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学徒(二)


出行之前沈沛一直在准备材料,查阅相关领域文章。沈沛自知对音乐和人工智能了解有限,还临时抱佛脚去背专业词汇,生怕耽误了采访。与沈沛同行的摄影师小张是个年轻小伙子,刚入职不久,看样子是把这次出差当旅游了,为此兴奋了好几天,还说要给女朋友买这买那。论年纪沈沛不过比小张大上四五岁,相形之下沈沛却觉得自己有些老气,不由得感慨生活的磨炼让人变了样子。

数日后,两人一同出行,飞赴欧洲。飞到西欧要十个小时,他们特意选了夜间航班。沈沛向来睡眠不太好,换个地方就睡不安稳,在飞机上就更睡不着了。沈沛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插上耳机听音乐。自从接手这个人工智能的新闻,沈沛开始听起古典音乐来,算是稍稍有了些心得。对于现代人来讲,古典音乐乍一听来不如流行乐吸引人。流行乐长度短小,简单直接,很容易抓住人的耳朵,听了几遍就能哼唱出来。古典音乐篇幅较长,复杂多样,没经过训练的人很难一下子听出个所以然来。这也使得古典音乐更耐听,即便是同一首曲目,每次听都有新的体会。流行乐有着强烈的情感表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情绪,或是让人振奋,或是使人感动落泪,在情感表达上大起大落。古典音乐规模更大、主题更庞杂,无法用一两个简单的情绪来概括。沈沛最近很喜欢听巴赫,尤其欣赏其中情感的中性,不会特意强调欢乐或悲伤,任何心境下都听得下去。一边听着音乐,沈沛一边暗暗期待,不知道人工智能会弹出什么样的曲子来。

抵达时已是第二天早晨。沈沛和小张两人在旅馆短暂休息,吃了一顿便餐,随后赶往研究所。研究所位于市郊,外表平平无奇,规模倒是不小,看样子员工人数很可观。到研究所讲明身份来意后,接待人员向他们介绍了一位名叫王文的华人博士。王博士是这个项目的核心研究人员,而且是中国人便于沟通,所以这次由王博士来做项目演示说明。

王博士大约四十岁上下,外观略有些木讷,带着一副黑框眼镜。虽然衣着很整洁,还是能一眼看出是个不善打理外表的人。简单交流介绍之后,得知王博士来自国内西北,曾在美国留学,后来又来到欧洲工作。王博士谈起自己时总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沈沛一开始以为他不善言谈。没想到一谈到正题,王博士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变得侃侃而谈,充满热情。
采访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研究人工智能弹钢琴?这个项目有什么科学意义?

王博士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已经有十多年了,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创造出真正的智能来。他表示,现有的人工智能都是针对专门的实用领域,无论驾驶汽车还是医疗监护,本质上都是一件工具,与手电筒、计算器没有区别,只是技术更高端。哪怕是对人工智能了解不深的人,也能看出这些人工智能与人类,甚至于与小猫小狗之间的决定性区别。这些人工智能是没有情感的,是冰冷的机器,只是按照指令执行任务。而生物智能是有主观意识的,富有情绪,具有创造力。王博士的研究课题就是如何弥补现有人工智能与生物智能之间的鸿沟。最能体现生物智能情感和创造力的就是艺术,所以选定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这个项目。

可艺术的范畴实在太广了,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影视……要从何处着手呢?经过研究人员深入的分析探讨,最终选定了钢琴演奏。理由是,相较于其它艺术形式,钢琴演奏要遵守乐器、乐谱的限制,更加有迹可循。如果选择文学、美术创作,很难确定具体的目标,而钢琴演奏是有一定标准的,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

说到这里,王博士停顿了一下,询问沈沛对钢琴的了解程度。沈沛坦诚相告,表明所知有限。王博士讲,很多人对钢琴演奏有误会,以为就是照谱弹。如果真的仅限于此,钢琴演奏也就不能被称之为艺术了,只能算是机械运动。实际上,钢琴演奏包含着钢琴家的个人艺术特质,没有任何两个人能弹出一模一样的钢琴曲来。以往所有的自动钢琴以及音乐软件都无法达到人类的艺术水平,如今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王博士介绍道,他们研制的人工智能代号为「学徒」,现在的水平已经不亚于经受过专业训练的人类钢琴师。

