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学徒(一)



引言

能像天才一般演奏钢琴的人工智能诞生了。它通过了音乐版图灵测试,还举办了举世瞩目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它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围绕它产生了怎样的科技与艺术探讨?这部科幻中篇小说将为您带来脑力激荡,传递古典音乐之美。

——————

昨晚沈沛熬夜赶稿,以至于错过了早上的闹钟,醒来时已经快迟到了。沈沛从困意中挣扎出来,匆忙洗漱过后,跑向地铁站。早高峰的地铁一如既往地拥挤,人群像货物一样堆叠在一起。沈沛握着车厢顶部的拉手,随着列车一起摇晃,不一会儿就又昏昏欲睡,差一点要摔倒。幸亏前后左右都贴着一层层的人,想动也动不了。出站后初春略带寒意的晨风迎面吹来,终于把沈沛的精神彻底唤醒,忙碌的一天正式开始了。

阳光如此明媚,沈沛却要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即便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他还是觉得有些不痛快。遥想当年,沈沛曾对未来充满幻想,怎料到自己会陷入如此乏味的生活中。沈沛沉着干练,在公司里有口皆碑。现在的同事恐怕想像不到沈沛曾经是个性格内向敏感的少年。沈沛从小喜欢文学,经常写些诗文自娱。读中学时沈沛成绩出众,加上青春期荷尔蒙作祟,他常处在「众人都醉我独醒」的状态,为自己的特立独行而陶醉,总是愤世嫉俗。高考之后沈沛从北方小镇来到沿海的商业都市,在一所名校的中文系就读。小镇才子来到花花世界,发现自己的才华并没有多少人稀罕。临到毕业更是当头一棒,让他明白什么是「毕业即失业」。虽然大学期间他曾在杂志上发表过几篇得意的稿子,但是离以写作为生还差得好远。眼见着文学之路行不通了,他加入求职大军,四处奔波面试。好在凭借学校的名声加上自己的努力,他成功地得到两份工作的要约邀请。其中一份是银行的文员,另一份是网站记者。家里人都劝他去银行,可是他固执地选择了记者的工作,只因这份工作和自己喜欢的文学关系更近些。

沈沛所在的这家公司规模庞大,在国内相当知名。沈沛的工作说出去算是有头有脸,工资也算体面,可是他心中颇有不满。在这里工作了将近四年,这份不满累积的越来越深。沈沛在科技新闻部门工作,虽然称作记者,但是外出采访的机会很少,多数时候都是将其它一线媒体的新闻编辑成文,工作实质更近似于小编。由于国外前沿科技发展较快,沈沛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外文博客、报道,然后翻译整理。昨晚沈沛就是熬夜看完十多篇有关某公司最新芯片的科技报道,之后再编辑汇总、写成文章。这种新闻写作与沈沛所钟爱文学创作实在相差太远,在他看来更像是体力劳动。更严重的是,新闻写作将他的精力与脑力压榨的一干二净,当他抽出时间来想自己写点什么,却觉得脑子空空如也,一点灵感都没有。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数年,沈沛早就不对作家生涯有什么幼稚的憧憬了,可他还是时不时地感到不甘心。越接近三十岁,沈沛心中暗藏的恐惧就越显眼,害怕自己就这样一辈子碌碌无为了。

到了公司,正要规划当天的工作,沈沛突然被上司叫到办公室。沈沛心想,不会是昨天的稿子出问题了吧。一番忐忑过后,没承想是件好事情。上司告诉他,著名科技公司零熵要举办一个网络会议宣传新产品,询问他是否有兴趣参加。能与科技公司直接接触的机会稀少,沈沛对此类工作向来是来者不拒的,便一口答应了。

当天下午,沈沛准备妥当后登录网络会议平台。零熵公司的发言人隶属于西欧分部的一家子公司沉思,专注于人工智能开发,沈沛之前对这家子公司闻所未闻。据发言人称,该公司开发出了一款新型人工智能,可以演奏钢琴,已经达到专业水平。该公司要求暂时对细节保密,邀请新闻媒体到研究所访问,之后会择时全球统一发表。

整场会议非常简短,很快就结束了。人工智能是当下信息科技的大热门,大小公司都喜欢蹭热点,无论什么产品都要扯上人工智能,连人工智能淋浴、人工智能牙刷都搞出来了,到最后都是些无聊噱头。所以,对这个「人工智能弹钢琴」,沈沛的第一反应是持有怀疑的。以零熵公司的声誉,应该不会做出太离谱的产品。但这次是以子公司的名义宣传,又不清楚细节,实在难以判断。向上司汇报之后,沈沛决定做相关科技背景调查,之后再做考虑。

