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木野狐(二)


我自知不懂围棋,并没有真的想去棋社。不过这次经历还是让我对围棋产生了一些兴趣,重新学起了围棋。我安装好围棋软件,注册了最低等级的新手帐号,在网络服务器下棋。一开始遇到的都是一窍不通的纯新手,轻松地赢了几盘。随着赢棋等级上升,我三脚猫的功夫就应付不过来了,接连惨败。随后我在网上找了些教学视频,看完几集好像懂了一点儿,再去下棋就又能赢了。受此鼓励,我一下子就有了动力,每天下班后都要练棋。

无论学什么,新手期往往进步最快速。从一无所知到初窥门径,每次学习都能带来质的飞跃,我能清楚感受到自己一天天的提高。棋盘上三百六十一个点,对新手来说巨大空旷,如果只知道规则,恐怕连第一步棋要下在哪里都想不明白。可是一旦学会最基础的开局,记住几个简单的定式(局部的套路下法),开头几步棋总能学个样子。知道飞、跳、尖、长(以上几个术语指的是从原有的一个子扩展到另一个位置)等行棋手法,有了棋子形状好坏的观念,下出来的棋就比较像那么回事儿了。中盘局势复杂,更让人不知所措。学习一些基本策略后,脑海里至少会有自己围空、攻击对方弱棋、侵消对方地盘这几种思路,不管一步棋下得好坏,总归有一个具体的意图。学了些官子(下棋最后阶段划分领土边界)常识,即使分不清收官顺序,起码知道怎么结束一盘棋了。我学了一个月棋,总算能有逻辑地下完一整盘棋,也对围棋的趣味略知一二了。

我对围棋的热情日益高涨,随即联系吉约姆在棋社见面,他爽快地答应了。周六下午我搭地铁去棋社。棋社位于一条不起眼的街道,只在门外挂了一块小小的牌子,我第一次走过时便错过了,折返回来才注意到。我敲门走进房间,看见两人在下棋,还有一个人在旁边观战。屋里面积不大,摆设简单。房中间摆了两条长桌,桌上放着几套棋具,桌两边各摆着五六张椅子。靠墙边有一排柜子,里面摆放着书籍和备用的棋盘棋子。我简单介绍了来意,空闲的那个人问我要不要下棋,我自然说好。

这人叫让-巴蒂斯特,头发花白,看样子有六十多岁了。他问我棋力如何,我说在网上下棋是10级左右。这里介绍一下围棋的分级制度,首先分成职业和业余。职业选手从低到高分为九个段位,九段为最高。业余选手也有类似的段位制度,最低1段、最高7段(在中文里为了与职业段位作区分,通常用阿拉伯数字)。业余水平远逊于职业,一般来说即使是业余最高段的选手,棋力也要低于职业初段。业余在段位之下还有级位,最高1级,最低有到20级的,也有到30级的。职业段位的划分非常严格,而业余就比较随意了,各地都有不同的标准。在网上下棋,每个网站都有自己的等级分算法,彼此相差就更大了,在一个网站的2段,换到另一个网站可能只有3级。所以业余等级只是个大概的参考,而且等级越低越混乱,不亲自下下看很难知道水平高低。如果水平相差太多,为了拉近双方差距,同常会让子(黑棋预先在棋盘上摆几颗子)。让-巴蒂斯特恰好也是10级左右的水平,我们就平等对局,猜先(一人抓一把棋子,另一个人猜棋子数量是奇数还是偶数,猜对了执黑先下,猜错了则执白)之后我执白棋。

面对面在真实的棋盘上下棋,与在电脑上下棋有着微妙的不同。不知怎的,视觉上的变化让我的棋感有了偏差。初来乍到也难免有些紧张。开局几十手棋过后,我意识到自己会赢,心态就稳下来了。我们的水平相差不大,不过他有个明显的漏洞。由于时差的关系,我平常晚上下棋时东亚已经是凌晨了,所以我很少遇到亚洲人,都是在欧美服务器跟西方人下。西方没有围棋传统,围棋教材很少,教棋的老师更罕见,因此绝大多数人都是自学的。没有辅导野蛮生长,容易造成极端的棋风。有的棋手无视任何规矩,连定式都不走,一上来就近身肉搏,好勇斗狠;另一类棋手则完全相反,下棋循规蹈矩,照着教科书行棋,一遇到变化就糊涂了。让-巴蒂斯特的棋风属于后一种,总是保守退让,我下出过分的手段他也不反击。这样一来我下棋就没了顾忌,东抢一块西捞一票,轻易地赢下这盘棋。

之后我们检讨了一下这盘棋,由于双方的水平都还不够复盘(把下完的棋重新摆一遍,检查哪里下得好,哪里下得坏;像我们这样的低水平棋手记不住整盘棋,就很难做到),只是大致谈了谈想法。后来闲聊起来,得知他退休后用业余爱好打发时间,经人介绍学了围棋,已经下了一年多。他说棋社注册会员有三十来人,今天恰好在别处有比赛,所以来的人少。这间屋子是跟政府申请的文化活动用房,隔壁更宽敞,不过今天被中老年交谊舞的班级占用了。

在我们下棋的过程中又来了几个人,在棋盘上捉对厮杀。我绕着长桌走了一圈,旁观这几局棋。观察一会儿可以发现大家水平参差不齐,实力相差很大。我又翻看了柜子里的书,多数是过期的围棋杂志,还有一些定式书和死活题集锦。多数书刊杂志都是中日韩文,英法文的书非常少,几册《棋魂》漫画倒都是法文版。这些书看上去都很旧了,摆放又乱,不像是专门购置的,我猜大多是来自于棋友捐赠。

这时吉约姆赶到了。他为迟到向我抱歉,我们寒暄了几句,然后就开始下棋。吉约姆告诉我他在网上的帐号是业余4段。由于很少参加线下比赛,他在法国围棋协会的等级只有业余2段。这时我才得知法国围棋协会的存在。他跟我解释说,只要交几十欧的会费,就可以成为法国围棋协会的注册成员。新人头几次来棋社下棋是免费的,之后就需要入会了。

我们实力相差太大,只好下让子棋,他让我九个子。不下棋的人恐怕不清楚让九子是什么概念,打个简单的比方,这就像是百米赛跑让我先跑五十米。虽然知道对手厉害,可是开局这么大的优势,我也应该有些胜算吧?没想到这盘棋成了吉约姆的个人表演,我眼看着他在棋盘上变戏法。我自认为的铜墙铁壁被他轻易击穿,他在我辛苦围好的领土里硬生生造出一块活棋;我兴师动众追杀他的大龙,他施展各种巧妙腾挪,居然反过来杀了我的一个角。最后棋还没下完,我就中途认输了。输得这样惨,我并非没有感到一点懊恼,可我主要还是惊叹围棋太深奥了。随后他帮我复盘,告诉我哪里下得不对,让我学到不少。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