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告别(四)


冬去春来,眼见着一天比一天暖和。有时赶上天气好,耀眼的阳光简直让人以为夏天到了。

瘟疫在人间肆虐,却没有对自然造成任何伤害。正相反地,由于工厂停工,污染减少,大自然变得更干净、更美丽了。原本被雾霾遮掩的远山秀出了雄壮的身姿,浑浊的河水重新变得清澈透亮,郊区甚至可以见到越来越多出来活动的野生动物。这不禁使我思考,或许人类才是自然中的病毒,这疾病是大自然整治人类的抗体。

面对自然的美好,我却只能老实地待在家里。当初读海外疫区网友的隔离日记时,感觉一切是那么奇怪,那么遥远,如今一样不差地落在了我头上。

我已经不工作了,每天闲在家里。雯雯是护士,还是要照常去医院上班。我担心她会被传染,总是提心吊胆。好在她所在的医院还没有接纳传染病患。因为担心患者大量涌入、医患交叉感染,医院关闭了部分科室,雯雯所在的外科只收急诊。所以一开始时雯雯的工作反而减少了,一半时间都在待命。医院资源紧张,雯雯每天只能领到两副口罩,为了避免摘口罩,她往往省去了午饭。我跟她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注意安全。

当初听说隔离时,我还在想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就当是放假了。等到事情真的发生了,才幡然醒悟自己没那么洒脱。当一个人日夜不出门,只能待在自宅里,只会觉得被囚禁,哪能有放假的心情。

我住在郊区,有一个小花园,已经比其他人幸运太多了。至少我能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散步,眺望远方的景色。木耳的陪伴也使得禁闭的日子更加好过一些。天气升温后木耳开始换毛,每天给木耳刷毛成了我的必修课。

除此之外,我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看新闻了。我整天守在电视前,上厕所时也不忘了在手机上看消息。那时我的心态很有些失常,明明知道全是坏消息,越看越焦虑,可还是忍不住去看。

我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查看前一天的新增患者人数和死亡人数。传染病的蔓延是指数性增长的,三四天就要翻一倍,这些数字越来越恐怖。禁闭前的感染人数才刚过一千,一周后就到了五千,又过了两三天就突破一万,数字增长之快令我感到头晕目眩。而且医疗系统的检测能力有限,不可能检测每一个人,真实的感染数字必然更庞大。我一直担心,等到患者人数突破医疗系统极限,耗尽了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材,得病的人就只能听天由命,那时的死亡人数绝对非常恐怖。

起初人们相信这种病只有年纪大的人才会得,年轻人即使感染也没有生命危险。可是后来新闻报道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甚至有儿童感染致死。事实证明,面对冷酷无情的瘟疫,没人有豁免权。歌手、演员、体育明星、政客……各界名人接二连三地患病。曾经鼓吹消极抗疫的政客被传染,一度被送入重症室,真是莫大的讽刺。对我来说,最心痛的就是看到各地医护人员被传染,很多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些国家医疗物资短缺,医生护士们只能用一次性床单自制口罩和防护服,到后来连床单都用光了。他们就像是没有武器的战士,只能用血肉阻挡枪林弹雨。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都祈祷雯雯千万不要出事。

这些新闻让人难过,可都是客观事实。另一类新闻几乎没有任何可信度,却有着病态的吸引力,那就是到处肆虐的阴谋论。很早就有人猜测,这种病毒不是自然产物,而是从实验室泄露出来的生化武器。以此为基础的各种谣言甚嚣尘上,越传越玄乎,甚至说这种病毒专门针对某些种族。还有人说政府早就知情,却刻意隐瞒。各国、各地区都把责任推脱到别人身上,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我很快就对这些狠毒的相互攻讦产生了厌烦。在关乎人类存亡的危急之刻,人类还不忘了勾心斗角,实在太丑恶了。

国家、地区间的资源争夺是这种丑恶更进一步的表现。口罩、手套、防护服、消毒剂这些紧缺资源,每每在运输中被他国扣留。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在购买呼吸机时,居然还要彼此竞争,抬价抢购。还有政客郑重声明,不会出资援助敌对党派所属的地区。我多么希望人类之间能少一些斗争,多一些友爱。

