我这等懒人本不打算暴走,奈何每走几百米就冒出一处新景点,不自觉地越走越远,每晚回到旅馆时脚软到都快站不稳。

争奇斗艳的网红也是一道奇妙的景色。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红在景点前凹造型,摄像头用最刁钻的角度避开游客,千辛万苦打造出一张将要在社交媒体赢得无数点赞的美图。

罗马斗兽场人山人海,幸亏提前订了票。等候进场时绕着斗兽场走了一圈,连个凳子也没有,只能站着。参观后惊叹罗马人工程技术水平高超,能建成如此规模的建筑,藏在地下传送角斗士和猛兽的升降机也极其巧妙。罗马斗兽场屹立千年,先后作为竞技场、教堂、墓地、住家、碉堡使用,见证人世兴衰,不得不为之感慨。

斗兽场旁边的古罗马广场和帕拉蒂尼面积很大,走马观花也要一个下午。因为之前读过《我,克劳狄乌斯》,特意留心了奥古斯都和莉薇娅的房屋,没想到如此平平无奇,很不起眼。我在罗马见识到了古代豪门的阔气,东一处宫殿西一处别墅,好像半个罗马都属于那几个大家族,城中最好的位置都被他们占了,帕拉蒂尼山的法尔内塞花园就是一例。这座花园典雅幽静,可以由此俯视古罗马遗址,本身就是一座艺术品。

梵蒂冈的游客比斗兽场还多,有很多是朝拜圣地的信徒。进圣彼得大教堂要排队两小时,我没那份虔诚的耐心,只从外面观赏罢了。圣彼得大教堂每一部分都大得夸张,缺少大小对比,反倒显不出其宏大。我订了梵蒂冈博物馆含傍晚餐饮的票,可以在闭馆后参观西斯汀礼拜堂。梵蒂冈博物馆的奢华令人咋舌,精美收藏数不胜数,可以由此想象教皇当年的权势与财富,难怪曾有几百年的政教冲突。最伟大的藏品当然是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的壁画,是欧洲古典艺术的巅峰。我在欧洲各地的博物馆看过不少名画,都不及这次震撼。壁画与建筑合成一体,观看一整个天花板的《创世纪》、一面高墙上的《最后的审判》和《雅典学派》,这种极致美的体验是印刷品永远无法复制的。导游讲了不少米开朗基罗和教皇间的轶闻,令我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产生了进一步的兴趣。

其余万神庙、圣母大殿等景点就不细说了。总之来这里要留足时间,你有多少精力游览,罗马就能给你多少快乐。经过一周的视觉轰炸,看到最后多少也有些审美疲劳。曾经沧海难为水,半年内不打算看任何教堂和美术馆了。离真理之口不远有橘园和玫瑰花园,是罗马难得比较清静的地方,走累了可以去那里坐坐。

罗马没有巴黎、米兰那么时尚,但是大城市肯定不缺消费的地方。我在市中心路过了几家奢侈品牌店,在某家橱窗里看见一件睡衣,其丑陋和昂贵都让我印象深刻,劳动人民真的理解不了上层阶级的品味。

美食是我旅游时非常重视的一环,来到罗马肯定要好好享受意大利菜了。我在法国常吃意餐,要说新鲜感其实并没有太多,但在意大利吃毕竟更地道。刚到罗马时,我在同伴的坚持下去了一家网红餐厅,排队要半个多小时,进去后等服务员又要将近半小时。食物味道确实不错,可以没比其它餐厅好那么多,以至于非要等一个小时。除了景点旁边明显坑游客的餐厅,随便哪家其实都不错,能在罗马生存下来必然有两把刷子,不可能连意面和批萨都做不好。越靠近商业中心,餐厅的服务态度就越差,服务员永远匆匆忙忙、一脸冷漠。稍微走远一点,到当地人常去的、服务员不太会说英语的餐厅,服务往往更热情。

这次在罗马吃到了野猪肉、鹿肉火腿,老实说腌制风干后掩盖了原来的味道,没太吃出与猪肉的区别。吃了各式的炸饭球,这种碳水炸弹让我联想到了武汉式早餐。各种颜色款式的意面都吃了一遍,对中国人来说正宗做法的意面偏硬,浇头太少。比如著名的培根蛋酱意面,把意面与生鸡蛋、奶酪、油搅拌,再加上少许肉丁,基本就是淀粉和脂肪的组合。我还是更喜欢煮得稍微久一点、加很多肉和蔬菜的魔改意面。批萨当然好吃,可是太油腻,吃多了也让人受不了。意大利甜食很出名,不过我不太喜欢甜食,一周里只吃了一次冰淇淋。意餐给我留下碳水太高的印象,偶尔吃一次很不错,没办法天天吃。好在罗马这么大,想吃什么都吃得到。最后一天临走时去了家川菜馆,手艺很地道,吃得很过瘾。中国人始终有个中国胃,改不了。

罗马是欧洲文明的精华,艳冠群芳。如果一生只来欧洲旅游一次,我的首选就是罗马。可是要我常住这里,我一定受不了,宁愿选择随便哪个无聊的北欧小镇。舒适与繁华难以两全,甚至相互矛盾。再过个一千年,估计罗马还是这样热闹吧。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