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告别(三)


今年年初,外国出了传染病的新闻。虽然媒体上一直都有报道,大多数人却都没当做一回事,谁成想后来居然会造成如此大的悲剧。

我们这些普罗大众过于依赖媒体,以至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也是难以避免的。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时每刻不停涌现来自全球的新闻。就像爱伦·坡的小说《失窃的信》里写到的,藏匿一封信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放在一堆信里,让一条新闻被忽略掉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海量的新闻把它掩埋掉。当一条接一条的新闻讲述着世界各地的军事冲突、自然灾害、人为事故时,区区一则国外的传染病新闻又如何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呢?尤其具有迷惑性的是,起初这种传染病的死亡率并不高,即便是专业的医学专家也会错误地低估其严重性。

现如今我们对这种传染病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这是一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潜伏期在一到两周;90%的患者无症状或轻症状,症状与流感相似,会有发烧、咳嗽、头痛、关节酸痛、全身乏力;大约10%的患者患重症,造成肺部急性炎症,患者肺纤维肿胀挤压肺泡,最终窒息而死;该病症可以通过飞沫和人体分泌物传播。

这种传染病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潜伏期长和多数人无症状,这使得许多人已经感染了病毒却不自知,然后再传染给更多人。等医院发觉重症病人迅速增加时,感染者已经不计其数了。重症人数增多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很多患者得不到治疗,只能在痛苦中等待死亡。

起初我和多数人一样对此置若罔闻。直到一位在海外疫区工作的朋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警告,我才觉察到事情的严重性。从那以后,我每天在网上查看数据,眼看着患者人数、死亡人数日益增多,一条条曲线飞速爬升。当我把自己的顾虑告诉给雯雯时,她还嘲笑我神经过敏。她说流感每年杀死的人比这多多了,只是一直盯着数据看才觉得可怕,实际上没什么大不了。这番说辞一点都没有令我宽慰,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反而使我更紧张了。

大概两周后,海外传来了封城的消息,一个拥有数百万人口的城市被全面封锁。机场、火车站、港口关闭,所有公交客运停止运营,公路实施交通管制。封城消息发布后,当地居民、旅客陷入恐慌,全都迫不及待地要在封城前逃离,造成了大面积的交通拥堵。留在当地的人开始抢购囤积食物和医药用品,造成当地物价大幅暴涨。

我常去的网络论坛里有一位住在疫区的网友。他每天在论坛里发布日记,记录疫区实况。我成了他忠实的读者,每天期待着他的更新。通过阅读他的日记,我得知了疫区隔离越来越严格,学校停课,工厂停工;住宅小区只保留一个出入口,并安排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看守,除非特殊情况不允许出入。他的日记里也记录了一些趣事,由于居家隔离,他只好自己做菜,厨艺提高不少;他尝试自己理发,失败后只好剃了个光头;他观察小区里的流浪猫,还给每只猫都起了个名字。

在这段时间里,世界各地陆续有了感染者的报道。这次疫情让我深刻意识到世界是平坦的,全球人口已经紧密地连接起来了,看似全在千里之外的疾病,转眼就到了自己家门口。大城市人口密集、交通发达,更难以避免疾病的传播,很快地我居住的城市就有了若干感染者。即便有了感染者,大多数人还是不以为意,以为会轻易控制住。面对海外愈演愈烈的疫情,他们始终是一副隔岸观火的态度。

我发现自己处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状态里。当我查看疫区情况、阅读疫区网友日记时,我觉得事态紧急;在日常生活里,当我看到身边依旧歌舞升平时,又觉得自己不必杞人忧天。

事后我尝试分析当初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如此麻木不仁,以至于错失了预防传染病的良机:

第一是愚蠢。不管文明怎样发达,人的本性还是只猿猴。假如路上有只老虎,行人一定吓得落荒而逃,所有人都会老老实实躲在家里,对凶猛野兽的恐惧是写在基因上的本能。然而面对比野兽更凶残、杀人更快更多的传染病,人们却对此视而不见。事实上,在城中病例已经达到数十例时,还有人举办了大型露天聚会。

第二是傲慢。病情最早是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虽然媒体没有在明面上直说,却一直含沙射影地讽刺,暗示欠发达地区卫生条件、医疗水平差,饮食习惯野蛮。卫生部长甚至信誓旦旦地宣称,国内一定不会出现传染病大流行。后来的情况证明,这种傲慢自大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当地的病例破百时,我明白一定要采取行动了。我跟雯雯做了一次长谈,说明现在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我们俩决定此后不再乘坐公共交通,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同时开始囤积物资。我借鉴了外国疫区的教训,购入了大量的米面油盐、罐头、即食食品以及各类生活必需品。当我们开始采购口罩时,才发现口罩已经买不到了。政府宣布,必须持有医生开具的处方才允许买口罩。

说到口罩,这绝对是这次疫情中最荒谬的事之一。面对一个可以通过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戴口罩是理所当然的、最基础的防护措施。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官方一直宣传不需要戴口罩,提出的理由毫无逻辑。官方的第一个理由是健康人不需要戴口罩,患者才需要戴口罩。然而这次的传染病有长达两周的潜伏期,检测又不到位,没人能确保自己是否真的健康。官方的第二个理由是错误佩戴口罩不能提供有效防护,不习惯戴口罩的人频繁用手碰触面部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可是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并不是什么科学难题,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让大家都学会正确的佩戴方式。说穿了这些都是借口罢了,用冠冕堂皇的说法来掩饰医疗物资匮乏的事实。

又过了不到一周,政府宣布全国禁闭。

对我来说这是预料之中的事,甚至来的太晚了。可是很显然,这一宣布让众多人措手不及。人们纷纷从城市跑到乡下,公路大面积拥塞;超市里挤满了顾客,食物和生活用品被抢购一空。早在两个月前,国外就发生了一模一样的事,这一切都是过去的翻版。

生活一下子就从安宁祥和变成了水深火热。官方宣传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之前还说没有疾病流行的危险,现在突然说我们要面临最困难的时期,这是一场全国人民的医疗战争。

这并不意味着疫情突然爆发了,而是证明了之前的安宁祥和是假象。没有提前预见到瘟疫风险,没有准备好应对措施,这是政府的玩忽职守。

尤其令人愤慨的是,周边一些国家居然做的更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恬不知耻地宣称疾病已经无法管控,未来将会有数十万人死亡,百姓们只有听天由命。哪怕是在缺乏科学知识的古代,人们也知道应对传染病最基本的方法是采取隔离。当我们已经明确得知了这次疾病的传播方式,众多政府却迟迟不肯采用隔离的手段,理由是担心造成经济损失。

经济再重要,又怎么能重要过人命呢?这次疫情揭露了现代社会中最丑陋的一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不同阶层间的贫富悬殊。那些拥有权力和财富、操控社会运行的人处在金字塔的顶端,他们有私人医生,有最好的防护,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不用担心被传染。他们自然希望工人继续工作,继续被他们榨取血汗。至于底层的百姓们会遭遇什么下场,他们根本不在乎。他们巴不得社会中的老弱病残得病死掉,正好少了负担。一个接一个的大公司被曝光,没有给工人提供对疾病的防护。那些在疫情期间还在一直工作的超市收银员,领着最低的工资,承受着最高的风险,没有口罩也得工作。他们的付出,又有哪个资本家会在乎呢?

一开始时预定的禁闭期限是两周。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要在两周内控制住疫情是天方夜谭,这不过是安抚大众情绪的缓兵之计。我们公司宣布所有员工放假,复工时间等待通知。就这样,我的禁闭生活开始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