大概一个月后,当我意识到自己几乎陷入抑郁时,我决定停止观看新闻。那时全球的感染人数已经突破百万了,几乎所有国家都有感染者。
不看新闻之后,我发觉自己的时间一下子变多了。

我安下心来当家庭主父,每日三餐都是我来做。非常时期食材有限,家里吃的都是土豆白菜萝卜这些耐保存的蔬菜,还有冷冻肉和各种罐头。我用心琢磨厨艺,努力把有限的材料做出花样来。

我整理家中藏书,其中好多书都没翻过几次。人都是这样,买书时兴致冲冲,预支了读书的成就感,觉得把了不起的书读完了自己肯定也会变得了不起。等到读书时把时间少、工作累当借口,一摞摞的书就在书架上安静地堆积灰尘。隔离时这些书终于派上了用场,我无事可做,耐心地啃下一本本厚书。

就这样,我的心态渐渐平和,作息也规律起来了,重新获得了动力。

我一直想要独立开发一个人工智能项目,苦于没有时间精力去做。这次隔离为我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我开始跟上班一样,朝九晚五坐在电脑前写代码。深度学习是当下人工智能的热点,我学习开源技术,研究怎么利用深度学习来合成人体图像、声音、分析自然语言等等。

一天晚上,雯雯接了个电话,之后脸色变得很差。我担心地向她询问,她告诉我说她的好朋友被感染了。这位朋友是雯雯在护士学校的同学,两人关系非常好。她在另外一所医院的重症室工作,负责照料感染者,结果不幸被传染。事后医院排查医护人员,发现另外一个护士也被感染了。得知身边的朋友被感染,我和雯雯都很消沉。我鼓起劲头来劝雯雯放心,她的朋友这么年轻,一定没事的。那晚我们很早就休息了,可是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我看着身边的雯雯,难以想象要是她出了什么事我该怎么办。

又过了几天,雯雯告诉我医院重症室人手不够,医院决定把外科护士调到重症室。我当时反应很激烈,跟雯雯说不要去,大不了咱们辞职不干了。可是雯雯说,当护士救死扶伤是天经地义的职责,怎么退缩呢。如果因为这事辞职,她将来的护士生涯也就到此为止,再也干不成了。

我劝她不干就不干了,怎么也不能把命搭上。

她说医院里设施齐全,护士被传染的几率很小。而且如果医护人员都贪生怕死,谁去救患者呢?到时有病没得治,全社会一起遭殃。

是啊,医护人员就跟战士一样,肩负着责任,可我怎么能让自己最心爱的人去冒这个险呢?我反复劝她,咱们就自私一次,就当一次懦夫,让别人当英雄吧。雯雯眼睛都哭红了,就是不停我劝。我终于明白了,雯雯比我更善良,比我更坚强。

就这样,雯雯去了重症室工作。我提心吊胆的程度提高了十倍,简直是听到她咳嗽一声就要心理崩溃。我反复用概率数字来安慰自己,只要做好防护,雯雯被感染的概率非常小。可我同样知道,人都会犯错,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出问题,雯雯的朋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且长期暴露在风险中,小概率事件也有很大机会发生。

回想起当时焦虑的状态,还有后来发生的事,我简直无法继续写下去。请原谅我不能细致地描绘当时的情形,因为回忆实在太痛苦了。接下来我只能简略地叙述。

雯雯在重症室工作了一个月,她的辛苦、我的忧虑就不用多说了。不知道该说是晴天霹雳还是命中注定,雯雯发烧了,有了感染的症状。她一开始只有轻症,居家隔离,我一直守在她身边照顾她。她还跟我说不要管她,以免我被传染,可我怎能忍心弃之不顾。而且我们长期生活在一起,恐怕我早已经染上病毒了,这时做什么都晚了。

开始时雯雯的状况还好,只是头痛、发热,中间一度还有些好转。可是一周后她的病情突然加重,剧烈地咳嗽,喘不上气来。我赶忙叫了救护车,把雯雯接走了。因为是传染病,家人不能陪同,我只能在家里干等着。我的心在淌血,就像生活在地狱当中。没过几天我也病发了,也被送进了重症室。我在死亡边缘挣扎了一周,靠着幸运和顽强的生命力挺过来了。当我出院时,我得到通知,雯雯已经去世三天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