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我的宅男生涯:游戏篇(一)


游戏与动画、漫画并列,可谓是宅文化里的御三家。以我的经验,真正三者兼修的恐怕不多。因为动漫互相改编的缘故,动画爱好者与漫画爱好者基本上是同一群人,而游戏爱好者则是另外的一个圈子。我当年痴迷动漫的时候很少玩电子游戏,身边痴迷电脑游戏的朋友则很少看动漫。除了都是年轻人的热门爱好这一点,动漫与游戏之间的共同之处其实没那么多。与看动漫时来者不拒的态度不同,由于游戏内部门类的差异性太大,我所喜欢的只是其中特定的几种。回顾我的游戏经历,能清楚地看出我的游戏偏好。

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电子游戏,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最早玩的是什么了,十有八九是《超级马里奥》或者《坦克大战》。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游戏机,都是去亲戚朋友家玩,有什么就玩什么。那时国内还在流行山寨版任天堂FC,玩的最多的都是FC游戏,《魂斗罗》《双截龙》《热血物语》什么的。此外还流行过带游戏功能的VCD影碟机,可以玩世嘉MD游戏,印象最深的是《街头霸王II》《腐尸之屋》《火枪英雄》和《魔王连狮子》。小学五六年级时家里买了台学习机(其实就是山寨FC),可那时已经是2000年前后,FC游戏看上去太过时了,刚开始的兴奋劲过去后就不怎么玩了。

升到初中后家里买了电脑。我对电脑游戏几乎一无所知,阴差阳错买了张几百合一的游戏光碟,里面都是些用模拟器玩的街机、家用主机游戏。一开始我热衷于街机游戏,尤其是格斗游戏,如《拳皇》和《侍魂》。不过我的格斗游戏水平很差,只是喜欢动漫风格的漂亮人物罢了。《合金弹头》也是我当时非常喜欢的游戏,其细节之丰富现在看来都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街机游戏比FC游戏画面更好,系统更复杂,但游戏设计大体上都是同一个路数。真正刷新我对游戏认知的是《恶魔城:白夜协奏曲》。之前我玩的FC、MD游戏都是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这段时间发行的,而这部是2002年在GBA平台发行的,这是我第一次玩到同时代的家用机游戏。GBA是小屏掌机,分辨率很低,游戏图像放大到电脑屏幕上模模糊糊的。加上《白夜协奏曲》画面风格阴暗凄凉,看起来实在不怎么样。恶魔城本来以音乐华美著称,这一代偏偏搞起了电子乐,受GBA机能限制不能充分表现电子音色,听起来相当诡异。而且那时玩的是日文版,不懂日文的我根本看不懂剧情。在种种负面条件下,这款游戏依然吸引我玩下去,全是因为出色的游戏设计。这款游戏乍看上去是普通的2D动作游戏,跟《忍者龙剑传》什么的差不多。传统的2D动作游戏是卷轴式的,角色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不断推进关卡。而这款游戏的地图却是开放式的,上下左右四个方向都可以随意探索,不再有关卡的概念,而是巧妙地利用Boss位置、特殊道具来控制流程。比方说有的地方太高了跳不上去,得到二段跳能力就能跳上去了;有的地方道路太狭窄,需要用滑踢的能力从下方滑过去;有的地方被水淹没,需要游泳的能力潜下去,等等。开放地图里有大量的隐藏要素、特殊捷径,达成全地图探索以及用邪道玩法出城都很有趣。这种设计手法是《银河战士》首创,又被《恶魔城》发扬光大的,现在大热的魂系列的地图设计也是其精神继承者。在战斗系统方面,《白夜奏鸣曲》加入了丰富的道具、装备,角色还能升级,还有多样的魔法技能,完全是按照RPG来设计的。在各种类型的游戏中引入RPG要素,也是当今的潮流之一。《白夜协奏曲》在同系列、同类型中都不算突出,由于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游戏,所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玩的《超级银河战士》《月下夜想曲》等等论游戏素质都比《白夜奏鸣曲》高出不少,可是却没有那么惊艳了。

我上初中时正好是PS2的黄金时代。那时对购买PS2这件事连想都不敢想,只能看看电视上偶尔播出的游戏节目过过眼瘾。有次看到《鬼武者3》的介绍视频,真是震撼到不行,想象不到电子游戏居然能有这样漂亮的画面。上高中后,我终于玩到了PC版的初代《鬼武者》,这是我第一次玩到PS2级别的游戏。这款游戏采用老生化危机式的固定视角和坦克式操作,这种设计现在早已被淘汰了。《鬼武者》的突出特色是开创了著名的一闪系统,就是在精准的时机进行攻击、防御、闪避等等,正确输入后可以获得奖励,比如将敌人瞬杀。这种考验反应速度的技巧我最玩不来了,《鬼武者》系列我都只是玩个皮毛,通关了事。

高中时学业繁忙,只能见缝插针看几页小说漫画、看段视频,根本没时间玩游戏。值得一提的是,寒暑假时我偶尔会玩玩《红色警戒2》,父亲旁观时起了兴趣,后来他比我玩的还起劲,把所有战役都打通了。他非常喜欢屯兵,每次都是造了一大堆坦克,再靠兵力优势碾压敌人。他还喜欢自娱自乐,已经胜利的局面继续造兵、造建筑物,填满了整个屏幕,搞到电脑都卡顿了。电子游戏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不分老少都会被吸引。如果我父亲能早些接触到电子游戏,应该也会成为一个游戏玩家吧。

