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我的宅男生涯:完结篇(上)


这篇探讨些杂七杂八的内容,没有一定顺序,想到什么写什么。

动漫游戏是不是艺术

动漫游戏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常被大众认为是没有什么价值的纯粹的娱乐,缺乏主流认可。由于这种贬低,爱好者们总是想证明动漫游戏的价值,常常围绕动漫游戏是不是艺术展开争论。这种讨论的潜台词是,艺术是有价值的,如果动漫游戏是艺术,那么动漫游戏就有价值。这种观点把艺术看得太高尚了,我认为一样事物只要有主观的、创造性的要素就能被称为艺术,没理由把艺术限制在某几种「高雅」的形式中。说动漫游戏不是艺术的人,往往举出几个粗制滥造的动漫游戏,然后声称这不过是工业品罢了。实际上,质量差只能说明艺术价值低,并不能借此否认一样事物是艺术。

动画与真人出演的影视作品在本质上是一回事,漫画是绘画与文学这两种艺术的结合,动漫是艺术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电子游戏的情况则比较复杂。现代电子游戏种类繁多,除了都是带有互动要素的电子软件,彼此之间相去甚远。有的游戏纯粹是对现实的模拟,如运动、赛车游戏;有的是实体游戏的数字化,如电子版的棋牌游戏;有的游戏是让玩家发挥创意的工具,如《我的世界》。这些游戏虽然都会有艺术包装(画面与音效),主旨却与艺术天差地别,非要说是艺术实在太勉强了。在游戏中,玩家是核心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如果说游戏是艺术,有时甚至无法辨别玩家和制作人谁才是艺术创作者。一些被公认为艺术的游戏,比如《风之旅人》,是借由限制玩家的行动来实现制作人的艺术表达,比起游戏更像是电影。牺牲游戏的互动特性去向艺术靠拢,这注定是一条狭小的分支而不是游戏的主流。

游戏并不需要靠委身艺术来证明自身的价值。游戏是人类更本质的需求,甚至可以反过来说艺术其实是一种游戏。人类天生有娱乐的需求,借由数字化的形式,电子游戏摆脱了物理世界的限制,可以将运动、艺术、科学都融入其中,提供无限样式的娱乐。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对游戏的定义还是太狭隘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我想电子游戏会更加广泛地融入到人类社会中。

谈盗版

盗版是一种偷窃行为,在道德层面上、法律层面上都是错误的。小时候力不从心;成人后经济条件、消费环境得到改善,我全力支持正版。但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我对盗版行为是比较宽容的,偶尔使用盗版也并不会多么良心不安:

一,没有正版消费途径,盗版是唯一选项。比如说,我国市场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混乱封闭,根本没有渠道去购买正版动漫游戏。当时在国内看盗版动漫、玩盗版游戏并没有损害创作者的利益,反而起到了宣传的作用。再有,除了少数名作,动漫游戏很容易绝版,大量作品已经永久性遗失了。动漫游戏的商业价值是有时效性的,一旦过时就没人消费了。版权方只重视盈利,对老作品的保护不到位,甚至出现过游戏厂商丢失代码,反倒去盗版网站下载游戏rom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上的盗版下载反而保存了历史。

二,正版服务差、不切合实际,盗版提供更好的体验。这点主要是指游戏。在网络、电子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要在技术上防范盗版是不可能的,再高端的加密手段也迟早会被破解。有的游戏厂商费劲心力研究加密手段,间接导致了对正版消费者的折磨,安装、使用游戏软件都要经过层层关卡,单机游戏也要联网检验。盗版游戏很多时候反而提供了更好的体验,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载,权限开放可以自由修改游戏,添加MOD。在玩老游戏的时候,功能丰富的模拟器可以提高分辨率、用材质包改良贴图,可以即时存档,可以用爱好者制作的改版、翻译,提供了远超原版的游戏体验。动画方面也存在外国发行商(对于日本动画)发行不及时、擅自篡改内容、翻译质量差、不提供原声的毛病,有时真是逼得观众去看盗版。厂商应该扭转观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消费物有所值,让消费者主动去用金钱来交换更好的体验。

三,文艺作品应该自由、广泛地传播。文艺作品不是单纯的商品,没有哪个创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流传到每一个角落。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今天,传播已经没有技术上的阻力了,因为版权而局限住作品的传播是令人遗憾的。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创造、使用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流媒体订阅,作品免费推广靠周边产品盈利,等等。

总而言之,网络时代用蛮力去遏制盗版是不切实际的。应该靠提高服务质量,让消费者主动选择正版。顺应时代潮流,站在传播的同一阵营而不是对立面,才能导致互利的结果。

轻小说

轻小说产业规模越做越大,现在已经成了宅男文化中和动漫游戏相提并论的第四极了。像我这种对轻小说不以为意的人,不知不觉居然也读了不少,算算也有上百卷了。

轻小说是个相当粗泛的概念,幻想、冒险、悬疑、恋爱……什么要素都能在轻小说中找到,很难单凭内容判断一部小说是不是轻小说。说穿了轻小说只是一种商业推广手段,只要配上动漫风格的插图,什么小说都能当成轻小说来卖。非要找出风格上的共同之处,大概就是轻松易读的青少年文学。

比起文学作品,轻小说有时更像是动漫游戏的周边产品,是扩展盈利的一种方式。我最沉迷于《怪物猎人》的时候,就有找《怪物猎人》的小说来看,这种消费跟购买画集、手办、饰品等周边产品是一回事。这种商业性质极强的作品,文学二字简直无从谈起。

因为快消品的性质太强,轻小说的文学素质普遍不高,绝大部分对我来说都难以卒读。尤其是那些标题特别长、用重复啰嗦的对话填满整本书的典型轻小说,只能用来催眠。说到我真正喜欢的作品,也就只有《十二国记》和《全金属狂潮》。这两部系列小说的轻小说味道不那么浓,并不以美少女插图为卖点。前者是相当正统的东方奇幻小说,后者则是科幻军事题材,完全可以抽离出轻小说的范围,被一般读者所接受。

抨击了这么多,最后说说轻小说的好处,那就是快速廉价地尝试点子,如果受欢迎再改编为动漫游戏。这比直接制作动漫游戏的风险小太多了。事实证明这是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我相信轻小说还会继续流行下去。

网络论坛

互联网是小众文化的救星。即使身边一个同好都没有,也能在网上找到组织的温暖。在网上游荡这么多年,我觉得一个中等体量的专门论坛才是最适合爱好者聚集的。

专门论坛这点无需多说。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对信息精确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我很受不了一个论坛动漫、游戏、电影、数码无所不包,没有一个重点。这方面我最欣赏NeoGAF的做法,论坛里只有游戏讨论和水区这两个分区,一目了然。

关于论坛体量问题,一个论坛如果太受欢迎、流量太大,就会被海量低层次的讨论淹没。像百度贴吧这样的网站,因为没有任何门槛,聚集了大量缺少基本知识的网友,充斥着无聊的帖子。反之,如果一个论坛太冷门,门槛太高,结果就是挂掉。典型的例子包括云中漫步、机动战士联盟、The Ring of Wonder等网站,要么关闭服务器要么苟延残喘,一个月也没有几个新帖子。到了这种地步,根本没有聚集同好的作用了。

怎样的体量才最适宜是难以估计的,也是无法控制的。看过许多网站的生生灭灭,我对虚拟的社区不再抱有过多的期望了。网络这么大,总归有地方能获取信息、交流意见,社区只是交流的场所罢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