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读司马辽太郎的《项羽与刘邦》


写好一本历史小说绝非易事。既然叫做历史小说,就要尊重史实。虽说可以虚实结合,增添一些虚构的细节,但是故事基本脉络已经定死了,不能随意发挥。出色的历史小说往往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发挥小说的长处,在文学性上下功夫;二是对历史有独树一帜的解读。很可惜,《项羽与刘邦》在这两方面都没有做好。

在读《项羽与刘邦》之前,我已经读过司马辽太郎好几本小说了。对我来讲,司马辽太郎的文学水平是一个迷,难下定论。当我读他的《丰臣一族》时,觉得文字干练精简,多个短篇小说相互独立又彼此交融,手法独到;而我读他的《燃烧吧!剑》时却觉得味同嚼蜡,看完了转瞬既忘,没留下什么印象。这次读《项羽与刘邦》终于令我恍然大悟:司马辽太郎的小说不是采用小说的写法,而是历史散文的写法,这种写法适合短文章,不适合长篇小说。所以司马辽太郎的短篇隽永、耐人寻味,长篇却乏善可陈。

叙述同样一件事,小说和历史散文的区别在哪里呢?小说要有情节起伏、情感波动,要有动态,要有精彩的对白,要展示而不是解释;历史散文则可以平铺直叙,随时加入议论与抒情,议论、抒情的比重甚至会大于叙事。

比如第八章项羽得知项梁的死,《项羽与刘邦》只用两行话就带过了:

「项羽对这位叔父的死十分悲伤,在众人面前嚎啕大哭。他边哭边叫,边叫边哭,在如此悲愤的情况下呼号者要进行复仇之战……」

如果换一位小说家,绝不可能轻易放过这样的戏剧高潮。

再比如第十三章刘邦率先入关中,有了自称为王的野心。当刘邦得知项羽要对他发动总攻时,面临生死存亡危机,他会有怎样的心理呢?书中只用了一句话:

「刘邦瞠目结舌。他浑身上下放佛瘫了一般,下巴都抬不起来了。」

且不说这段话文笔好坏,把这么关键的情节转折只用一行字就略过了,这还称得上是小说吗?之后鸿门宴的段落几乎照搬《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就像是把古文翻译了一遍,甚至比《项羽本纪》中写得更简略:

「樊哙生来就拙嘴笨舌,此时却仿佛换了一个人,大喊大叫,发出了连珠炮般的质问:大王为什么就不明白沛公对大王的忠诚呢?如果对忠臣良将还要报以诛杀之罪,那么,天下人心还会归顺大王吗?」

这段台词比《项羽本纪》中更短。写到刘邦逃跑时,也只是写到:

「樊哙的出现使整个酒宴陷入一片混乱。刘邦趁机离开坐席跑了出去。谁都以为他是去了茅房。」

总之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中学历史教科书,我实在无法称赞这是部好小说。没了文字的精彩,只剩下平铺直叙的纪实,读者不如干脆去读历史书算了。

这本书里有大量的议论,开头第一章就写到秦始皇巡幸是不智之举,看到秦王的人会认为可以轻易地取代他,后世的帝王更有经验。然而帝王巡幸是件普通的事,早在《尚书》中就有「二月东巡」的记载,康熙六次南巡更是借由影视剧令国人熟知。这段议论不过是对「彼可取而代也」的借题发挥罢了。再比如秦末各地的起义,司马辽太郎用了一个「吃」来概括成因,哪里有吃的流民就跑到哪里,这种说法未免以偏概全。

这就是本书的第二个毛病了:对历史的解读不够深刻。秦朝灭亡、楚汉相争,这段历史风云变幻,涌现无数豪杰,值得挖掘的地方非常多。《项羽与刘邦》没有跳脱出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可以用几句话概括,项羽就是勇猛、感情用事、刚愎自用,刘邦就是能容人、善用人才。历史讲究客观,而司马辽太郎喜欢褒贬人物,《项羽与刘邦》中的刘邦是个没文化的流氓,书中多次用「可爱」二字形容刘邦,似乎刘邦能成功全靠人缘好、讨人喜欢。如此单纯的人物解读,实在令我难以认同。

《项羽与刘邦》洋洋洒洒五十多万字,篇幅远远超过区区万余字的《项羽本纪》。两相比较,我反而觉得《项羽本纪》情节更生动,人物更饱满。不得不感慨司马迁是真正的伟人啊。

(译文摘自赵德远译本)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