高考结束后,我有一个漫长的暑假,终于可以尽情娱乐了。我在堂哥家住了一段时间,在那里玩到了《生化危机4》,这是一款对我影响很大的游戏。我对射击游戏没什么兴趣,中学时同学间盛行《反恐精英》,我都没怎么玩过。《生化危机4》同样是射击游戏,却让我玩的如醉如痴。当然可以列举出一系列区别来,比如《生化危机4》其实是生存冒险游戏,有探索解谜要素,有紧张的剧情等等。对我来说,《生化危机4》吸引我的地方可以概括为一点,这是一款按照日式动作游戏的思路来设计的射击游戏。除了把冷兵器换成枪,这款游戏是与我过去玩的种种日式动作游戏一脉相承的。比方说,敌人具有多样性,各有独特的攻击方式和弱点。电锯老祖,橡皮人,瞎子,全都是经典的敌人设计。再比如说,每一段游戏流程都会在最后关卡设置Boss战,Boss往往还能多段变身,Boss战分为若干阶段。这些都是在冷兵器动作游戏里司空见惯,而在射击游戏中极少看到的设计。《生化危机4》还加入了体术的要素,这就更像是动作游戏了。升级枪支也和《鬼武者》《鬼泣》中的能力升级十分相似。一般的欧美射击游戏,无论题材是一战二战、警匪对峙还是外星未来,打来打去都是大同小异的人型敌人,强调的是走位和瞄准,没有Boss战的概念。再强的人类,被一枪爆头总该死了,一个回合就结束战斗,怎么设计Boss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日本游戏与欧美游戏的思路分歧:日本游戏强调游戏性,怎么好玩怎么来,哪怕是夸张的、不符合现实的设计;欧美游戏追求拟真,真实性就是政治正确,哪怕游戏单调难玩也无所谓。

上大学之后我的空闲时间更多了,不过头两年热衷于动漫,还是很少玩游戏。玩的几款游戏基本都是过去的延续,比如用模拟器玩DS上的三款《恶魔城》,PC游戏《暗黑破坏神2》《红色警戒3》,移植到电脑上的那些Capcom游戏:《鬼武者3》《鬼泣3》《鬼泣4》《生化危机5》等等。我还打通了古早的《生化危机2》,果不其然一点都不喜欢,因为我喜欢的是4代开始的第三人称射击模式,对正统的恐怖游戏并不感冒。有次寒假里我玩了《使命召唤》,这是我打通的第一款FPS游戏。除此之外还玩了些《植物大战僵尸》之类的风靡一时的独立游戏,以及和室友们一起玩《三国杀》。

到那时为止,我接触的游戏不算多,也不算少,也就是一般中国年轻人的平均水平吧。偶尔玩玩游戏是挺开心的,但算不上我的主要爱好。直到大三时搬到了郊区的分校,情况才有了转变。由于几个因素的相互影响,我对游戏燃起了不一般的热情。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小说】决心(五)(全文完)

  莉亚沉吟了一会儿,随后开始讲她过去和安托万的事。玲知道莉亚完全没必要趟这趟浑水,莉亚这么做是出于对玲的同情,大概是同病相怜吧。 莉亚和安托万是大学同学,他们在学生时代谈恋爱,大学毕业后就同居了。同居大半年后,有一天安托万突然不见了,好久没回家。莉亚跟安托万的母亲通电话,才知道自己被抛弃了,安托万和别的女孩在一起了。莉亚一开始最主要感觉还不是伤心或者愤怒,而是迷惑不解。他们谈了几年恋爱,关系一直很稳定,安托万走之前也没跟莉亚争吵过。他这次出走肯定酝酿很久了,他当初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莉亚一起生活的呢?过了三个月,安托万和另外那个女孩分手了,又想要跟莉亚复合。莉亚挣扎一段时间后同意了。 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莉亚不会跟安托万复合。但当年莉亚太年轻,这是她的第一段长期恋爱,她太缺乏经验。即便被伤害了,她依然留恋这段感情,所以才轻易原谅了安托万。她相信了安托万的说辞,相信他只是年轻不懂事,没准备好面对成熟的恋情,太早同居让他不知所措,所以他一时冲动犯下了错误。 后来他们结婚了,有了斯万。安托万是个尽责的父亲,把斯万照顾的很好。在莉亚看来,当初被抛弃只是爱情路上的一段小挫折,他们会永远在一起。没想到在斯万五岁时,莉亚发现安托万出轨了,他在出差时跟年轻女同事发生了关系。之后是漫长又折磨人的哭闹、争吵、婚姻咨询、离婚、财产分割、抚养协议,莉亚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心累。 这么多年过去,莉亚已经放下了过往的恩怨。她很高兴安托万和玲在一起,她一度以为安托万终于成熟了。可惜很显然,他并没有。 听了莉亚的故事,玲受了沉重的一击。原来安托万是个惯犯。 莉亚和玲一起探讨安托万的性格。对莉亚来说,要抨击安托万是很容易的,但她不想将他简单地归类为坏人。莉亚曾经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安托万的动机,因为安托万给不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来。他当初并不想离婚,他说依然爱莉亚,但终究还是出轨了。他背叛玲,同样也只是给出一些泛泛的理由。莉亚觉得,说到底,一个人出轨的理由有两个:他想这么做,他允许自己这么做。 他想这么做,因为他追求即时的满足、短暂的快感。他的心里有一个洞,这个洞永远都填不满。莉亚相信他当初并不想离婚,他现在也不想跟玲分手。一夜情、网络交友、色情网站提供的都是肤浅的性刺激,他不是要寻找一个新情人来取代旧伴侣。他是一个聪明的人,当他理性思考时,他知道合理、有利的选择是维持一段持久的关系。但他并不总是理...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