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读天童荒太的《永远是孩子》

 

《永远是孩子》是天童荒太的代表作,销量超过百万册,获过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还改编成了热门的电视剧。如此辉煌的成绩导致我对此书期待过高,结果读完之后很失望。这本书的两个问题都很有典型性,借此探讨一下。

第一个问题是过于冗长。现在的生活节奏实在太快了,抽时间读书是种奢侈,文字精炼是作家的美德。如果足够有料,我并不反对大部头。毕竟如果你写的是《三国演义》,再怎么精简都很长。可如果料不足却写的很长,只能说明作者没有下足工夫。《永远是孩子》的中文版超过六百页,内容注水太多了,至少可以删掉三分之一。

《永远是孩子》的故事分成两条时间线,平行叙事。第一条是十七年前,少女尤希住进儿童精神科医院,认识了男孩「刺猬」和「长颈鹿」。情节以极其缓慢的节奏推进,一直在描写医院的日常生活。直到大半本书过去了,才开始讲尤希患病的真相,原来她遭受父亲的侵犯。之后三个孩子决定杀死尤希的父亲,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拯救尤希。最后在医院组织的登山活动中,尤希的父亲遭遇事故摔落山崖而死,事故真相不明。这条时间线的缓慢节奏勉强还算可以接受,毕竟这些孩子很特别,可写的细节比较多,尤希的遭遇和孩子们的复仇也算是条完整的主线。

第二条时间线是十七年后,三个孩子都长大了,表面上变成了成熟的大人,其实内心依然伤痕累累。这条时间线有两个主要的故事线索,一是连环杀人案,二是尤希的弟弟探寻她当年住院的真相,这两条线索都比较无趣。尤希弟弟寻找的真相,读者已经在另一条时间线里读过了。至于凶杀案,虽然《永远是孩子》获了推理作家协会赏,但本质上并不是推理小说,没有为「谁是凶手」制造太多悬念,读起来很平淡。这条时间线的情节发展很凌乱,缺少逻辑,收尾也难以令人满意。我不打算透露结局,简单说来整本书没有一个正常人,读完全书会发现所有悲剧都是莫名其妙的扭曲行为造成的。

长大后这条时间线叙事节奏十分拖沓。比方说,主角间每次见面都写的特别详细:先是一番内心挣扎,然后打电话约见面,见面后一堆琐碎的对话,分手后又是一段内心戏。可是过后仔细想想,这些见面并没有推进情节发展,也没有加深人物塑造,只是在重复展示三人间的暧昧关系,尴尬地拖戏。

这本书里的对话特别多,可是台词水平很差,既啰唆又干巴巴。开头尤希和她妈妈争吵那一段,两人的对话让我感觉像是在看三流国产剧。作者又喜欢平白无故、不分场合地让角色发表一通演讲。比如说三个主角十七年后第一次重逢,明明是这么情绪化的场合,长大后当了律师的刺猬却生硬地讲了一堆「法律的本质是制定者的好恶」。我明白作者是想探讨法律的不完善,可是把观点硬塞进角色嘴里宣讲,这手法太不高明了。还有十七年后的第一个受害者,一个大妈深夜里在寂静无人的地方遇到了奇怪的陌生人,居然长篇大论教育陌生人要珍惜父母、父母也有难处,就算喝多了也不能这样吧。总之把台词精简一下,绝对能挤出很多水分。

第二个问题是风格过于阴暗凄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是虐待儿童的题材,做好了心理准备,可读到最后女主角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还是觉得过于虐心了。我不介意黑暗题材,前提是作者有明确的创作主题,比如揭露现实或是深入的人生思考,《罪与罚》就是杰出范例。如果缺少反思,那就成了纯粹卖惨。这本书写虐待儿童,可是完全没有讨论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如何帮助受伤的孩子。小说里的儿童医院好像是个玩笑,心理医生是废物,没有给孩子们提供任何帮助。作者明显没有仔细查过心理学资料,用最浅薄的方式解释心理问题,诸如「小时候被母亲用烟头烫过所以长大后怕见到女人抽烟」。读完全书,作者似乎旨在传达这样一个观念:童年遭父母虐待产生心理阴影,一辈子都不能享受正常人的幸福。如果仅此而已,这种故事写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作者写到两起凶杀案的被害人时,又展开换位思考,伤害孩子的父母也有自己的苦衷,这样说来孩子倒要原谅虐待自己的父母喽?什么样的借口才能让一个母亲用热水烫孩子?纯粹是颠三倒四的歪理邪说。

我事后翻了一下作者的履历,看了看他其它作品的简介,发现几乎都是同一路数,「儿时遭虐待,长大当变态」,完全把人间悲剧当小说卖点了。这样消费别人的痛苦,即使是虚构的痛苦,总也有些病态吧?

一不留神吐槽越來越狠,把这本书批的一无是处了,其实这本书还是有亮点的。除去糟糕的台词水平,作者的文字功力算不错,像是三个孩子登山的段落就写的很有感染力。这本书技术上的问题是次要的,主要毛病还是出在主题思想上。也许是我的偏见吧,我觉得日本作家过于热衷描写人性扭曲,而且动不动归纳出一些惊世骇俗的结论。我曾经读过东野圭吾的《信》,整本小说都在写主角因为是杀人犯的弟弟,一直受到歧视,也是本凄惨的小说。读到结尾,没料到东野圭吾居然说歧视犯人家属是理所当然的,主角就应该背负枷锁活着,这番鼓吹歧视的言论让我大吃一惊。作为心态正常的普通人,我还是喜欢多读些真善美,对这类书敬而远之。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