沈沛对钢琴所知甚少。仔细想想,除了餐厅、酒吧里的一些钢琴伴乐,沈沛几乎没看过现场的钢琴表演。提起钢琴,沈沛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的一位同学。这位同学自小学钢琴,每次学校举办联欢活动准要他上台表演,合唱时总要他弹钢琴伴奏,在小孩子眼里出尽了风头。可每当沈沛向他问起学钢琴的经历,听到的永远是抱怨,仿佛弹钢琴是这世上最可恶的事。其它小朋友放学后就能出去玩,他却要学琴,日复一日地进行枯燥乏味的练习,反反复复地练指法、弹无聊难听的练习曲,弹不好还要被老师批评;乐理课更是抽象难懂,每次上课都快要睡着。沈沛当时只感到幸灾乐祸,庆幸自己不需要学什么钢琴。长大成人后沈沛有时会遗憾自己一样乐器都不会,还心血来潮买过一些小乐器,像是口琴、乌克丽丽什么的,结果都是三分钟热情。这些乐器的最终下场就是和旅游时买回来的稀奇古怪的纪念品一起在储物室的角落里积累灰尘。沈沛贫瘠的音乐素养,这时反倒激起了他的好奇心,想知道弹钢琴到底有多难。

钢琴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丰富,是当之无愧的乐器之王。 钢琴是一件易学难精的乐器,三四岁的幼儿就可以上手学习,但是耗费一生也未必能练好。观看了一系列的钢琴演奏视频后,沈沛脑海中涌现出一个想法:钢琴并不适合人类演奏。钢琴是多声部乐器,想要充分发挥钢琴的表现力,就要同时按下多个琴键,并且精确地控制力度和速度。人类只有十个手指,已经受到先天的限制,而且这十个手指又并非同样管用。人的双手分成惯用手和生疏手,右撇子的左手就远不如右手灵活;小拇指比其它手指短小,也更缺少力量;人的掌宽有限,手指只能分开一定的距离,手指间的跨度限制了能同时弹奏的琴键的距离。在这些劣势的约束下,想要弹好钢琴必然需要长期、持久的高强度练习,把人类躯体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看着钢琴家的手指以肉眼难辨的高速在键盘上翻滚跳跃,沈沛不由得感叹弹钢琴简直是一项极限运动。就像运动员一样,钢琴要从小开始练习。超过了一定年龄,就有了生理上难以逾越的障碍,再拼命努力成就也有限。钢琴表演还需要背谱,把复杂的曲谱细节储藏于脑海中,这又是一项对脑力的挑战。即便是顶级的钢琴大师,在演奏长篇曲目时也难免会弹错音。

这样看来,或许机器应该比人类更擅长钢琴。机器没有人类生理上的限制,可以用任意速度、任意强度弹奏任意数目的琴键,而且永远准确无误。在网上略微搜索一下,沈沛发现自动钢琴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发明出来了。最早的自动钢琴使用打孔纸卷来记录乐谱,当纸卷转动时,孔位牵动木槌敲击琴键。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更为先进的电子演奏系统,通过计算机来操控演奏。甚至有作曲家专为自动钢琴创作曲目,写出了人类无法演奏的独特音乐。

有着悠久历史的自动钢琴却没能丝毫撼动钢琴家的地位,从未听说过有哪个乐队用自动钢琴代替人类钢琴手。这仅仅是因为观众更青睐于真人表演吗?沈沛在网上找了几段自动钢琴演奏的音频,立马就明白了。沈沛这种不熟悉钢琴的人也能听出不妥之处来,自动钢琴的演奏机械生硬,缺少情绪。一台精准无误的机器可以在技术上做到无懈可击,在艺术上却千疮百孔;每一个音符都弹对了,整首音乐却弹错了。

沈沛试听了多位名家演奏的同一首肖邦夜曲,以他的音乐能力难以分辨技术细节上的差异,说不清到底哪里不一样,可是直观上的感受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钢琴演奏是艺术创作,并非乐谱的复制还原,每位钢琴家都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经过此番调查,沈沛产生了很多疑问。所谓人工智能演奏钢琴,到底怎么演奏?是用常规的钢琴,还是自动钢琴,抑或采用电子模拟?人工智能的演奏风格是怎样的?诠释音乐需要对音乐的理解,需要投入情感,人工智能可以做到吗?

想到这里,沈沛意识到自己可能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人工智能的演奏真的能达到人类的水准,那就意味着人工智能有了艺术创造的能力,这无疑是人类科技的重大里程碑。当然也有可能是对方夸大其词,只不过是发明出了高级一点的自动钢琴而已。

沈沛向上司汇报调查结果,强调了其中可能存在着重大的新闻价值。上司同意了进一步的采访,沈沛将与一位摄影师同事一起去欧洲访问。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