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读格雷厄姆·格林的《人性的因素》

 

据格林所说,他写《人性的因素》是为了创作一本摆脱暴力俗套的间谍小说,呈现英国秘密情报工作的真实样貌。他笔下的情报人员跟007毫无关系,像普通人一样为了一份薪水朝九晚五。如果这本书早一点写出来,我或许会更尊敬这种尝试。可是《人性的因素》出版于一九七八年,那时007的作者伊恩·弗莱明已经去世十多年了,约翰·勒卡雷的名作、写实派间谍小说的代表《柏林谍影》也出版十多年了,这时再来标榜真实未免有点故作姿态。事实上,这本书读起来非常像是约翰·勒卡雷的小说。格林和勒卡雷都曾在英国秘密情报局「军情六处」工作过,文风也比较相近,写出风格相似的小说倒也不出奇。

格林把自己的小说分成娱乐与严肃两类,后来渐渐不作区分,《人性的因素》就是两者混合。按照我的经验,这种主题太严肃的类型小说往往有点不伦不类,既不够娱乐,也不够严肃。就拿这本书来说吧,如果你期待读到紧张刺激的间谍故事,一定会大失所望。这本书采用了间谍小说中常见的「卧底」题材,故事一开始英国情报局发现情报泄漏,意识到内部有潜藏的双面间谍,之后展开了调查。格林并没有把双面间谍的身份作为悬念,很早便点明了主人公卡瑟尔就是双面间谍,前半本书都在描写卡瑟尔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态。卡瑟尔的同事戴维斯为人冒失,成了卡瑟尔的替罪羊,被情报局毒害。卡瑟尔本打算以此为契机结束间谍工作,这时却意外地收获了重要情报,将情报传递给苏联后他的身份曝光,随即逃到莫斯科,故事就这样结束了。除了结尾卡瑟尔逃亡时的一些小波折,整本书没有什么悬疑可言,情节发展一望即知。尽管我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读起来还是难免有些不耐烦。尤其是前半本过于冗长,让我一度想要弃书。

我能理解作者的写作追求,他就是要让故事平淡化、去浪漫化。可是这样一来小说的情节转折太过草率,反倒伤害了故事的合理性。比方说双面间谍的嫌疑人有很多,不单卡瑟尔和戴维斯,他们的上司、办公室里的秘书们都有嫌疑,总该仔细调查一下吧。虽说戴维斯的行为举止太不稳重、动不动作出把文件带出办公室这种不合规定的事,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格林懒得写戏剧化的推理情节,让调查人员莫名其妙地认准了戴维斯就是间谍,一点都没怀疑卡瑟尔,英国情报局的智力水准未免太低下了。还有卡瑟尔身份曝光的过程,一般来讲总要有些逻辑推演,可是小说中让一个南非官员简单地依靠直觉就怀疑卡瑟尔有鬼;英国情报局信了这个「直觉」,就派人直接去询问卡瑟尔,一点都不担心会打草惊蛇;卡瑟尔卧底多年,居然被人随便试探一下就露馅了。我不指望小说一定要跌宕起伏,可是情节这样随意让我实在难以入戏。

最让我纳闷的就是卡瑟尔为什么叛变。小说中反复提到,卡瑟尔不相信共产主义。苏共的情报人员当初在南非营救过他的黑人妻子,他为苏联做事只是为了还人情债。这为了这一个缘故,就能令一个人背叛祖国、死心塌地当双面间谍吗?为了加强说服力,小说中写到卡瑟尔从小就借一还十,别人送他面包,他送别人名贵钢笔。书中还编出一段美国人要往南非扔原子弹的荒唐情节,让卡瑟尔的动机更有正义感一些,当苏联间谍是为了帮助黑人。不管作者怎么圆场,始终改变不了我的印象:卡瑟尔看上去小心翼翼,实际上稀里糊涂。

还有一点让我很不舒服,就是书中的角色太扁平了,描写太重复了。书中反复写到卡瑟尔私下里喝珍宝威士忌,戴维斯喜欢喝波尔图,还有配角喜欢肉排腰子馅饼和熏鳟鱼。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无论饮食多么单一,总不至于每次都吃喝同样的东西吧。这种将癖好作为人物标签的写法,简直让我想到了某些粗制滥造的轻小说。

书里的阴暗基调也有些刻意。这本书里几乎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糟糕透了,要么麻木不仁,要么郁闷消沉。卡瑟尔就算不当间谍,他和母亲之间的冷漠关系也够折磨人了。另一个配角丹特里与自己的女儿和前妻都形同陌路,孤独到心碎。我相信现实中的情报人员不像邦德那么潇洒,但也不至于都是抑郁症患者吧?

精彩的段落也是有的。整本书的核心是对卡瑟尔心理状态的刻画。小说开始时卡瑟尔极力维护一种虚假的秩序感,按时出门按时回家,每天的生活一成不变。卡瑟尔执着于控制日常细节,这种行为凸显他没有安全感。当情报局的调查打破虚假平静后,卡瑟尔的生活渐渐失序,他的孤独感越来越严重。很打动我的一段描写是,他连对妻子的爱都不敢表达得太强烈。后面卡瑟尔送走妻子,独自在家里等待厄运降临,还有结尾时在莫斯科形同软禁,这些段落都不乏感染力。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心理描写还撑不起这么长一本书。如果缩减成中篇小说,主题会更加鲜明。

这本《人性的因素》的内容手法不够严谨,应该算作格林的娱乐小说;可是娱乐性又不强,定位很尴尬。要读格林有很多更好的选择,比如《权利与荣耀》。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