眼看终于聊到正题,沈沛立马打起十二分精神来。王博士提议,与其空口介绍不如眼见为实,带两人到实验室现场观看。

实验室布局近似于一般的录音室,分为内外两间。外面一间布满了各式仪器和一排排的显示屏,工作人员们正在忙碌地操作。隔着硕大的玻璃窗可以看见对面的房间,正中央摆放着一台气势威严华贵的钢琴,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价值不斐。钢琴前摆放着一台造型奇特的仪器,伸出两条修长的机械手臂,想必就是用于演奏钢琴的器件了。

王博士说,之前曾经考虑过电子钢琴,或是直接用模拟音源。但是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还是选择了标准钢琴,目前这一台是重金专门定做的。沈沛询问可否拍照,得到许可后进了对面房间,小张开始麻利地从各个角度拍摄。沈沛仔细观察起这个怪模怪样的机器来,大体上是个肥硕的圆柱体,上面插满了五颜六色的管线。底部伸出三只机械脚,停在钢琴踏板上方。顶端的两条机械手臂相较之下显得有些纤细,机械手没有掌心,只有五根长长的手指。与人类的手指不同,中间的手指要比两侧的手指短,拇指和小指最长。十只手指的第一指节都是蓝色的,明显是用了不同的材质,看起来近似于橡胶。王博士解释道,学徒的这双机器手经过了工程学优化,手指采用了特别的有机材料,对按键力度的控制极为细腻。

之后三人回到了前一个房间。王博士询问两人想听什么。他说只要有曲谱,加上一段时间的预处理,学徒什么歌都可以弹。沈沛自知音乐能力有限,思索了一下,选择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这首曲子受大众欢迎,沈沛听的比较熟,容易听出好坏来。小张则选择了一首迪斯尼的卡通歌。

在王博士指示下,沈沛和小张在监听的位置坐下,戴上耳机。两人面前有数台显示器,从多方位清晰地拍摄学徒。数秒倒数后,学徒开始了演奏。沈沛望向显示器,学徒手指的动作非常简洁,没有一丝冗余,具有和谐精准的机械美。沈沛心想,打造这双手不知道要费多少功夫。这念头在他脑海中一扫而过,因为他很快就被钢琴曲吸引住了。《月光奏鸣曲》实在太流行,常在影视剧中作为背景音乐出现,沈沛记不清自己有意无意间听过多少回了。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慢板,在沈沛的印象中是浪漫而又忧伤的。学徒弹奏的风格却要深沉的多,含蓄内敛,仿佛黑夜中沉静的湖水;再仔细聆听,其中饱含着悲痛与无奈。沈沛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的演奏者是一位饱含沧桑的老人。当沈沛的心沉到湖底时,第二乐章开始了,如同一股温暖水流,缓缓地将沈沛的心托扶到湖面上来。随后展开了第三乐章的狂风骤雨,一个个音符敲打进沈沛的脑中,排山倒海般一波强过一波。这强烈的阵势像是在嘶吼出胸中的愤懑,又像是战士在抒发昂扬的斗志。在狂风中,在海浪中,一颗心没有被吹倒,没有被淹没,反而越挫越勇,越战越强。当情绪推到最高点时,乐曲戛然而止。听完这首音乐,沈沛心中充满澎湃,难以自制,过了好一阵才缓和过来。

第二首曲子是迪斯尼音乐。因为学徒之前从未弹过,处理曲谱花了一点时间。准备完毕后,学徒的手指再次在琴键上欢快地跳动起来。刚才学徒像是位老先生,这时的表现却又充满童趣。这首曲子不难,没有什么高深的技巧。学徒的演奏十分灵动,有时似乎故意将一些音符弹得迟滞生涩,有时又突然提速,就像是在顽皮淘气,洋溢着一股开心劲。带着蹦蹦跳跳的劲头,这首曲子欢快地收尾了。

两首曲子听罢,沈沛非常激动,摸摸额头居然出了一层汗。沈沛深呼吸,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他深切地明白:一个重大的新闻——也许是他一生中所能遇到的最大新闻——就在他的面前。亲耳听过之后,虽然沈沛难以在音乐技术上做评判,但他清楚地体会出了其中的情感,这绝不是一个冷硬的机器能做到的。那个不起眼的大圆柱,竟然像是有了生命。想到这里,沈沛在激动之余又有些悚然。沈沛的好奇心燃烧起来了,他现在特别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