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学徒(三)


王博士带两人去员工咖啡厅休息。这里舒适宽敞,提供各式饮品和点心。休息时大家闲聊了几句,得知王博士年少时学过点钢琴,还学过一段时间的萨克斯风,不过水平都有限。短暂休息过后,大家回到会议室,开始进一步的深度访问。

沈沛问王博士,机器演奏钢琴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动钢琴在百年前就发明出来了,学徒为什么与众不同?

王博士说,不同的地方在于「智能」。以往的设计,无论采用什么原理,都需要人类的调教。从古早的打孔纸带,到现代的电子程序,原理都是把人类演奏记录下来,再由控制装置操作钢琴。虽然脱离了人类手脚的实际操作,始终还是由人来把控的。而学徒最初的设计目标就是让人工智能理解音乐,学徒对音乐的演绎是完全自主的。输入任意一首乐谱,学徒会自行思考如何处理。学徒的演奏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次都会有随机的变化。学徒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改善自己的表演,日臻完善。

沈沛说道:「这简直是跟人类学琴一样啊!」

王博士继续讲道,通过经验来学习,这种设计方式正是对人类智能的模仿。正如飞机的设计模仿了鸟类和昆虫,人工智能的设计同样参考了目前所知的唯一的高级智能,也即是人类自身。机器模拟人类的学习行为,从数据和经验中总结规律,改善自身,这种手段被称之为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涉及到高深复杂的数学知识,无法向沈沛详细说明。王博士尝试用简明易懂的方式来讲解学徒的设计原理。

首先要为学徒设计一个「大脑」。如果没有大脑提供的分析、记忆能力,任何经验都会左耳入右耳出,无法将经验提炼为知识。在早期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大脑」的设计充满了人造的痕迹,预先加入了许多知识和条件规则。就以钢琴演奏为例,设计者会加入演奏的规则,比如慢板和快板分别对应怎样的弹奏速度。人工智能记下这条规则,遇到慢板和快板时就按照规则处理。但是,设计者能人为提供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不能应对所有情况,使得人工智能局限于特定用途;再者,这些预先提供的知识可能是有害的,妨碍了人工智能的自主学习,给人工智能的发展加了一道天花板。

现行设计则是受到人脑的启发。人类的大脑经过了数百万年的进化,是大自然的奇迹。人的大脑天生就是多功能的,能处理变化多样的任务,具有强大的可塑性。人脑有超过一千亿个神经细胞,细胞间可以传递生化信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人脑工作时,并不是靠单个神经细胞去完成特定的任务,而是利用神经网络集体地、并发地运算。人脑神经细胞间的连接可以增强或是减弱,所以神经网络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演化。这个演化的过程,正是人类学习的过程。

学徒的大脑参照人脑,由一个个神经元组成网络,被称之为人工神经网络。人脑存在着生物的限制。比方说,人脑消耗的能量来自于食物;受限于人类的消化系统,人脑的功率存在极限。再比如说,人脑过大会增大新生儿出生的危险,导致最近一万年里人类大脑容量缩小。而人工神经网络是数字化的、虚拟的,虽然受到生物学的启发,在设计上采用了更为实际的方法,利用了统计学和信号处理的研究成果。

简单地说,学徒最开始有一颗婴儿般无瑕的大脑,里面蕴含了学习的潜能,却没有加入任何人为的条条框框,一切知识都要靠人工智能自己去摸索。

有了大脑之后,学徒需要演奏钢琴的手脚。学徒是一台机器,可以轻而易举地在技巧上超越人类,比如说给学徒安装上八十八个手指。研究团队认为,如果只是用技巧暴力地超越人类,那就违背开发人工智能的本意了。开发学徒的目标是理解音乐,而不是操作上的噱头。所以学徒最终拥有了与人类类似的双手,只做了一些工程学上的改良;还有三只机械脚对应钢琴的三个踏板。

此外,学徒还需要「眼睛」来读乐谱。一开始研究团队考虑过为学徒安装摄像头来阅读实体的乐谱。后来发觉这样做不但平添了多余的工作量,而且过于形式主义了。学徒能连接存储设备阅读近乎无限量的乐谱,没必要去翻阅真实乐谱。所以学徒并没有物理上的「眼睛」,而是直接阅读数字化乐谱。

