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读叶圣陶的《怎样写作》


这本书收录了叶圣陶二十余篇教授写作技巧的文章,主要面向中学生和语文教师。话虽如此,书中讲述的技巧是通用的,一般人同样能从中获益。

书中收录文章时间跨度很大,最早的发表于一九一九年,最晚的则是一九六二年。显而易见,这不是一本组织严密的专著,文章内容多有重复。读完全书,可以把书中观点归纳为以下几项:

  1. 为什么写:书中讲到两种心理动机。其一,人是社会动物,本能地想把自己的观点、感受告诉别人,而且希望传播得越广越好。身处信息时代,人人热衷于社交网络,吃饭旅游都要拍照分享,正是出于这种心态。其二,人喜欢创造,而写作正是最普遍、最便利的创作方式。此外,我还想添加一种实用的动机,就是记录。文字发明出来就是用于记录事实、辅助记忆。交流、创造、记录,这三点是最主要的写作动机。

  2. 写什么:写有必要的,写自己喜欢的。正如作者所说:「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勉强写出来的东西是只能是模仿,复制了别人的感受和文字。写作要诚实,写出自己的话。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担心缺少独创性。人世间的思想情感大同小异,如果非要说前人没说过的话,岂非很快就无话可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当我们诚实表达内心感受,哪怕是雷同的想法,也总会有细微的差异,自然会保留独立性。写作最理想的状态是:思想情感在胸中酝酿积累,自然而然地想要写出来。可惜现实没那么美好,大家想必都在学校里受过折磨,被强迫写些无聊的学生作文。作者指出学校里定期命题作文是不得已的办法,是一种写作练习。教师应该观察、了解学生,拟定合适的题目,让学生可以有感而发。

  3. 动笔之前的准备:作者指出:「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不该在拿起笔来的时候才问该怎么样,应该在拿起笔来之前多做准备工夫。」一是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原材料,善于观察才有东西可写。二是锻炼逻辑思考能力,想得明白才能写得明白。思维严谨的人,写起文章来自然也是有条有理。三是养成好的语言习惯,说话措辞恰当,合乎语法。平时多积累,这些准备工夫都做到家了,写好文章是水到渠成的事。

  4. 写作技巧:书中写了很多具体的技巧,像是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写叙事文等等。概括起来,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词汇和文章组织。写作最基础的技巧就是如何选择适合的词,把自己心中所想准确地表达出来,不能心里想着「东」,写出来却成了「西」。再进一步,好文章不仅准确,而且鲜明、生动,对于每个字都做出近乎唯一的、最恰当的选择。有了词,还要串联成句,编排成段落,让一篇文章的各部分都紧密围绕着同一个中心。要组织好文章,得致力于剪裁和排序。去掉不一致的,补充不容少的;把材料用合理顺序排列,琢磨哪个作开头,哪个作结尾,观察哪里重复了,哪里有欠缺,最后使文章混然一体。

  5. 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方法无非是多读多写。作者提出了一个很实用的办法,就是多写短文。就像美术学生练速写那样,经常写些短小文字,比如写景色,写人物,写一点感想。训练的目标在乎像,「你眼前有什么,心中有什么,把它写下来,没有走样;拿给人家看,能使人家明白你眼前的、心中的是什么:这就行了。」「到了纯熟的时候,跟画画一样,你能放弃那些琐碎的线条,你能用简要的几笔画出生动的形象来,你能通体没有一笔败笔。」这速写的工夫是作者的基本功,「画画不像,写作写不出所要写的,那就根本不成,别再提艺术啊文学啊那些好听的字眼。」「谁自问是个忠实的美术学生或者文学青年的话,先在基础上下一番刻苦的工夫吧。」

  6. 修改:思想依傍语言,修改文章就是修改思想,检查文字有没有充分表达想表达的意思。写完一篇东西,大声念几遍,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文章语言流畅,念起来就通顺;语言上有疙瘩,念下去就不顺当。作者提倡白话文,认为最好的文字就跟讲话一样,上口,入耳。但是我觉得,书面语和口头语毕竟有差距,如果一味追求朗朗上口,把文章都写成了演讲稿,恐怕也有不妥。这本书里的文章,有时候就偏口语化,读起来有点啰唆,不够简洁。

我很赞同作者一个观点,写作要诚实,挑自己能写的写。我平时写作,经常写些生活小事,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之类的。我也曾困扰过,自己写的东西是不是太琐碎,没什么价值;可是我的生活就是这样啊。效仿别人的腔调,写一些自己没有的体验,讲些漂亮话,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的东西,哪怕再平凡、再琐碎,终归是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者强调平时积累,重视生活经验,这一点同样深得我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者自己教人写作,却清楚明白地说:光看这些教写作的书未必就能把文章写好。「写作的时候,如果要临时翻查这些书,一一按照书里说的做去,那就像是一手拿着烹饪讲义一手做菜一样,未免是个笑话了。」这些写作指导可以帮我们指点方向,少走弯路,真正想写好还是要靠自己勤学苦练。

总的来说,尽管这本书内容偏浅显,仍不失为一本优秀的写作指导书。哪怕是专业的文字工作者,也可以从中借鉴些写作理念。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