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闲看红学:读俞平伯的《红楼梦辨》

 

说起《红楼梦》,我小时候囫囵吞枣粗略读了一遍,上大学时又比较认真地读了一遍,不过两次都停在了八十回,一直没有读续集。这是因为我一直听说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不读也罢。读一部书有头无尾,总是件遗憾的事;何况我并没读过后四十回,平白说它好坏无非是人云亦云。今年我终于读了后四十回续书,没想到越读越气,强忍着才算勉强读完了,简直是自讨没趣。本来打算写篇长文批评,后来读了蔡义江的文章《〈红楼梦〉续作与原作的落差》和俞平伯的这本《红楼梦辨》,把后四十回的毛病说得清清楚楚,我也就打消了动笔的想法。

这本《红楼梦辨》分成三卷,上卷主要谈《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卷分析前八十回,下卷是一些零散的研究。

俞平伯对后四十回持否定态度,而且不止针对现在这一种通行的续书,他干脆说《红楼梦》不能续,开卷第一篇就是《论续书底不可能》。他以为文章体现了作者的个性,越好的文章个性越强,不可能换个人续写。而续写《红楼梦》就更是难上加难:「第一,《红楼梦》是文学书,不是学术底论文,不能仅以面目符合为满足。第二,《红楼梦》是写实的作品,如续书人没有相似的环境,性情,虽极聪明,极审慎也不能胜任。」我以为话不能说绝,未必所有书都不能续,但续书确实是吃力不讨好。高鹗(姑且认为他是后四十回作者)离曹雪芹年代近,语言、生活环境都相差不远,依然写得不好,今人则连高鹗的水平都达不到了。

接下来俞平伯通过具体的研究分析,指出原书回目只有八十回,后四十回是另外补出。这一点学界已有共识,不必多说。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他对后四十回的批评。前面提到我先读了蔡义江的文章,其中观点几乎与俞平伯完全一致,我自己读完后四十回也是同样的感受(我现在反而好奇,怎么可能有人赞扬后四十回,将来可以找相关文章读一读)。

高鹗的功绩无可否认:一,续书促进了《红楼梦》的流行,肯读半部书的始终是少数;二,高鹗续书大体符合前文线索,保留了悲剧氛围。除此之外就全是毛病了。

作为续书,最大的问题就是与原著不符合。虽然原著没有结局,但是在前文中有许多暗示,贾家最后一定是衰败了,「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作者曹雪芹小时享受过荣华富贵,后来被抄家,变成穷困潦倒,这种前后的强烈反差、感怀身世的哀怨、人生如梦的空虚感原本就是《红楼梦》最基本的创作动机。续书虽然保留了悲剧氛围,内容却大打折扣,贾家只有宁府一支被抄家,后来又被皇上赦免,「所抄家产,全行赏还」,有惊无险。非但如此,明明最讨厌科举的贾宝玉却和贾兰一同中了举人,将来「兰桂齐芳」,贾家还要发达。就连最后贾宝玉出家,也是做神仙去了,皇上还给他赏了「文妙真人」的道号。家族悲剧一再冲淡,结尾几乎是「大团圆」了。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贯穿全书的主线。续书里林黛玉去世,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延续了原著的悲剧意图,这点是值得赞赏的。续书中林黛玉之死不可谓不动人,但为了达成这一效果,中间过程惨不忍睹,把情节逻辑和人物塑造全毁了。在这场婚事之前元春去世,按说贾宝玉要服丧;薛宝钗的哥哥进了监狱;贾政要到外地当官,马上就要出远门;于情于理,贾宝玉都不可能在这时候娶薛宝钗,情节上说不通。为了让贾宝玉不反抗,高鹗安排他在续书里丢了通灵宝玉,成了一个痴呆傻子;林黛玉在续书里成了愁嫁女,整天想着嫁宝玉,没有一点大家闺秀的含蓄,还要劝宝玉考功名;城府深、最懂人情世故的薛宝钗成了任人摆布的棋子;原本最宠爱林黛玉的贾母变得冷酷无情、毫无心肝,硬生生把林黛玉逼死;原本支持宝黛恋的凤姐却要设下狗血的「调包计」陷害人。真如张爱玲所说:「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

其余还有无数的小毛病,这里就不一一复述了。要我说续书就是一部偶有亮点的二流小说,情节、文笔、格调都与前八十回相差悬殊。读到续书中林妹妹吃大头菜、大观园闹鬼,简直令人喷饭。

中卷分析前八十回,核心观点是「自传说」,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俞平伯将曹雪芹的写作态度归结于三点:一是怀才不遇,感叹自己身世;二是情场忏悔;三是为十二钗作传。随后又依据曹雪芹的身世,考据了《红楼梦》的年表和地点。

俞平伯既然是赫赫有名的红学专家,原以为他自然非常推崇《红楼梦》。没想到在《〈红楼梦〉底风格》这一篇里他写道:

「平心看来,《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底位置是不很高的。这一类小说,和一切中国底文学——诗,词,曲——在一个平面上。这类文学底特色,至多不过是个人身世性格底反映。《红楼梦》底态度虽有上说的三层,但总不过是身世之感,牢愁之语。即后来底忏悔了悟,以我从楔子里推想,亦并不能脱去东方思想底窠臼;不过因为旧欢难拾,身世飘零,悔恨无从,付诸一哭,于是发而为文章,以自怨自解。其用亦不过破闷醒目,避世消愁而已。故《红楼梦》性质亦与中国式的闲书相似,不得入于近代文学之林。」

虽然他后面补充说「极喜欢读《红楼梦》,更极佩服曹雪芹」,但始终认为《红楼梦》是世界文学中的第二等。接下来又说「至于在现今我们中国文艺界中,《红楼梦》依然为第一等的作品,是毫无可疑的」,看来在他眼里中国第一等也只能算得上是世界第二等了。

无独有偶,俞平伯的老师、新红学的奠基人胡适同样贬低《红楼梦》。引用《与高阳书》里的几句话:「几万字的考证(指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差不多没有一句赞颂《红楼梦》文学价值的话。」「在那一个浅陋而人人自命风流才士的背景里,《红楼梦》的见解与文学技术当然都不会高明到那儿去。」「我向来感觉,《红楼梦》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红楼梦》比不上《海上花》,也比不上《老残游记》。」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自然不会由于某几个学者的贬损而失色,可是这一现象仍值得探讨。我以为红学从清朝到现在搞了两百年,基本都在走弯路,没有太多实际的成就。《红楼梦》是一部小说,可这帮红学家们偏不把《红楼梦》当小说读。旧红学里有人把《红楼梦》解读成反清复明的政治隐喻,又有人猜《红楼梦》是写顺治和董小宛,要么说是写纳兰性德,这些牵强附会的谬论都被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推翻了。胡适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后四十回是旁人续写,开创了新红学。谁知这一派又走上了「自传说」的歪路,把《红楼梦》当成曹雪芹的自传,一门心思研究曹雪芹何许人也,「红学」成了「曹学」。

回过头来看俞平伯和胡适的观点,其实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他们生于晚清、成长于民国,正是丧权辱国、危急存亡的时代,学者们普遍丧失了民族自信心,以为西方文明就是高级,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落后。哪怕是鲁迅也同样矫枉过正,把中医和京剧批评得一无是处。在这种偏见作用下,《红楼梦》这样典型的旧小说自然得不到好评价。

另外,「自传说」本身就是对《红楼梦》艺术价值的贬损。传记的价值取决于传主,无论说《红楼梦》写的是曹雪芹本人的事还是曹家的事,无非是清朝的官宦人家罢了,有什么了不得?既然把《红楼梦》当成了自传,顶多夸赞它写得真实。在《〈红楼梦〉底风格》里,俞平伯写道:

「《红楼梦》底目的是自传,行文底手段是写生……凡《红楼梦》中底人物都是极平凡的,并且有许多极污下不堪的……《红楼梦》所表现的人格,其弱点较为显露……他底材料全是实事,不能任意颠倒改造的,于是不得已要打破窠臼得罪读者了。」

后面他又引用友人傅孟真的话:「《红楼梦》底最大特色,是敢于得罪人底心理。」所谓敢于得罪人,俞平伯概括出两点:一是人物反脸谱化,书里角色有优点也有缺点;二是写悲剧,反映了社会问题。

这段评语可以说是相当过时了。今天的读者读到《红楼梦》,会以为它的特色是敢于得罪人吗?人物不单纯地分成好人坏人,描写社会悲剧,这是今天任何一部普通的现实主义小说或影视剧都能做到的,假若真的仅此而已,《红楼梦》何以被尊为名著呢?俞平伯又说《红楼梦》的好处是「怨而不怒」,这不过是说《红楼梦》的情感表现比较节制,早在《论语》里就提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不是什么稀奇的长处。

艺术欣赏不是科学,是一件主观的事。一个人的艺术欣赏能力,要靠感悟力和天性,并非纯粹是知识的积累。所以这世上有天才的诗人、画家、音乐家,年纪轻轻就能抵达艺术的巅峰。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专家,尤其是擅长考据的这一派,学术本领自然高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品鉴小说的能力就更好。反过来说,正因为这派人以学究居多,性格里欠缺洒脱,更容易在故纸堆里钻牛角尖,有时还不如普通读者看得明白。说到底,千千万万读者喜欢《红楼梦》,绝不是因为反清复明,也不是因为这是一部真实准确的自传,更不是因为反映了阶级斗争,而是因为《红楼梦》里有生动的人物、漂亮的文字、精妙的情节,能带来极高的审美乐趣。连这一点都看不出来,岂非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一旦脱离了文学,红学研究不过是小众的自娱自乐。比如《红楼梦》结局的探佚,我承认其中的趣味,任谁都会好奇八十回后情节如何发展。但《红楼梦》终究是部虚构的小说,在没有原稿的情况下,无端端猜测贾宝玉到底是娶了薛宝钗还是史湘云,又有什么意义呢?何尝能让《红楼梦》的价值增减半分?所以《红楼梦辨》中的几篇探佚我也就是随便看看,只当是消遣解闷。

如果想要了解新红学的研究思路,这本《红楼梦辨》值得一读,具体观点就见仁见智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