最后,学徒需要「耳朵」来听音乐。钢琴的音色很复杂,如果学徒要掌握细腻的技巧,那就需要听清音乐的细节。所以研究团队和专业的音乐公司合作获取专业数字化音乐,在实验室中也安装了顶级的录音设备。
当一切准备完毕后,学徒开始了它的学琴之路。

学徒首先需要培养音乐品味,学会判断音乐的好坏。有了音乐价值上的判断,学徒才有演奏的目标。否则,学徒根本不知道自己弹得好不好,不知道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一开始研究团队向学徒灌输了许多著名钢琴家的录音。学徒一边阅读乐谱,一边听钢琴家的表演,在乐谱和音乐之间建立关系,学习怎样演绎音乐。可是这样做存在一个重大的难题。如果学徒单一地学习某一位钢琴家,学徒就成了他的复制品;如果学徒学习众多不同钢琴家的演绎,就会面临不同钢琴家之间风格的矛盾。即便学徒能融汇众家之所长,它对音乐的理解也是狭隘的;因为音乐是无限的,而它能学习的录音是有限的。研究团队希望学徒能拥有自己的品味,而不是局限于人工选择出来的那些钢琴家的品味。学徒不应单纯地模仿,要有自发的创造。

讲到这里,王博士问沈沛有没有听说过「监督式学习」和「无监督学习」。沈沛在过去的科技报道中对此略有接触。沈沛说,他觉得监督式学习是用来让人工智能判断一张照片里有没有小狗,而无监督学习是把小猫和小狗的照片分成两类。

王博士说,这样理解可能有些过于简单,但是大体上是没错的。所谓监督式学习,是预先给一些事物打上标签,比如沈沛提到的例子,就是给一些照片标注上「照片里有小狗」和「照片里没小狗」。人工智能用这些有标注的数据来训练,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所以这些数据被称为「训练数据集」。当训练完毕后,人工智能要处理没有标注的数据,比如任意的一张照片,再回答其中有没有小狗。

就学徒这个项目来说,如果采用监督式学习,那就等同于告知学徒这些钢琴家的演奏是「好」的,另一些业余的、随机的演奏是「坏」的,从而让学徒理解音乐的好坏。但是,正如之前解释过的,这样做会使学徒的品味过于狭隘。毕竟判断音乐好不好、有多好不是像「照片里有没有小狗」这样是非分明的事。

另一种方法是无监督学习。依旧采用沈沛提到的例子,一组照片中混杂了小猫的照片和小狗的照片。在训练时,人工智能并没有被告知「这个是小猫」或「这个是小狗」,甚至于不理解什么是小猫、什么是小狗。但是,当人工智能被要求将照片分成两类时,人工智能可以分析照片的特点,将小猫分成一类,把小狗分成另一类。

放在学徒的项目上来讲,就是给学徒听大量的音乐,然而并不直接告诉学徒那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而是让学徒自行去分类。如果学徒每次都能成功地把好坏分成两类,那么学徒就间接地学到了什么是好音乐。

事实上,这一方案同样遇到严重的技术难题。因为音乐的分类太多样了,难以保证学徒不会把音乐分成「演奏快速」和「演奏缓慢」,或是「音量大」和「音量小」。如果人为地帮助学徒选择,又会给学徒加入偏见。
最终的方案是将两者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的复杂价值网络。研究者提供人类所认为的「好」音乐,同时也保留让学徒自行判断分类的余地。这一研究过程是艰涩、痛苦的,研究团队数次更改设计,甚至一度丧失信心。有一个问题就像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始终徘徊在每位研究者的心中。这个问题就是:音乐的价值判断是绝对的吗?一首音乐是绝对上的优秀,还是只在人类听来比较悦耳而已呢?有部分研究者认为,音乐的判断是主观的,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所以学徒的训练目标是虚无缥缈、完全徒劳的,因此退出了团队。另一部分的研究者则认为音乐的好坏是存在客观区分标准的,比如说好的音乐更有序、更和谐,虽然人类目前无法用精确的方式来描述,但是必然存在一个客观标准,学徒的目标就是朝向这个客观标准努力。

沈沛向王博士提问,那么您认为音乐有没有客观评判标准呢?王博士笑了笑,说:「我是第三类人。我不知道音乐有没有客观评判标准,但是我相信人工智能一定能比机械式演奏做的更好。假设钢琴演奏是一场考卷,终极的目标是满分一百分,现有的技术只有二十分。比起论证能不能实现一百分,我想先努力考得更好。」

