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告别(三)


今年年初,外国出了传染病的新闻。虽然媒体上一直都有报道,大多数人却都没当做一回事,谁成想后来居然会造成如此大的悲剧。

我们这些普罗大众过于依赖媒体,以至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也是难以避免的。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时每刻不停涌现来自全球的新闻。就像爱伦·坡的小说《失窃的信》里写到的,藏匿一封信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放在一堆信里,让一条新闻被忽略掉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海量的新闻把它掩埋掉。当一条接一条的新闻讲述着世界各地的军事冲突、自然灾害、人为事故时,区区一则国外的传染病新闻又如何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呢?尤其具有迷惑性的是,起初这种传染病的死亡率并不高,即便是专业的医学专家也会错误地低估其严重性。

现如今我们对这种传染病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这是一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潜伏期在一到两周;90%的患者无症状或轻症状,症状与流感相似,会有发烧、咳嗽、头痛、关节酸痛、全身乏力;大约10%的患者患重症,造成肺部急性炎症,患者肺纤维肿胀挤压肺泡,最终窒息而死;该病症可以通过飞沫和人体分泌物传播。

这种传染病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潜伏期长和多数人无症状,这使得许多人已经感染了病毒却不自知,然后再传染给更多人。等医院发觉重症病人迅速增加时,感染者已经不计其数了。重症人数增多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很多患者得不到治疗,只能在痛苦中等待死亡。

起初我和多数人一样对此置若罔闻。直到一位在海外疫区工作的朋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警告,我才觉察到事情的严重性。从那以后,我每天在网上查看数据,眼看着患者人数、死亡人数日益增多,一条条曲线飞速爬升。当我把自己的顾虑告诉给雯雯时,她还嘲笑我神经过敏。她说流感每年杀死的人比这多多了,只是一直盯着数据看才觉得可怕,实际上没什么大不了。这番说辞一点都没有令我宽慰,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反而使我更紧张了。

大概两周后,海外传来了封城的消息,一个拥有数百万人口的城市被全面封锁。机场、火车站、港口关闭,所有公交客运停止运营,公路实施交通管制。封城消息发布后,当地居民、旅客陷入恐慌,全都迫不及待地要在封城前逃离,造成了大面积的交通拥堵。留在当地的人开始抢购囤积食物和医药用品,造成当地物价大幅暴涨。

我常去的网络论坛里有一位住在疫区的网友。他每天在论坛里发布日记,记录疫区实况。我成了他忠实的读者,每天期待着他的更新。通过阅读他的日记,我得知了疫区隔离越来越严格,学校停课,工厂停工;住宅小区只保留一个出入口,并安排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看守,除非特殊情况不允许出入。他的日记里也记录了一些趣事,由于居家隔离,他只好自己做菜,厨艺提高不少;他尝试自己理发,失败后只好剃了个光头;他观察小区里的流浪猫,还给每只猫都起了个名字。

在这段时间里,世界各地陆续有了感染者的报道。这次疫情让我深刻意识到世界是平坦的,全球人口已经紧密地连接起来了,看似全在千里之外的疾病,转眼就到了自己家门口。大城市人口密集、交通发达,更难以避免疾病的传播,很快地我居住的城市就有了若干感染者。即便有了感染者,大多数人还是不以为意,以为会轻易控制住。面对海外愈演愈烈的疫情,他们始终是一副隔岸观火的态度。

我发现自己处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状态里。当我查看疫区情况、阅读疫区网友日记时,我觉得事态紧急;在日常生活里,当我看到身边依旧歌舞升平时,又觉得自己不必杞人忧天。

事后我尝试分析当初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如此麻木不仁,以至于错失了预防传染病的良机:

第一是愚蠢。不管文明怎样发达,人的本性还是只猿猴。假如路上有只老虎,行人一定吓得落荒而逃,所有人都会老老实实躲在家里,对凶猛野兽的恐惧是写在基因上的本能。然而面对比野兽更凶残、杀人更快更多的传染病,人们却对此视而不见。事实上,在城中病例已经达到数十例时,还有人举办了大型露天聚会。

第二是傲慢。病情最早是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虽然媒体没有在明面上直说,却一直含沙射影地讽刺,暗示欠发达地区卫生条件、医疗水平差,饮食习惯野蛮。卫生部长甚至信誓旦旦地宣称,国内一定不会出现传染病大流行。后来的情况证明,这种傲慢自大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当地的病例破百时,我明白一定要采取行动了。我跟雯雯做了一次长谈,说明现在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我们俩决定此后不再乘坐公共交通,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同时开始囤积物资。我借鉴了外国疫区的教训,购入了大量的米面油盐、罐头、即食食品以及各类生活必需品。当我们开始采购口罩时,才发现口罩已经买不到了。政府宣布,必须持有医生开具的处方才允许买口罩。

说到口罩,这绝对是这次疫情中最荒谬的事之一。面对一个可以通过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戴口罩是理所当然的、最基础的防护措施。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官方一直宣传不需要戴口罩,提出的理由毫无逻辑。官方的第一个理由是健康人不需要戴口罩,患者才需要戴口罩。然而这次的传染病有长达两周的潜伏期,检测又不到位,没人能确保自己是否真的健康。官方的第二个理由是错误佩戴口罩不能提供有效防护,不习惯戴口罩的人频繁用手碰触面部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可是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并不是什么科学难题,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让大家都学会正确的佩戴方式。说穿了这些都是借口罢了,用冠冕堂皇的说法来掩饰医疗物资匮乏的事实。

又过了不到一周,政府宣布全国禁闭。

对我来说这是预料之中的事,甚至来的太晚了。可是很显然,这一宣布让众多人措手不及。人们纷纷从城市跑到乡下,公路大面积拥塞;超市里挤满了顾客,食物和生活用品被抢购一空。早在两个月前,国外就发生了一模一样的事,这一切都是过去的翻版。

生活一下子就从安宁祥和变成了水深火热。官方宣传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之前还说没有疾病流行的危险,现在突然说我们要面临最困难的时期,这是一场全国人民的医疗战争。

这并不意味着疫情突然爆发了,而是证明了之前的安宁祥和是假象。没有提前预见到瘟疫风险,没有准备好应对措施,这是政府的玩忽职守。

尤其令人愤慨的是,周边一些国家居然做的更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恬不知耻地宣称疾病已经无法管控,未来将会有数十万人死亡,百姓们只有听天由命。哪怕是在缺乏科学知识的古代,人们也知道应对传染病最基本的方法是采取隔离。当我们已经明确得知了这次疾病的传播方式,众多政府却迟迟不肯采用隔离的手段,理由是担心造成经济损失。

经济再重要,又怎么能重要过人命呢?这次疫情揭露了现代社会中最丑陋的一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不同阶层间的贫富悬殊。那些拥有权力和财富、操控社会运行的人处在金字塔的顶端,他们有私人医生,有最好的防护,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不用担心被传染。他们自然希望工人继续工作,继续被他们榨取血汗。至于底层的百姓们会遭遇什么下场,他们根本不在乎。他们巴不得社会中的老弱病残得病死掉,正好少了负担。一个接一个的大公司被曝光,没有给工人提供对疾病的防护。那些在疫情期间还在一直工作的超市收银员,领着最低的工资,承受着最高的风险,没有口罩也得工作。他们的付出,又有哪个资本家会在乎呢?

一开始时预定的禁闭期限是两周。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要在两周内控制住疫情是天方夜谭,这不过是安抚大众情绪的缓兵之计。我们公司宣布所有员工放假,复工时间等待通知。就这样,我的禁闭生活开始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