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我时不时会琢磨,自己这辈子到底能读多少本书呢?在抵达人生终点之前,确切数字当然无法知晓,不过还是可以估计一个大概数字,今天就来算一算。
先考虑读一本书要花多少时间。这里的「书」单指文字为主的书籍,不包含漫画、图册、杂志等读物。这个问题有点困难,因为书的长度是不确定的,可以像《小王子》那么短,也可以像《战争与和平》那么长。而且太长的书往往分卷出版,比如《战争与和平》就分成四卷,那么《战争与和平》到底要算作一本书还是四本书呢?就算长度确定了,还要考虑阅读难度。像是网络小说和轻小说,读起来往往一目十行,一天读上百万字也不成问题。可是哲学书和数学书就难读多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没准要研究几个月。好在如果读的书足够多,书的长度和阅读难度趋向于正态分布。根据我的阅读经验,一本书平均大约三百页,可以在十小时内读完。
再想想自己有多少空闲时间用来读书。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能支配的自由时间大不相同。我上大学时比较闲,一年能读上百本书;工作后时间精力不足,一个月只能读两三本书;等将来退休了,读书的时间又会多起来。在理想情况下,工作日每天读一小时,周末每天读两小时,一周下来可以读完一本书,一年可以读完五十本。考虑到工作、家庭、社交还有电影、游戏、音乐等其它业余爱好,平均每年读五十本书就是我的能力上限了,超过这个数字就会干扰正常生活。我现在三十岁出头,如果一生无病无灾,能顺顺利利地按照这个节奏读四十年,将来最多可以读两千本书。
我多年来一直都有在做阅读记录,把学生时代的教材、工作上用到的技术书籍、业余阅读的文史哲及科普读物全算上,迄今一共读了千余本书。过去与未来相加,我一生的阅读上限大概是三千本书。这是纯粹理论上的数字,实际能读完的书肯定要比这少。
三千本书乍看起来似乎很多,可是与茫茫书海比较起来就微不足道了。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中国每年出版的新书超过二十万种;国际标准书号(ISBN)记录在案的出版物有三千三百多万种;更别提无穷无尽的网络创作了。当然,这些书中百分之九十九我压根不会去碰。要么质量太差,要么看不懂,要么没有兴趣。可就算精挑细选出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依然是个遥不可及的庞大数字。
书是读不完的。不仅在绝对意义上读不完,单论自己想要读的书也是读不完的。这样显而易见的道理,却容易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越爱读书的人就越贪心,往往”买书如山倒”,家里屯着一堆没看过的书。人总是将未来的自己理想化,高估自己的读书效率。买下一本书时,心里自然是打算要读的,可实际上有没有时间读就难说了。
生有涯而知无涯,读书是需要方法的。既然人生短暂,那就从最好的书读起。读书不是体育比赛,没法给书籍评个一二三名。「世界上最好的书是哪一本」这种问题不会有标准答案。但是从经典读起,总归是最靠谱的办法。经典就是那些所有人都知道、都希望自己已经读过、可却往往提不起兴趣读的书:《圣经》《论语》《理想国》《哈姆雷特》《红楼梦》等等。一本书能成为经典一定经过了漫长时间的考验,而当下的畅销书没准只是昙花一现。
经典往往很难读,因为好书总会挑战读者。硬着头皮读经典的确让人痛苦,有时辛苦读完了也未必觉得自己有什么长进。但是读经典总有回报,因为经典不仅在于自己写的好,还在于对其它书的影响。经典构成了读书的参考系和脉络,构成了读书人的共同语言。有了至少几十本经典打底,才能对书籍价值有更好的判断。
另一个建议是,读书不妨杂一点。这就如同统计学中的抽样,各门各类的书都读几本,从而构建总体的认识。我读书不挑食,从古至今,从东到西,多多益善,来者不拒。我不是专业学者,比起钻研一门学问,更希望能广泛涉猎、见识到多样的风景。现在已经不是读书人什么都懂的时代了,自诩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人,遇到专家就会露馅。我不妄想能够博闻强识,只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罢了。书与书也可以互相启发,看书杂会带来更多样的视角,读出更多的东西来。
不管用什么方法读书,最后还得要懂得接受遗憾。既然世上的书多到读不完,错过就成为一种常态,没必要太纠结。并非每本书都值得读,读书也不一定非要从头读到尾。速读、略读、选读、跳读,怎么读都行。普通人读书是为了乐趣,阅读是一种享受,不必为自己设下过多条条框框,随心所欲快乐就好。
一生能读几多书?其实说到底数量并不重要,我只追求保持阅读习惯,究竟能读多少本书就随缘吧。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