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我的宅男生涯:完结篇(下)


东西宅男文化差异

同样是围绕动漫游戏产生的亚文化,东西宅男文化相差甚远,甚至可以说并非同一群体。东方是以日本为主,中韩的动漫游戏大都是模仿日本;西方则是以北美为主,其次是欧洲。东方文化彼此相通,加上从小耳濡目染,我自然偏好日本风格。我两次三番地尝试欧美作品,但始终有水土不服之感,总是有一层隔膜。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环境下独立发展,最终居然产生如此大的差异,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文化课题。

拿漫画来说,即便是缺乏经验的人,也能一眼看出日本漫画与美国漫画的不同。日本漫画多是黑白,美国漫画则是彩色;日本漫画有符号化的表情和夸张的人体比例,美国漫画则偏写实;日本漫画用分镜和速度线烘托动感,美国漫画则比较静态;日本漫画是由创作者掌控,整部作品剧情连贯风格统一,美国漫画则是铁打的题材流水的画家,情节、画风变来变去;日本漫画更像是长篇小说,定期连载,然后集结出版,美国漫画则更像是集体创作的短篇集,出版情况复杂零碎。以上是粗略的概括,虽有例外,大体上没错。对我个人而言,日本漫画最大的长处就是像长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像电视剧),能完成结构严谨、篇幅宏大的叙事。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漫画能几乎原封不动地改编成动画、真人电视剧的原因。再有一个突出的长处是题材广泛,没有任何创作限制。漫画在日本的普及程度是任何其它国家无可企及的,从幼儿园小朋友到日本首相全都看漫画。因为受众如此之广,美食、历史、民俗……什么都可画进漫画里。在日本,漫画是主流的艺术创作形式,自然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日本动画多是改编于漫画,前面的观点放在动画上依然成立。日本动画的年龄层跨度高,尤其是在大屏幕上,既有《口袋妖怪》《数码宝贝》这种低龄向作品,也有《攻壳机动队》《阿基拉》这样面向成人的作品。美国动画,尤其是电影版动画,则以合家欢乐为主,幽默要素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点是,日本动画长期以2D为主,美国动画则早已由2D转向3D。在皮克斯、迪斯尼、梦工厂清一水地制作3D动画时,吉卜力还在用传统的手绘。在我看来,2D和3D无法互相取代,同时共存是最好的结果。

在游戏方面,刨除掉表层美术风格的差异,更本质的区别在于设计理念的不同。日本游戏重视游戏性,设计游戏是从玩法出发。任天堂正是游戏设计的典范,每款游戏都能看出制作人的思路。比如《超级马里奥兄弟》,就是以跳跃为核心,用敌人安排和地形障碍来增添难度,在需要观察探索和考验特殊操作技巧的地方加入收集道具,用特殊能力改变游戏体验,等等。每个设计都有脉络可循,经过了精雕细琢。欧美游戏则强调拟真,追求体验,比如《侠盗猎车手》就是在都市中横行霸道逍遥法外,《荒野大镖客》就是体验西部牛仔,等等。再举一个类型相同,风格却相差极大的例子,日本RPG讲究战斗系统、养成系统,数值设计严谨,欧美RPG则把功夫花在背景故事、世界探索、剧情分支选择上面。对我来说,游戏是用来玩的,游戏性永远排在第一位。一个不好玩的游戏,画面再漂亮、剧情再好看也没有意义,所以我更喜欢日式游戏。

以上只是探讨风格的差异,并不是评判质量的优劣。我越来越觉得,东西方的动漫游戏追求不同,不应放在同一框架下比较。我也看清了自己是个日系宅,不再强求对欧美文化的理解认同。喜欢高达的就去看高达,喜欢变形金刚的就去看变形金刚,各取所需就好。

与作品的机缘

对一部作品的评价是有很大主观成分的。在恰当的时机遇到恰当的作品,就会成全一段美好的回忆。时机不对,再好的作品也可能白白浪费。小时候看的《灌篮高手》《幽游白书》对我有很大的影响,每一段剧情都如数家珍,记得清清楚楚。上大学之后看的《异兽魔都》《医龙》在水准上丝毫不弱于儿时经典,看完却没留下多少印象。有时看到家里没开封的游戏、只看了个开头的漫画,我就会想要是能送到儿时自己的手里该有多好啊。

动漫在连载时追看和完结后一口气看完也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追连载把观赏时间拉长了,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如此漫长的时间,往往把当时生活中的回忆也混进去了,成了人生的一部分。边看边参与讨论也是一种乐趣,剧情的每一次转折都更加扣人心弦。缺点则是节奏太慢,有时看到后面忘了前面。完结后一口气看完能完整地把握整部作品,冲击力更强,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却更浅。我曾经通宵看完的动漫,现如今都记不得多少了。
我在成人后看动漫,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弥补童年遗憾的行为。可是有些事情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无法事后补偿。人生就是这样。

时间的考验

我经常带着补课的心态去找些过去的动漫来看或是找老游戏来玩。这些作品在当年都声名卓著,是轰动一时的大作。一路看下来/玩下来,有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若干年后仍然不失为一部杰作;有些则惨不忍睹,让人怀疑当初是怎么出名的。

艺术作品是能超越时空限制的。《水浒传》距今六七百年了,贝多芬的交响曲距今两百年了,依然是一流杰作。而技术则是不断向前发展,一直推陈出新,旧技术很快就过时了。艺术成分越高,技术成分越低,也就越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以我的经验来看,在这一方面漫画优于动画,动画优于游戏。手塚治虫六十年代创作的漫画就已经相当成熟了,现在看也非常精彩。动画则受制作工艺、成本的制约,电视动画要到八十年代之后才算定型。游戏严重依赖于图像技术的发展,老游戏受到最残酷的考验,PS、PS2上很多3D游戏都已变的不堪入目。由于2D游戏在技术上没有多大变化,美术水平对画面的影响超过技术水平,九十年代的2D游戏现在看起来依然不错。当下欧美游戏极其重视感官效果,老游戏一旦画面过时就再也没有重温的价值了。将来游戏画面水平和制作成本到达一定阈值时,或许会暂缓无止境的画面追求,把游戏制作的重点放在艺术层面,那时游戏才算是真正成熟。

与爱好告别

人是善变的动物,生命中没有什么是持久不变的。曾经狂热沉迷的爱好,有一天却变得索然无味,这是人生的必然规律。依照我个人的经验,热情来得越快就散得越快,越猛烈的就越不持久。我在动漫游戏上投放了过多的热情,高潮退去后也就变得尤其冷淡。《兰亭集序》中写道,「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动漫游戏都曾是我生活中重要的内容,现在却越来越无足轻重。客观上来讲,动漫游戏的历史太短,成就有限,本来就不如其它的爱好耐琢磨。作为一般的爱好者,单纯是为了观赏游玩,时间一长很容易腻味。主观上来讲,动漫游戏主要针对青少年人群,超过一定年龄后,在心态、审美上就不太适应了。虽然与动漫游戏渐行渐远,我还是要感谢动漫游戏曾经给我带来的快乐、在审美上对我的熏陶。我乐于将动漫游戏作为生活中偶尔的调剂,为它们保留一块小小的空间。作为消遣而不沉溺,或许这才是一门爱好正确的定位。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