事实证明王博士的思路是正确的。这毕竟是一个工程项目,不管存在怎样的理论争议,最终还是要靠实践来检验。

实践的方法自然就是让学徒来弹钢琴。学徒已经有了音乐知识和动作灵活细腻的手脚,接下来就是在钢琴上训练。学徒每弹奏一个音符,都会把姿势、力度、音量、音色等要素牢记在心,建立起动作与声音之间的关系来。直到最后,学徒每做出一个动作,都能提前预测琴声效果;每听到钢琴的声音,学徒就立即知道这声音是怎么演奏出来的。因为钢琴的音色复杂,这段训练同样是艰苦而漫长的。为了避免长期使用同一钢琴造成偏见,导致只认得一台钢琴,学徒在训练中更换过数台钢琴。

一切训练完毕后,学徒正式开始摸索如何演绎音乐。学徒用自己的手脚,向着自己的音乐理想努力。学徒一开始的演奏是生涩的,还出现过数次程序错误,某些复杂音阶总是处理的不好。研究团队尝试改良学徒的人工神经网络,再重新训练学徒。学徒的研发是迭代式的,周而复始地重复上述的研究步骤,每一次迭代都使学徒变得更优秀。直到今年年初,学徒终于出师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小说】决心(五)(全文完)

  莉亚沉吟了一会儿,随后开始讲她过去和安托万的事。玲知道莉亚完全没必要趟这趟浑水,莉亚这么做是出于对玲的同情,大概是同病相怜吧。 莉亚和安托万是大学同学,他们在学生时代谈恋爱,大学毕业后就同居了。同居大半年后,有一天安托万突然不见了,好久没回家。莉亚跟安托万的母亲通电话,才知道自己被抛弃了,安托万和别的女孩在一起了。莉亚一开始最主要感觉还不是伤心或者愤怒,而是迷惑不解。他们谈了几年恋爱,关系一直很稳定,安托万走之前也没跟莉亚争吵过。他这次出走肯定酝酿很久了,他当初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莉亚一起生活的呢?过了三个月,安托万和另外那个女孩分手了,又想要跟莉亚复合。莉亚挣扎一段时间后同意了。 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莉亚不会跟安托万复合。但当年莉亚太年轻,这是她的第一段长期恋爱,她太缺乏经验。即便被伤害了,她依然留恋这段感情,所以才轻易原谅了安托万。她相信了安托万的说辞,相信他只是年轻不懂事,没准备好面对成熟的恋情,太早同居让他不知所措,所以他一时冲动犯下了错误。 后来他们结婚了,有了斯万。安托万是个尽责的父亲,把斯万照顾的很好。在莉亚看来,当初被抛弃只是爱情路上的一段小挫折,他们会永远在一起。没想到在斯万五岁时,莉亚发现安托万出轨了,他在出差时跟年轻女同事发生了关系。之后是漫长又折磨人的哭闹、争吵、婚姻咨询、离婚、财产分割、抚养协议,莉亚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心累。 这么多年过去,莉亚已经放下了过往的恩怨。她很高兴安托万和玲在一起,她一度以为安托万终于成熟了。可惜很显然,他并没有。 听了莉亚的故事,玲受了沉重的一击。原来安托万是个惯犯。 莉亚和玲一起探讨安托万的性格。对莉亚来说,要抨击安托万是很容易的,但她不想将他简单地归类为坏人。莉亚曾经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安托万的动机,因为安托万给不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来。他当初并不想离婚,他说依然爱莉亚,但终究还是出轨了。他背叛玲,同样也只是给出一些泛泛的理由。莉亚觉得,说到底,一个人出轨的理由有两个:他想这么做,他允许自己这么做。 他想这么做,因为他追求即时的满足、短暂的快感。他的心里有一个洞,这个洞永远都填不满。莉亚相信他当初并不想离婚,他现在也不想跟玲分手。一夜情、网络交友、色情网站提供的都是肤浅的性刺激,他不是要寻找一个新情人来取代旧伴侣。他是一个聪明的人,当他理性思考时,他知道合理、有利的选择是维持一段持久的关系。但他并不总是理...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