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木野狐(七)

 

有一样事彻底改变了职业围棋,那就是人工智能。李世石被谷歌开发的人工智能打败后,我才开始学围棋,所以我对人类下不赢电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职业棋手的水平已经高到让我无法理解了,人工智能到底有多厉害对我来说是非常抽象的事,与我的距离实在太遥远了,对我学棋下棋没有任何直接影响。可是开始看职业比赛后,我观察到职业棋手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借鉴。围棋原本是开放式问题,现在人工智能却给出了唯一的「正确答案」。如果说过去的棋手各有各的风格,现在的职业棋手则清一色地模仿人工智能,越贴近人工智能的思路就越容易赢棋。特别是开局几十手棋,几乎千篇一律照搬自人工智能的棋谱,以至于我看比赛时会跳过开局直接看中盘厮杀。人工智能好比公开的武功秘籍,拉近了职业棋手之间的差距。人工智能也给比赛作弊提供了机会,围棋圈由此闹出数起争议事件。

按我粗浅的理解,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围棋祛魅了。中国文化里有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围棋也受到一些奇怪的吹捧。越是叶公好龙、实则围棋水平不怎么样的人,越热衷于把围棋与阴阳五行之类的东西联系起来。职业棋手反而更脚踏实地,乐于承认围棋的本质是计算,人工智能也证明了这一点。有人说人工智能下出来的棋缺乏美感。围棋始终要论胜负,如果「美」的棋输了,「不美」的棋赢了,我想这并不是围棋出错了,而是我们的审美有偏颇。

就像汽车的发明没有阻碍赛跑,我不相信围棋比赛会被人工智能毁掉。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国际象棋被人工智能打败比围棋早了将近二十年,现在还活得好好的。观众喜欢看人与人之间的较量,而不是两台完美的机器对奕。我觉得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怎么利用人工智能去推广围棋。比方说人工智能给出的围棋胜率提供了更容易理解的「比分」,不懂围棋的人也可以知道比赛局势了(即使对胜率的解读并非真的那么简单)。人工智能也可以应用于围棋教学,有志于钻研棋艺的人从此有了一个天下无敌、知无不言的老师。

下围棋这几年,我见到了各种水平的棋手:刚入门的新手,我这样的休闲棋手,吉约姆这样中上水平的业余棋手,吴智旻这样的顶尖业余棋手,普通职业棋手,世界冠军,人工智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面对无数永远无法战胜的对手,我早就放弃了一心赢棋的想法。究其根本,围棋是一种游戏,是一项娱乐,能从中得到乐趣才最重要。我现在偶尔给同事朋友介绍围棋,也是强调动脑筋的趣味,而不是讲围棋文化多么源远流长、围棋变化有天文数字那么多,那些东西太沉重了。围棋能在几乎毫无官方推广的海外获得一群爱好者,全是靠自身的魅力,下棋本来就是件有趣的事。

当然这并不是说让围棋自生自灭,我觉得中日韩三国的棋院都应该在围棋普及事业上多下功夫。职业围棋本身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广大围棋爱好者才是支撑围棋产业的基础,而低水平棋手更占了爱好者中的绝大多数。想要推广围棋,就一定要想办法让围棋平易近人,无论棋力高低都能获得乐趣,《棋魂》这样的动漫就是最好的例子。

吉约姆和吴智旻的经历都令我唏嘘。围棋金字塔尖的职业棋手们可以争夺冠军的荣耀,金字塔底的普通爱好者可以自娱自乐,中间不上不下、又投入过高期望的人就比较尴尬了。我看过一部美国围棋记录片《围之棋》,讲述了三个美国年轻人努力成为西方首批职业围棋棋手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与命运抗衡的挫折感与无力感。不管是受环境、运气还是个人能力的限制,努力并非总能带来回报。后来遇到新冠疫情,餐饮关门停业,吉约姆搬去了外地,我偶尔会看到他在Youtube上发布围棋视频。吴智旻我倒是再也没见过。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他是否还留在法国,抑或早已经回韩国了。

围棋是一个考验智力的高难度游戏,这让它无法成为大众娱乐,也让它保有独特的魅力,绵延四千年、时至今日仍然在世界各地都拥有热心的棋迷。无论水平高低,每一个棋手在为围棋文化的存续作出贡献。涓涓细流汇聚成海,我很荣幸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滴水。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