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学徒(四)


王博士的解说完毕后,正式采访告一段落。离开研究所之前,工作人员向沈沛提供了数段学徒的音乐录音。回旅馆的路上,沈沛一边听录音,一边整理自己的思绪。仅仅一天的采访,内容却极其充实。沈沛在脑海中构思文章结构,试着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来。

沈沛向自己发问,作为一个旁观者,自己有怎样的感受?

首先,最强烈的感受就是高科技带来的震撼。沈沛作为科技新闻工作者,对新技术新产品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这次听到学徒的音乐,沈沛确实被惊到了。在研究所听两首钢琴曲时的强烈冲击,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真可谓余音绕梁。在路上听的几段录音都是片段小样,而且耳机无法重现钢琴现场表演的效果,给沈沛的冲击力有所减弱,可是高超的艺术水准依然显露无疑。所以,文章的重点一定是突显技术创新,宣扬这是多么杰出的一项发明。与此同时,沈沛也知道音乐的魅力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几段录音小样也只能作为参考,和现场的差距太大了。如果没有足够的音乐修养,很难从中听出子丑寅卯来。对于绝大多数的新闻读者来说,光靠音乐是没用的,一定要详细说明学徒与此前的技术(诸如自动钢琴等等)的决定性差异,点明技术上的突破。

再有,这项发明最重要的意义绝不单单是演奏钢琴,而是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中首次取得重大成果,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历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既然这项技术能应用在钢琴上,将来会不会应用于绘画、文学中呢?虽然沈沛没有足够的知识在技术层面进行评判,但他相信学徒一定会给无数科研工作者带来灵感。正如他一开始以新闻工作者的本能所意识到的,这将会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此外,王博士在讲解时的激情也感染了他。学徒是一个长达数年的艰苦项目,充斥着技术难题。钻研一个科学项目无异于一场前途未卜的冒险。像王博士提到的,没有人能事前预测这个项目成功的概率,有些人中途丧失信心选择退出。能够坚持到最后,不但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气,需要责任感,更需要对科学的热爱。沈沛通过这些年来对科研工作者的观察,发现取得成就的人无不对科学抱有巨大的热情。在普通人眼里,科学研究是枯燥无味的。学校里的数学、物理课不知道给多少人留下了痛苦的回忆。而对于热爱科学的人来说,科研有辛苦的一面,同时也有探索未知领域的刺激感,有满足求知欲的成就感。能从中体会到快乐的人才能走到最后。

最后,沈沛心中也有困惑的情绪。一开始听到学徒的音乐时,沈沛感觉自己面对的是有情感的活物。在王博士详细解释过后,学徒被还原成一个个数学公式、一行行代码,又再次变回一台机器了。这就像是魔术师表演神奇的魔术之后,又向观众讲解魔术背后的手法。沈沛有知道真相的满足感,可是又有些泄气,原来神奇的魔术不过如此。可是沈沛又想,人和机器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智能生物与人工智能间的界线又在哪里呢?搞不好我们人类所谓的艺术正像是魔术,在不清楚原理时看起来神秘莫测,艺术家的灵感仿佛上天的馈赠;可是一旦琢磨清楚原理,艺术就被拆解成一条条公式了。那看似深奥复杂、无规律可寻的艺术创作,没准和其它大自然的造物一样井然有序,只是我们看不穿罢了。等到职业钢琴家听了学徒的音乐,不知会作何感想。恐怕是五味杂陈。

回到旅馆后,沈沛开始奋笔疾书,一直写到深夜。第二天在飞机上,沈沛依然噼里啪啦地敲着键盘。写作的过程如此顺利,是沈沛过去从未有过的。过去经常是抓耳挠腮,硬生生挤出一个个别扭的、早产儿一样的句子来;而这次思如泉涌,倒像是现成的文章借沈沛的手记录下来。对沈沛来说,新闻写作一向是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这次却燃起了写作的热情。思考遣词造句、如何把感情传递给读者也成了一件乐事。

数日后,在官方指定的发布日期,沈沛的长篇深度访谈文章登上了网站首页。沈沛投注了巨大的心力,自然希望这个新闻能一炮打响。沈沛表面上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内心很有些忐忑。沈沛反复提醒自己,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不要太患得患失。可是他依旧难以舒缓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

文章发布当天上午,点击率达到了十万。之后随着各大网络媒体的转发,文章的点击率飙升,次日达到了五十万。一周过后,总点击率超过了两百万。

这些数字相当振奋人心。毫无疑问,学徒成了近期最热门的科技新闻。一时之间,似乎所有人都在谈论这件事。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沉思公司一夜成名,主要人员的生平都被挖的干干净净。王博士身为华人,自然更加引起国内媒体的兴趣,连他在国内读本科大学时写的论文都被人找出来评论。那些喜欢引人注意的媒体名人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不管真懂还是假懂都要扯上一通,趁机蹭一波热点。网友们的评论和往常一样令人哭笑不得,都是「人工智能要统治人类啦」「天网就要降临啦」这些玩笑话。

所有这些现象自然都是新闻媒体公司喜闻乐见的。因为成功挖掘了一个热点,沈沛成了办公室里的红人。沈沛之前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地。
沈沛很高兴这个新闻取得了成功。与此同时,沈沛也隐隐地有那么一丝失望。没错,这个新闻是成了热点,可也不过是热门新闻之一罢了,几周过后就会退热。沈沛所设想的革命性的轰动并没有出现。学徒这个项目还在继续,也许终有一天会让世人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

这一天比沈沛预想中来的早。三个月后,沉思公司宣布学徒通过「音乐版」图灵测试。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